-
1 # 夜航船水手
-
2 # 攸揚文史
推恩令是主父偃建議漢武帝推出的政策。簡要概述一下,就是讓分封的諸侯王的兒子都享受到原來沒有的封地權力,目的很明顯,就在於分化諸侯國的勢力,分散嫡長子繼承的力量,為下一步中央集權做準備。
眾所周知,嫡長子繼承是中國封建時代的基本制度。為什麼是嫡長子繼承,而不是搞父親指定或者是選拔賢良?原因之一就是為了集中力量,避免因為繼位帶來的內耗,而嫡長子之外的兒子可以作為家中族老等力量輔佐族長一支。宗族勢力團結就意味著有力量,而分家就意味著衰敗的開始。所以其實這個政策大家都看得清背後的含義,但就因為推恩令是陽謀,不怕你看透。
在古代宣傳手段不發達的情況下,一個好的政策,越簡單越不容易從中做手腳,比如約法三章,先入關中者王,一條鞭法等,都有很言簡意賅的解釋,確保那些貴族們看得懂。而作為陽謀,他很難被人拒絕,因為制定者深深看透了人性。人有幾個特點,注重自身的利益,貪圖眼前的利益,刀不砍在自己身上不疼,刀架在脖子上才急。本來被嫡長子繼承製度束縛的死死的次子庶子們,心思活泛了起來。按說諸侯國們暗地抵制一個政策輕輕鬆鬆,但這個政策給了諸侯王子們念想,內部開始逐漸瓦解,在中央集權強勢的情況下,容易鬆口。而要求分田地的王子們,只想到自己分的到封地,卻想不到(或者說不願意想)封地到手後能揣多久,因為再分的時候自己已經掛了,分小了對自身也沒什麼影響了,推恩令對國王這一代本身並沒有很大的影響,這就是所謂的刀不砍在自己身上不疼。那諸侯王中就沒有幾個眼光長遠的嗎?當然有,但大多數都是刀架在脖子上才急的那種,一兩個聰明人改變不了大勢。難道再來一次七國之亂?武帝可比景帝的家底厚實多了,想來也不可能。
-
3 # Tchanshilam
推恩令是主父偃提出的,這是對晁錯強力削藩的修正。
不得不說這是中國歷史上最精彩的一個解決朝廷和地方關係的手筆。當然其背景也值得關注。宋以前都一直存在的,就是地方實力強過朝廷,秦隋試圖扭轉這種狀態,但很快就失敗,還連累得滅國,漢晉唐也被折騰的半死。
漢武帝時,朝廷實力已經比較強了,為什麼不能像景帝那樣強力削藩?因為武帝的重點是打擊匈奴,沒有那麼多力量來跟諸侯們較勁,反而需要諸侯大力支援。所以,軟刀子割肉就是必然選擇。
那麼為什麼說推恩令精彩呢?就是這個政策非常簡單易行。首先從利益上講,這個政策非常明確地給了諸侯王子嗣們實在的利益,不管諸侯王自己怎麼想,一群人對自己的封地和權力合法地期盼時,諸侯王和其長子是沒有任何辦法的,除非尋罪殺人,但他們恰好沒有這個權力。其次,朝廷既然出此政策,就會有人時時盯著各諸侯王,若在此事上稍有不慎,就會被問責,麻煩事一堆。再次,七國之亂後強諸侯進一步被分割或直管,基本上再無哪個諸侯有能力大規模舉兵造反,這也是推恩令能執行的現實基礎。第四,漢朝號稱以孝治天下,必然也要求長輩善待小輩,這也不違反高祖留下的遺訓,所以推恩令就有了治國理念基礎,誰也無法挑戰。
因此,推恩令可以被毫無折扣地執行。加上後來武帝的酌金案,諸侯就再無能力。
不過諸侯被削弱也造成一個問題,就是朝廷的鬥爭再無制衡力量,所以武帝后權臣又出現了,霍光和王莽都是典型,最後造成西漢滅亡。這大概是漢武帝沒有預料到的吧。
回覆列表
推恩令是漢武帝時推行的削弱諸侯王的措施,配合酬金律,一舉解決了王、侯隱患。
推恩令就是:諸侯王死後,除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可以推恩將王國的部分土地分給其他子弟為列侯。名義上是對王、侯子孫一視同仁,其實質是分解。
酬金律:漢文帝時規定,在長安祭高祖廟獻酎飲酎時,諸侯王和列侯,要按封華人口數獻黃金助祭,由少府驗收。酎金之制即由此產生。諸侯獻酎金時,皇帝親臨受金。如發現黃金的分量或成色不足,則要受罰,諸侯王削縣,列侯免國。但是漢武帝前一直沒大規模實施,等漢武帝一拿出酬金律,一年就奪侯爵100多人。
下面就說說,推恩令的來歷。
實踐先於理論首先,理論上未出現時,漢文帝在文帝二年,實施了一把。
漢文帝繼位時,對諸侯國做了分化,拉攏叔叔的楚、堂兄的吳,限制三個侄子的齊國。很快三分齊國。將齊王劉襄的地盤,拿出兩塊分分給了齊王的兩個弟弟:劉章和劉興居。只不過當時還順帶封了別的劉姓自己為王,不太顯眼。
乃立趙幽王少子闢彊為河間王,以齊劇郡立硃虛侯為城陽王,立東牟侯為濟北王,皇子武為代王,子參為太原王,子揖為梁王。但是,這確實眾建諸侯的自發性手段。尚未上升到理論高度。這一實踐的後果是,後來濟北王趁漢文帝視察抗擊匈奴的戰爭前線時於東方起兵造反。
形成的曲折過程第一次提出推恩令思想的是賈誼。賈誼在給漢文帝看的《治安策》中提出:
....欲諸王之皆忠附,則莫若令如長沙王,欲臣子之勿菹醢,則莫若令如樊酈等;欲天下之治安,莫若眾建諸侯而少其力。力少則易使以義,國小則亡邪心。令海內之勢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從。諸侯之君不敢有異心,輻湊並進而歸命天子,雖在細民,且知其安,故天下鹹知陛下之明。割地定製,令齊、趙、楚各為若干國,使悼惠王、幽王、元王之子孫畢以次各受祖之分地,地盡而止,及燕、梁它國皆然。其分地眾而子孫少者,建以為國,空而置之,須其子孫生者,舉使君之。....治安策中提到過濟北王劉興居的反叛,顯然,賈誼的上書是後於漢文帝的實踐的。漢文帝收到賈誼的建議之後,沒有立刻大規模執行,因為他從實踐中看到此計有後患:諸侯王可以找機會起兵反對。但是,沒有大規模執行不代表沒有執行。淮南王劉長謀反,除國。後來,文帝將元淮南王的地盤一分為三,讓其三個兒子繼承。
長未到處所,行病死,上憐之。後十六年,追尊淮南王長諡為厲王,立其子三人為淮南王、衡山王、廬江王。後來,景帝繼位,晁錯霸王硬上弓,嚇唬景帝: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少;不削,反遲,禍大。景帝實施削番,引起七國之亂,但是當時人民都想穩定生活,無人附和,景帝又周亞夫、梁王劉武的鼎力支援,很快平復叛亂。
到了漢武帝,沒有大的諸侯王能夠與朝廷抗衡,但他依然對各諸侯王不放心,於是,採納了主父偃提出的建議廣泛實施推恩令。採用推恩令,又突然嚴格執行酬金律,不但消除諸侯王后患,就是原來從高祖時期分封的列侯之後,也多受影響,十不存一。
看過三國演義的朋友都知道,劉備是中山靖王之後,但他不是中山靖王的長枝一脈,劉備的祖上因為推恩令被封侯,後來,‘坐酬金,失侯。’流落民間了,尚不知有多少個劉備一樣的人,至少,中山靖王據記載有一百二十個兒子。
推恩令可以消除禍患於萌芽之中,而不能削掉勢力已成之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