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逍遙碧雲天
-
2 # 讓水河山人
我是個詩詞愛好者。
在多年的讀詩習寫中對詩詞有了一些解。
至於說"為什麼如今的古風詩詞連平仄都不對”的問題,我認為有如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所謂"古風",給我們中下的印象就是無論絕律都不管平仄字的運用,不象格律有嚴格的不容挪讓的定位。這就極大地方便了作者不受任何限制的盡情發揮抒情寄意。
應當肯定的說,古人寫的古風讀來讓人不僅感到朗朗上口,而且寓意也非常豐富,動人心魄,這裡就不一一列舉其例。
二是,古風一般多近似於打油詩,通俗易懂,大多數人都能讀懂並喜愛。農村的一些"山歌"基本上就是古風格式,不識字的人都可口口相傳。因受眾面廣,所以很有讀者市場和很多寫作水平歉缺者親睞。
由於古風對平仄沒有要求,所以一首詩的平仄不對就很正常了。
不過在當下,無論在網上的那個詩壇詩社,都不提倡用古風風格。就是寫了若讀來不順口,意境不佳,是沒人認可的,除非你不加入壇社,單幹自誤自樂。
-
3 # 百味寫春秋
您提的這個問題以及類似這樣的話題,可以說在悟空問答上出現的頻次非常高,為什麼呢?當然原因很多,但主要是近些年來多元化文學形式的發展,人們對詩詞瞭解的太少了。除了在上學時囫圇吞棗背過的十幾、二十首詩歌外,對詩、詞、曲、賦的知識沒多少人能說出個一、二、三來了。
咱不講什麼大道理,總得實話實說吧!不愛這些詩啊、詞的,你不能說人傢什麼。但是,你要愛關注這一塊兒、愛欣賞、愛讀、寫詩詞的人,你就要從基礎上學點專業知識了,不然就顯得不專業了,就會出“外行話”、出“笑話”。再之,不學基礎知識,弄不出個“子醜寅卯”,也讀不懂詩,更甭提寫詩了。這就是俗話說的:地基不牢,壘不起房。
話該返回說您提的問題了,問的題目是:為什麼如今的古風詩詞連平仄都不對?
我明白您問的意思了,就是說,為什麼如今照古樣式作的詩詞連平仄都不講?
在這裡有必要給您和大家普及一個常識問題(基礎知識):只有格律詩講究平仄押韻,而古詩、古風這類詩體屬於非格律詩,它是不講究平仄押韻的。
話歸正題,為什麼當今人寫詩不講究平仄呢?
我認為,其一,主要是一般人都缺乏對詩詞的深入瞭解,大部分人都弄不清什麼是格律詩?什麼是非格律詩?這裡是怎麼一回事?
我用通俗一點的話,給大家簡要介紹一下:
自唐朝中期才劃分了“格律詩”和“非格律詩”。1、唐中期以前的古詩(騷體、樂府、歌行、古風)都屬於“非格律詩”之列,還要加上現今的“新詩”(自由詩)。這些詩體都是不講“平仄押韻”的。2、唐中期以後的詩詞(五絕、七絕、五律、七律、排律、長律、詞、曲、對聯)都屬於“格律詩”之列,都是講究“平仄押韻”的。注:(對聯講平仄聲調,可不講押韻)。把這些詩詞的基礎、常識搞清楚了,無論讀者、作者就心裡有底了。
其二,現在創作詩詞的人,很少參加正式的渠道,如:高考、中考、徵文、投稿等活動,多是自娛自樂或者在自媒體上展現展示,缺少稽核把關。所以,就會出現您所提的這些問題,我也感同深受。就比如,大家會經常看到在各個平臺上,有些出上聯,讓大家對下聯的。有些出聯人本身出的就是不懂規矩的錯聯,你還能對出正確的下聯嗎?
凡此種種都屬於缺乏對詩詞基礎知識的認知。但是,也有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和渠道。
我覺得,如果大家愛好詩歌,又想創作詩歌,但又覺得作正規格律詩有難度,可選擇去創作“非格律詩”,選“非格律詩”可走“兩個極端”:一個極端是仿照遠古的《詩經》、《楚詞》去做,都不用平仄押韻,只要不掛律詩的牌名,是沒人挑毛病的。當然,你只是套用它的詩形式,不用它的古文字,直接用現在的白話就可以了。另一個極端就是創作“新詩”,即自由詩,無拘無束,就像說話一樣,記錄下來,略加整理,既為詩歌。免去這樣那樣的挑剔。
-
4 # 光明之聲條號
中國古典詩歌都有一定的形式要求,最起碼是要句末押韻。但是中國的古典詩歌從最早的《詩經》和《楚辭》開啟其歷史後就不斷髮展變化,不同時期和不同地域的詩歌都有很大的不同,包括結構形式和韻律的差別。唐朝以前的詩歌只講究句末押韻和每句的字數和節拍一致,沒有平仄規律。這一特點延續到漢末魏晉直至初唐時期,如漢樂府詩和魏晉唐的古風。
古典詩歌的格律講究是從初唐的駢文(尤其是對仗句)開始的,最後在唐代的長短句(宋詞的前身)和格律詩(律詩和絕句)中形成比較嚴格的格式和節律。
唐代以後,詩歌分成了古風、律詩、絕句和長短句。除了律詩和絕句講究文字讀音的平仄關係外,其他的詩歌並不講究平仄。由於律詩和絕句篇幅短小,容易創作,所以深受歡迎,流行廣泛,成為唐代詩歌的主要體裁。為了增加格律詩的音樂美,增強吟誦的藝術感染力,漫漫地就講究上下句的平仄搭配,並形成了嚴格的規範。這種平仄規範只應用於格律詩,並沒有應用於篇幅較長的古風中。
隨著詞的盛行,詩歌的形式更加靈活。宋詞除了講究押韻和句數以及每句的字數,對字音的平仄不做嚴格要求。但是律詩和絕句的格律一直保持一定的規律模式,這也是判定一首詩是不是格律詩的重要標準。
到了現代,人們寫古典詩更多的是注重內容,更多喜歡寫沒有平仄要求的古風,即使寫律詩或絕句,也常常忽略平仄關係,所以現在的新格律詩經常出現“犯平仄”現象。
以上是本人對中國古典詩歌(包括古風)的粗淺認識。
-
5 # 喔愛小咪
1、從唐朝開始,人們對寫詩規定了一套嚴格的平仄格式。目的是讓詩歌在具有意境美的同時,具有抑揚頓挫的音樂美。那時漢字的聲調有5個: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入聲。其中陰平和陽平的聲調屬於平聲,上聲、去聲、入聲屬於仄聲。人們規定寫詩要有平仄的變化。不僅同一句詩中字聲要有平仄的變化,句子與句子之間也要平仄相對或平仄相同。比如:
東風不與周郎便,
平平仄仄平平仄
銅雀春深鎖二喬。
仄仄平平仄仄平
這兩句詩中,同一句內部有字聲有平仄的變化,兩句詩中相對應的字平仄是相對的,就是相反的。有時前後兩句詩的平仄是相同的。
2、雖然說唐代的格律詩對平仄有嚴格的要求,有時為了意境的美,也有一些時候有人也不完全遵守平仄的要求。比如李白寫的《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第二句同第一句之間對應的字應該平仄相反,可是沒有做到;第三句與第二句之間應該平仄相同,也沒有做到。但是不妨礙這首詩成為膾炙人口的名句。李白經常不按常理出牌,但是不妨礙他寫下大量有名的好詩。這說明唐代雖然規定了一套作詩的平仄格式,其實對平仄要求是放得比較寬的,人們寫詩更注重意境和遣詞用字。所以唐代出現了大量著名詩人和無數的優秀詩篇。
3、到了現代,漢字的聲調只剩四個: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古代的入聲字一部分歸入了平聲,一部分歸入了仄聲。歸入了仄聲的入聲字不管它,反正還是仄聲。問題是歸入了平聲的入聲字,還是算仄聲。就麻煩了。比如“西”字,在古代是入聲字,是仄聲。在現代,“西”屬於陰平,人們很容易把它當成平聲字。
如果每次寫詩要查古文字典,找出平聲字中的入聲字,看作仄聲。那也太費勁了吧。所以好多人寫詩就按普通話的四個聲調來確定平仄,是平聲的字就算平聲。不管它原來是不是入聲字,是不是仄聲了。按新韻套唐代的平仄格式來寫古風詩,其實已經不能算正規的格律詩了,平仄當然對不上了。
4、連古人寫詩有時都不完全遵守平仄格式來寫,現代人當然也可以不完全按平仄格式來寫詩。只要意境美、押韻、關鍵字注意平仄要求就可以了。所以現在的人寫古風詩對不上平仄也很正常。
-
6 # 非常幻想
你說的是近體詩詞,還是自由體的所謂“古風”?統統一句話解釋:水平差唄。
中國能寫出有意象、有意境、符合格律的“古風”作品的人,大概極少。
市面上流行的(特別是通俗歌曲中)這些所謂“古風”,文意都不通,文言文詞語瞎用,看似很高雅,實際沒文化。
連意思都不通了,你還指望平仄(格律)嗎?
前年春晚,岳雲鵬的一個相聲,嶽:平仄平仄平平仄……底下觀眾大聲道:仄平仄平仄仄平……
都自以為很有文化,說的和聽的都一臉滿足。
文化界的恥辱啊。
壓根就沒有這種平仄。
要麼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要麼是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要麼是仄起式(不再舉例)……
-
7 # 融球通
如今是多元化的社會,接受世界各種文化的衝擊,所以不再是中國當初的規規矩矩了。現在更尊重中國先賢的思想文化,以後會更好的中國傳統文化。
-
8 # 地藏王座下小童
好聽點叫與時俱進。難聽點就是,不知根生處,只看花葉繁。現在的古典傢俱設計,很多國內設計師找不到的根,卻被國外設計師找到了,為什麼?為什麼功夫熊貓、花木蘭的動畫反而外中國人做的好,深入人心?為什麼中式傢俱國際比賽反而是外中國人一等獎?值得深思。古風詩為什麼沒有那個味道了?
-
9 # 含文
因為古詩詞在今人的眼裡,優點是言簡意賅,利於表達。不足是必須遵守平仄、押韻等要求。對寫作者要求較高,所以古詩詞讀來朗朗上口,意境深遠。故而古詩詞得以代代傳頌。
“新文化運動”促進了古文的變革,白話文開始盛行。
今天,隨著傳統文化的深入人心,大家開始背誦詩詞,模仿古人寫詩詞。但由於受專門教育較少,對古詩詞的研究也是一知半解,所以意見不一,有的認為守古詩詞的要求才是好詩詞,有的認為今人不必過於追求古詩詞的格律平仄,真的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筆者以為,古詩詞格律平仄等要求固然很好,但不必落入窠臼,為了幾個所謂的格律,不敢用古詩詞型別的方式來表達就不好了。我使用古詩詞的結構來寫作,主要就是為了省事。有空了才會字斟句酌,品味推敲。
-
10 # 宋詞郭俊
古風是相對於近體詩而言的。大體唐以前的詩為古體詩,其特點是相對隨性自由,格律方面要求不高,不拘對仗,不拘句式,不拘平仄聲律。唐代開始,對句式、聲律,對仗提出了較為嚴格的要求,限制了人們的發揮,後來,近體詩因此而走向沒落,作為詩之餘的長短句----宋詞得到了蓬勃發展,在兩宋時代達到頂峰。其實唐代直至現代,仍有許多人喜好做古風體的。所以,說古風體不合平仄,這個說法本身就有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時代變遷,漢語語音的變化也比較明顯。以前合乎平仄規律的漢字,由於語音的時代變化,已經不合當時的平仄了。古代語音有平上去入四聲,而現代語音已經沒有入聲了,而被分別歸到平上去三聲裡。如果現代人以詞林正韻,佩文詩韻,平水韻等古韻書作格律詩詞,以現代漢字的讀音,是合不上詞牌或律詩的聲律的。
回覆列表
首先,古風這一文體只有詩沒有詞,古風即古體詩。是除格律詩(近體詩)外所有的古體詩,包括詩經、楚辭、樂府和魏晉南北朝唐代的非格律詩,當然也包含後世按這一樣式寫的詩歌。代表性的作品有南朝梁蕭統選入《文選》的《古詩十九首》,其中《迢迢牽牛星》最為著名。魏晉南北朝時期“三曹七子”和陶淵明、謝靈運等人的詩作, 曹操的《觀滄海》和陶淵明的《歸園田居》第一、三首皆為千古名篇。唐代李白、杜甫等人的古風,名篇尤眾,如李白的《長幹行·妾發初覆額》《蜀道難》《將進酒》,杜甫的“三吏三別”等。應該明確的有兩點:一是在古體詩的名義下有各種不同的體裁,而最基本的是五古和七古;二是樂府和絕句有的屬於古體,有的屬於近體。不過,無論如何,詞是不在古風之列的。詞,又叫“詩餘”,是由近體詩發展而來的,跟古風沒有直接的聯絡。
再說古風這一藝術形式的韻律要求:第一,古風除了押韻之外不受任何格律的束縛。當然也沒有平仄的要求。至於對仗則是極度自由,而且也不作要求。第二,古風既可以押平聲韻,也可以押仄聲韻。不同於律詩一般只押平聲韻。而且用韻較寬,鄰韻可通用。第三,古風不同於近體詩必須一韻到底,它可以換韻,而且可以換幾次韻。
綜上所述,當代人如果寫古風,就藝術形式而言,也就押韻是必須要注意的;至於平仄一直以來就不是古風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