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漫漫史話

    講一些自己通讀《清史稿》以後的感受

    首先《清史稿》是由北洋政府設館修史的,而二十四史都是由朝廷修的,所以國家不承認《清史稿》是正史,就自己搞了個《清史》工程。清史稿雖然號稱一批桐城派文人編寫,但文字拗口有些地方十分不流暢。更嚴重的,清史稿編寫之時並不具備清史編修條件,大量的史料梳理工作都沒有完成,尤其是清朝初年的歷史。清史稿在清初歷史上錯誤連連,在清末歷史上又站在遺老遺少的離場上,惡毒攻擊革命黨。

    引自百度百科:

    清史稿編修工作歷時十餘年,至1927年,主編趙爾巽見全稿已初步成形,擔心時局多變及自己時日無多,遂決定以《清史稿》之名將各卷刊印出版,以示其為未定本。

    故宮博物院首任院長評價

    《清史稿》出版之翌年,即1929年12月16日,故宮博物院院長易培基呈文行政院,建議禁止《清史稿》之發行,呈文內稱:《清史稿》“系用亡清遺老主持其事……彼輩自詡忠於前朝,乃以誹謗民國為能事,並不顧其既食周粟之嫌,遂至乖謬百出,開千百年未有之奇……故其體例文字之錯謬百出,尤屬指不勝屈。此書若任其發行,實為民國之奇恥大辱”。並開列《清史稿》之十九項錯誤:一、反革命。二、藐視先烈。三、不奉民國正朔。四、例書偽溢。五、稱揚諸遺老,鼓勵復辟。六、反對漢族。七、為滿清諱。八、體例不合。九、體例不一致。十、人名先後不一致。十一、一人兩傳。十二、目錄與書不合。十三、紀表傳志互相不合。十四、有日無月。十五、人名錯誤。十六、事蹟之年月不詳載。十七、泥古不化。十八、淺陋。十九、忽略。前七條錯誤屬於政治性錯誤,後十二條則為學術上、體例上、史實上、文字上的錯誤。

    易培基

  • 2 # 韓江茶韻

    民國《清史稿》的修撰可謂一波三折,十四年修史,僅僅成一“稿”,但還是具有一定的價值的,具體來說:

    《清史稿》是清朝覆亡後民國初年北洋政府支援編纂的清史,因最後未經審訂即匆忙刊行,故名為“稿”。其編纂歷時14年,前後數百人參與,全數合計800多萬字。

    民國三年(1914)春,北洋政府國務院召開會議,建議設立清史館纂修清史,並呈請大總統袁世凱批准。其呈文首先回顧了中國悠久的修史傳統,“春秋而降,凡新陳之遞嬗,每記錄而成編”,“蓋時有盛衰,制多興革,不有鴻篇鉅製,將悉以窺前代之盛,備後世考鏡之資”。呈文提出纂修清史是民國政府的職責,並且時機已經成熟:“尤宜廣召耆儒,宏開史館,萃一代人文之美,為千秋信史之徵……以與往代二十四史,同昭垂鑑於無窮。”這是北洋政府修清史的第一份指導性檔案,這一思想貫穿《清史稿》纂修的始終。

    3月9日,袁世凱頒佈設定清史館令,重申了修史“識興革之所由,資法鑑於來葉”的意義,要求“踵二十四史沿襲之舊例,成三百餘年傳信之專書,用以昭示來茲,導揚盛美”。

    那麼《清史稿》由何人纂修呢?

    袁世凱雖然是民國總統,卻不是一個革命者,作為曾經的清廷大員,又是清帝遜位的受益者,他對清朝歷史的全面肯定不足為奇。為了延攬舊人,他致函聘請武昌起義後避居青島的前清東三省總督、正藍旗漢軍趙爾巽擔任館長。9月1日,清史館正式開館。

    趙爾巽指出:“往代修書,即以養士”,他也照此辦理,“以縶逸賢”。史館初開,他即“近取翰苑名流,遠征文章名宿”,先後聘請百餘人參加修史工作。

    修史者多是前清遺老,抱著“修故國之史,即以恩故國”的念頭為之。如後任代館長的總纂柯劭忞在清亡前歷官翰林院侍講、日講起居注官等;總纂繆荃孫曾授國史館一等編修,趙爾巽稱其“身為舊史”;還有曾任布政使的王樹柟,任知府的夏孫桐、張爾田;在京師大學堂任教習的馬其昶、任提調的金兆豐等人,大多在辛亥革命後退歸故里,隱居不仕,閉門著述,然而,他們對“家國存亡之故,未嘗一日釋懷”。

    當然,《清史稿》纂修者也並非全為前清遺臣遺民。如吳廷燮雖曾署理知府,但民國以後即擔任大總統府秘書、主計局(後改稱統計局)局長;金兆蕃時任北洋政府財政部會計司司長。不過他們在修史群體裡不是主流,新思想不能完全施展,如吳氏曾建議修志多附圖,金氏曾建議增設民俗、宗教諸志,均未被採納。

    那《清史稿》為何倉促付印呢?

    開館之初,北洋政府撥付的經費非常充裕,初稿撰寫較為順利。1916年6月袁世凱去世後,北洋軍閥內部各派系爭權奪利,修史經費大幅削減。1917年張勳復辟,史館閉館數月。後來雖然復館,但政局混亂,經費無著,僅剩少數人勉予維持,修史工作基本停滯。

    綜上所述,中國曆代對官方修史十分重視,將記載歷史作為政府職責,並建立專門機構進行修史活動。從唐貞觀年間建立史館修成8部正史,至清乾隆年間修成《明史》,二十四史中半數以上為政府官修,到民國時期則繼承傳統纂修清史。

  • 3 # 東門子弟

    清史稿是滿清的遺老遺少寫的,美化滿清的統治者是不可避免的,加之時間倉促沒有仔細修改,文采不好,總之我覺得清史稿不怎麼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學生的學習成績和老師教得好不好關係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