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香香的日常生活
-
2 # 邢Nan的日常生活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雖然無法與家人一起度過溫馨的中秋夜,但他們心裡依然是充滿著美好的希望……
掛職在遠方 心在家鄉
孫建輝說,剛過去時,飲食、語言都不太習慣,現在好多了。當地水土與我縣不同,7月份的一次暴雨,該地150處省道、縣道等塌方;沒過幾天,由於水庫洩洪,該地古城一角又被水淹沒。一起工作的同事,下鄉工作時,時有受傷的情況。但面對親友、領導的電話詢問,自己都說“沒事、沒事”。
孫建輝說,關於中秋不回家的事,已經跟家人說好了,等自己回去再相聚。不久前,在當地掛職的天台人聚會了一次,大家吃到了家鄉美食餃餅筒、炒麵幹,感覺就像回了家鄉一樣。
“過節回家團聚,當然是我們的願望,但將我縣鄉村旅遊的先進經驗傳播過去,是我更大的心願。”他笑著說,“對我來說,中秋節,人在外地,如果能夠吃上家鄉美食,大家相聚講講天台話,那就是最好的思念家鄉的方式。”
向無法回家的父母報聲平安
90後小瑩心中有些失落,前幾天,在外地經商的父母告知她,最近生意有點忙,沒法回來陪她過中秋節了。
小瑩無奈地說:“以前,爸媽會在中秋節回來看我,今年是第一個不能團聚的中秋節。我本想去看望他們,但中秋節加週末一共才3天,坐飛機來回就要花去兩天時間,路費太貴,相聚的時間太短,還是算了吧。”
小瑩介紹,雖然沒法和父母團聚,但她會與外婆、奶奶等親人一起吃頓團圓飯,替父母陪長輩過節,讓長輩明白子女的孝心。“身邊不少朋友和我的情況差不多,我們計劃在中秋節聚一聚。”
她回憶,小時候,每到中秋節都會非常開心,因為可以吃月餅等美食。不管是在外上學或工作的家人,都會回家一起過中秋節。她笑著說:“我那個時候不懂事,以為他們都是喜歡吃月餅才回來,於是氣鼓鼓跟他們講‘你們不許搶我的月餅吃’,家人聽後哈哈大笑。直到長大後才知道,家人回來不是和我搶月餅吃的,是回家過節的。”
“中秋是個團圓的日子,給遠方的家人打個電話報平安,一家人平平安安,是最好的中秋祝福了。”小瑩最後補充道。
(姜錦婷)
等我回老家的人不在了
“今年年初,家中的老母親過世了,中秋,再也沒有在老家等著我回家看看的人了,雖然有妻子兒女陪伴,但心裡還是像缺了一塊。”說起中秋節,年近花甲的餘老伯有些傷感,離開老家在外地打拼了幾十年,他過中秋回老家的次數屈指可數。
餘老伯說,自己出門打工,從事最基層的工作,賺的每一分錢都是血汗錢,以前,來回車票貴,捨不得回家過中秋節,往往會託回鄉的朋友帶一兩盒月餅送給父母。之後,自己做生意了,一年到頭忙著讓家人過得更富足,想著與其浪費時間、路費,更願意給父母寄一些錢。
“記得有一年的中秋節,我帶著妻子兒女回老家,老姐負責買菜,姐夫負責切菜燒肉,我負責炒菜燉湯,妻子負責收拾碗筷,老母親笑眯眯坐在桌子邊喝口黃酒等著我們上菜,那場景真美好啊,我到現在還清楚記著。”餘老伯嘆了口氣說,“年輕時愛在外拼搏,想在大城市裡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總覺得老母親會一直在老家等著自己回去。沒想到,父母只會越來越老,沒有多少時間再繼續等待。現在,想再和母親喝口酒,已經是件不可能的事情了,後悔以前沒有多回去幾次啊。”
他感嘆:“中秋,我們最在乎的不是月亮、月餅,而是陪伴我們看月亮、吃月餅的人。不管走多遠,別忘了思念我們的家人,多回家看看。”
選擇加班不回家
小周工作的地方距離天台約5個小時車程,他已經連續6年沒有回家過中秋了。每年都有不同的原因。有時候,是中秋節假期短,加上週末只有三天,來回太折騰;有時候是加班;有時候是和朋友約好了出去玩……
“今年,純粹是不好意思回家過節,乾脆選擇加班掙點加班費。”年過三十的小周無奈地說,像他這樣的大齡未婚男青年,現在回家不是單純見父母,要面對三姑六婆等各路親戚的各種問題,例如一個月掙多少錢、什麼時候買車買房、有沒有女朋友等等尖銳的問題。
小周苦惱地說,自己雖然在大城市工作,月入上萬元,但付了房租,月收入就少了三分之一,再付了交通費、水電費、伙食費等等,幾乎沒有什麼存款,面對親友的詢問時,常常無言以對。
“雖然在大城市生活很艱辛,但我已經習慣了。今後要想在大城市立足,不管怎麼難,都要咬牙堅持下去。中秋節加班,多少能夠攢點加班費,跟父母說過了,他們也很體諒。”小周貌似灑脫地說,到時候,買幾個月餅吃吃,也算過節了。
對於很多人來說,中秋團聚是一種奢望。
中秋將至,祝願每一位在天台的異鄉人,以及在異鄉的每一位天台人,月圓,人亦團圓。
回覆列表
孩子在異地上學其實到節日的時候和我們大人也是一樣的想家,這時候寄一些家鄉的特產或者什麼,會讓他們在異鄉覺得多一些溫暖,就像我們一樣沒到節日無法陪著父母身邊那麼就會寄一些禮物過去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