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麻糖小叔
-
2 # yky緣
中國是禮儀之幫,吃飯除個人外,都應該有必要的儀式。比如,有老人在必須老人先動筷子,小的才能動,有客人,客人先動,平輩人在一起,年紀大的先動,男女在一起,女士優先。等等,儀式是一種思想,是中國飲食文化的傳統美德。
-
3 # 千千食也
什麼是儀式感?儀式感是浪漫,是創造,是一個不確定的小確幸。
或許儀式感看起來毫無意義,但在人們的人生和生活中卻起著重要的意義。時間太長,我們的記憶太少,而屬於儀式感的部分,我們一定不會忘記,因為這是獨一無二的,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儀式感的原因。儀式感可以為人們創造許多不平凡的日子和時刻,儀式感很多時候還可以讓人們熱淚盈眶,比如:舉行婚禮的時候雙方交換戒指,比如在你生日的時候,親朋好友給你準備的蛋糕和禮物。生活就是這樣需要儀式感,如果缺少儀式感,生活就是一片荒蕪的沙漠,儀式感對於生活而言很重要,對於“吃”而言,儀式感也是如此。
自古以來我們智慧的老祖先就創立了二十四節氣,除去適應農耕社會的耕作需要外,不同的日子更有不同的風俗。立春日要吃春盤,吃春餅,吃春捲,嚼蘿蔔,謂之“咬春”。驚蟄之日民間素有驚蟄吃梨的習俗。清明時則在江南一帶有吃青團的風俗習慣。南方穀雨有摘茶習俗,北方穀雨則食香椿。細細看來,全都是和吃有關的。民以食為天,我想,在特殊的日子吃著獨一無二的美食,除了提醒我們時間的流逝,更是對辛苦勞作的自我獎勵吧。
我們常常在日本電影和動漫裡會看到一個場景,他們每次用餐前都會雙掌合十,然後低頭呢喃……通常被翻譯成“我要開動了”。在自然界裡,每一樣食材都是一條鮮活的生命,為了生存,我們犧牲了其他生命,生命的迴圈傳承是大自然的饋贈,我們應當懷著感恩的敬意,珍惜每一份食物。於是在這之中,儀式感就成了一個很重要的東西,代表我們對食物的尊重,對生命的敬畏。即使只是食物,也有其短暫而或許絢麗的一生,把儀式感投入感情,是人類對食物鏈生命的最後一次慈悲。我們還常常在米其林等高檔餐廳看到一道道擺盤精美的菜餚,擺盤是一門藝術,當人們品嚐菜餚之前,是先觀其品相,看到擺盤如此精美的菜餚,心情就會變得很好很輕鬆,帶著這麼好的心情去品嚐菜餚,無疑是幸福的享受。日本人的儀式感更多的是對食物的尊重,而擺盤的儀式感不僅僅是對食物的尊重,還是對眼睛和味蕾的一種尊重。賦予食物珍貴的味道,是人類的使命,而對食物的擺盤處理,則是儀式感的體現。
從日本到西方,食物的儀式感無處不在,而對於作為美食大國的中國,更是不缺乏對食物的儀式感。元宵吃湯圓,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重陽登高賞菊和菊花酒等,華人對食物的儀式感體現在對各個節日的虔誠上。
華人對待食物的儀式感還體現在獨特的詩歌韻律之中。
桂花香餡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裡賣元宵。
《上元竹枝詞》——符曾
八爪橫行四野驚,雙鰲舞動威風凌。
熟知腹內空無物,蘸取姜醋伴酒吟。
《題蟹》——鄭板橋
詩詞歌賦賦予了食物更偉大的含義,使它得以流傳千古,為世人所讚頌。華人把浪漫留給了詩歌,把嚴謹的儀式感建立在了食物之上。或寄情於景,或詠物抒懷,儀式感讓食物不僅僅只是食物,還是更加有意義的精神寄託。
生活本可以沒有儀式感,但缺少了儀式感的生活將暗淡無光,沒有了期待與創造的日子,只是在漫無邊際的黑暗裡孤獨行走。於是人們創造了各式各樣的儀式。食物也是如此,缺乏了儀式感,再怎麼驚豔的食物也只不過是為了活著而存在,再無享受一說。
-
4 # 辣目年糕小豆丸
生活就是這樣,需要儀式感,如果缺少儀式感,生活就只是一片荒蕪的沙漠。儀式感很重要,對於生活而言。對於“吃”而言,儀式感也是如此。
擺盤是一門藝術,在西餐中有一句話是:“You eat with your eyes first”。當人們在品嚐菜餚之前,眼睛就已經在感受和批判一切。就像之前提到的一樣,日本人的儀式感更多的是一種對食物的尊重,而擺盤的儀式感不僅僅是對食物的一種尊重,還是對眼睛和味蕾的一種尊重。
儀式感很重要。
生活本可以沒有儀式感,但缺少了儀式感的生活將會變得暗淡無光,沒有了期待與創造的日子,只是在漫無邊際的黑暗裡孤獨行走。於是人們創造了各種各樣的儀式。食物也是如此,缺乏了儀式感,再怎麼驚豔的食物也只不過是為了活著而存在,再無享受一說。
-
5 # 正直小眼看世界
哈哈,自己吃東西真沒有,不過真見過吃東西有儀式感的客人(我開面館的)。
這位客人給我的印象很深,喜歡吃我家炒麵,每次來都點炒麵加一瓶啤酒。
吃飯前要自己先用衛生紙把桌子擦一遍,把炒麵和啤酒擺整齊,然後人坐直,再“啊”的一聲,埋頭大吃,有時候看他吃東西真的是一種享受。可能他自己非常享受,才感染的到別人吧!
也不知道這是不是吃飯儀式感,覺得蠻有意思的,分享一下。
-
6 # 大胖小壯
儀式感為了逼格而存在,逼格的需要大部分又由個人性格來決定。
吃東西有沒有儀式感,對食物味道本身味道沒影響的,對你是否能填飽肚子也沒有影響的。但有些人吃東西很在意儀式感這種東西呢?這是由個人性格決定的,這部分人對外界事物反饋他的感受,對別人怎麼看他是敏感的。
儀式感很多時候是為了區分人的社會身份而存在的,也是俗話說的逼格了。所以同樣一份食物,有人西裝革履,餐前紅酒,有人拖鞋,沙灘褲,直接就上。所以有人喝咖啡必須星巴克,所以有人看電影必須VIP。
吃東西要儀式感,吃的不是食物,而是階層確認。
回覆列表
儀式感,充斥現在人的方方面面,節日,生日,婚禮…用我們睜開眼睛,就得為這個俗世去體現儀式感,洗臉刷牙,穿衣得體,吃個早餐,湯有湯碗,小菜有小碟,油條有竹編,…現在人的生活就是*
菜一湯,並不看起,美食並沒有跨界,只是你是不是生在局裡,如果你愛就能用不同的流程和時間食材,慰問味蕾,那種幸福感油然而生,我真的是愛吃,當我不愉快就吃!當我看見街面新開的飯館,就管不住自己的腿,非得吃了後和身邊的人嘮叨,聊餐飲,服務,文化,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