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遼能存續二百多年,關鍵在於:大遼做出了重要的“二元治理”的制度創新,實現了大遼國內部經濟和政治的良性迴圈,擺脫了純粹靠天吃飯、靠搶掠吃飯的草原遊牧生存方式。
為什麼這麼說呢?
靠天吃飯的話,主要的是靠運氣。如果氣候溫暖雨水多,那麼草原上就水草豐茂,馬牛羊也因此肥壯,草原政權日子就好過。
靠搶掠吃飯的話,主要還是靠運氣。如果周圍有搶不完的財富、糧食、人口,那隻要草原武力夠,日子還是可以的。但是,草原主要搶掠的物件是中原。如果中原王朝的超大政權做好了防守的話,則搶掠變得很難。萬一中原做好了埋伏,甚至主動出擊,搶掠這個方法就更不靠譜。
以上兩點,都是依靠運氣。所以我們看到歷史上草原政權倏興倏滅,國運難過百年,依靠運氣生活起著決定性影響。因為好運不可能一直伴隨他們。氣候變冷、中原變強,草原力量就不行了。
(蕭太后)
大遼在崛起過程中,吃到了中原大亂的紅利。
公元936年,石敬瑭為了自保,向大遼求援,承諾把幽雲十六州割讓給大遼。石敬瑭在消滅後唐之後,很守信用地於938年將幽雲十六州獻給大遼。
不要小看了這1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它既讓大遼實現了農耕與遊牧的經濟迴圈,又給大遼提供了制度創新的機會。
大遼吸收了前人的胡漢融合治理經驗,做出了重要的制度創新,這就是歷史上二元制帝國。概括地說就是:
大遼把胡族和漢族分治,即“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大遼治理其本民族契丹的一套辦法稱為“國制”,而仿照唐制統治漢人的制度則稱為“漢制”。
這一套制度大致有如下特點:
大遼最高統治者以不同面貌出現,在草原地區還是大可汗,在農耕地區就是實行儒家制度的皇帝。
同時,大遼也看到了農業生產更強的財富效應,就把農業生產技術逐步引進到長城以北水土好的地方,也開始從事農耕生產。而農耕所到之處,中原的儒家文化也一併伴隨而來。因此,中原的生活方式、文學藝術、天文曆法、醫藥,等等,也一起被匯入了契丹人的生活之中。這些都強有力地促進了胡漢的深度融合。
(始建於遼代的慈聖寺)
既有農耕區又有草原,給大遼帶來了多重好處。
如果中原政權與草原政權分治的話,則雙方必須願意交易,草原才能得到其所需的糧食、布匹、鹽、茶等生活品;如果中原政權不願意交易,則草原政權只能發動戰爭。
現在好了,大遼二元制度,農耕區和草原區各取所需,在內部實現了經濟互補迴圈。
大遼的草原部族擁有武力,可以制約農耕部分;反過來農耕部分擁有相應的物資和財富,可以用來制約草原部族。同時,遊牧部分可以用武力保護農耕區,農耕區可以用物資幫助遊牧區。政治上也實行了兩個區域的互助和互相制約。
因此,別看幽雲十六州總共只有10萬平方公里,面積只佔大遼的零頭,但是這片區域卻又有大遼6成的人口和財富。
大遼在橫跨草原和農耕區的現實之上,用兩種制度的辦法,解決了武力與財富的均衡問題,實現了內部政治的長期平穩;因此,大遼作為一個遊牧民族建立的政權,破天荒地存續了200多年。
(建於遼代的獨樂寺)
用不同的制度分開治理胡族和漢族,其本質在於統治者能尊重各區域的歷史與現實,以制度的方式確保不同區域原有制度與生活的延續,百姓和朝廷都能最大程度地從中受益。
大遼創新了胡漢二元治理的方法,首先改變了自身遊牧政權的繼承邏輯,打破了胡虜無百年之運的怪圈。其次,大遼的制度創新還啟發了後來的元朝和清朝,把二元制擴大為多元制。
元朝把人分為四等,每一等採用的制度。而清則把全國根據歷史與現實劃分為多個區域,對各個區域進行不同制度的治理。清朝在中原實行明制,在草原實行部族制加宗教控制,在西域和高原則實施精神控制加武力控制的組合方式,最終形成了多元一體的龐大帝國,為現代中國奠定了疆域基礎。
(完)
大遼能存續二百多年,關鍵在於:大遼做出了重要的“二元治理”的制度創新,實現了大遼國內部經濟和政治的良性迴圈,擺脫了純粹靠天吃飯、靠搶掠吃飯的草原遊牧生存方式。
為什麼這麼說呢?
遊牧政權的生存方式主要就是兩種:一是靠天吃飯,二是靠搶掠吃飯;這二者都主要看運氣。靠天吃飯的話,主要的是靠運氣。如果氣候溫暖雨水多,那麼草原上就水草豐茂,馬牛羊也因此肥壯,草原政權日子就好過。
靠搶掠吃飯的話,主要還是靠運氣。如果周圍有搶不完的財富、糧食、人口,那隻要草原武力夠,日子還是可以的。但是,草原主要搶掠的物件是中原。如果中原王朝的超大政權做好了防守的話,則搶掠變得很難。萬一中原做好了埋伏,甚至主動出擊,搶掠這個方法就更不靠譜。
以上兩點,都是依靠運氣。所以我們看到歷史上草原政權倏興倏滅,國運難過百年,依靠運氣生活起著決定性影響。因為好運不可能一直伴隨他們。氣候變冷、中原變強,草原力量就不行了。
(蕭太后)
大遼在機緣巧合之下,既有草原部落,又有農耕土地,因此大遼創造性地推出了二元制的政治制度。大遼在崛起過程中,吃到了中原大亂的紅利。
公元936年,石敬瑭為了自保,向大遼求援,承諾把幽雲十六州割讓給大遼。石敬瑭在消滅後唐之後,很守信用地於938年將幽雲十六州獻給大遼。
不要小看了這1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它既讓大遼實現了農耕與遊牧的經濟迴圈,又給大遼提供了制度創新的機會。
大遼吸收了前人的胡漢融合治理經驗,做出了重要的制度創新,這就是歷史上二元制帝國。概括地說就是:
大遼把胡族和漢族分治,即“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大遼治理其本民族契丹的一套辦法稱為“國制”,而仿照唐制統治漢人的制度則稱為“漢制”。
這一套制度大致有如下特點:
執行地區之分:這兩種制度執行的分界線基本是長城。北面實行國制,南面的幽雲十六州實施漢制。政治機構設定:執行兩種制度的機構也分別是南北兩院,北院處理草原遊牧地區事務,官員一律任用契丹人,掌管草原軍政大事;南院處理農耕地區事務,官員主要由漢人擔任,掌管農耕區軍政大事。施行律法:兩個地區分別施行兩種律法。在北院以“番律”治理契丹人和其他少數民族,在南院以漢律治理漢人。大遼最高統治者以不同面貌出現,在草原地區還是大可汗,在農耕地區就是實行儒家制度的皇帝。
同時,大遼也看到了農業生產更強的財富效應,就把農業生產技術逐步引進到長城以北水土好的地方,也開始從事農耕生產。而農耕所到之處,中原的儒家文化也一併伴隨而來。因此,中原的生活方式、文學藝術、天文曆法、醫藥,等等,也一起被匯入了契丹人的生活之中。這些都強有力地促進了胡漢的深度融合。
(始建於遼代的慈聖寺)
大遼二元制的好處:實現大遼內部經濟和政治正向迴圈,擺脫了靠天吃飯的命運。既有農耕區又有草原,給大遼帶來了多重好處。
經濟上:可以在大遼內部實現互補,糧食與皮毛肉類實現了內部良性迴圈,內需即可拉動經濟發展。如果中原政權與草原政權分治的話,則雙方必須願意交易,草原才能得到其所需的糧食、布匹、鹽、茶等生活品;如果中原政權不願意交易,則草原政權只能發動戰爭。
現在好了,大遼二元制度,農耕區和草原區各取所需,在內部實現了經濟互補迴圈。
政治上:遊牧部分和農耕部分既互相制約,也互相支援。大遼的草原部族擁有武力,可以制約農耕部分;反過來農耕部分擁有相應的物資和財富,可以用來制約草原部族。同時,遊牧部分可以用武力保護農耕區,農耕區可以用物資幫助遊牧區。政治上也實行了兩個區域的互助和互相制約。
因此,別看幽雲十六州總共只有10萬平方公里,面積只佔大遼的零頭,但是這片區域卻又有大遼6成的人口和財富。
大遼在橫跨草原和農耕區的現實之上,用兩種制度的辦法,解決了武力與財富的均衡問題,實現了內部政治的長期平穩;因此,大遼作為一個遊牧民族建立的政權,破天荒地存續了200多年。
(建於遼代的獨樂寺)
結語:大遼的制度創新,延長了自身國祚,也為後世政權奠定了制度基礎用不同的制度分開治理胡族和漢族,其本質在於統治者能尊重各區域的歷史與現實,以制度的方式確保不同區域原有制度與生活的延續,百姓和朝廷都能最大程度地從中受益。
大遼創新了胡漢二元治理的方法,首先改變了自身遊牧政權的繼承邏輯,打破了胡虜無百年之運的怪圈。其次,大遼的制度創新還啟發了後來的元朝和清朝,把二元制擴大為多元制。
元朝把人分為四等,每一等採用的制度。而清則把全國根據歷史與現實劃分為多個區域,對各個區域進行不同制度的治理。清朝在中原實行明制,在草原實行部族制加宗教控制,在西域和高原則實施精神控制加武力控制的組合方式,最終形成了多元一體的龐大帝國,為現代中國奠定了疆域基礎。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