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點點通了
-
2 # 無名瞎剪
也許是先入為主的概念吧!
因為人的記憶大都是從感官上獲取的,無論是第一次見面,還是你第一次幹什麼事情,人物環境通常都會形成很深刻的記憶,從而儲存在大腦深層不容易被遺忘。
電影也一樣,比如說我們看一部從未看過的電影,演員的外表形象包括說話時的語言和畫面裡的整個環境都深深的印在腦海裡。
然後這部電影經過翻拍後演員的變化,聲音的變化,場景的變化,我們的大腦自然而然的就會與第一次的記憶相比較,所以反映出來的就是這次的怎麼和上次的不樣,潛意識的你就會覺得這次沒有上次的好。
但也有一種情況,就是你看過的那部電影已經很久了,記憶自然而然已經有一些淡化了,然後再經過翻拍,只要演員實力跟得上注入的感情色彩比較多,你就會自然而然的認為這次翻拍的比原版的更好。
-
3 # 小小酥影視資源
在影視界一個好的劇本可以說是稀世珍寶,但是好劇本要打磨出來太費時間了,而行業競爭又過於激烈,這時候翻拍經典就成了很多導演的選擇。
這種做法其實是存在很大風險的,一不小心就踩雷了。
那為什麼翻版總比不上原版呢?
國外電影在中國翻拍這種情況是很常見的。由於文化的差異,我們國家翻拍的一般都是南韓等亞洲國家的電影,那些電影在本國都取得了很不錯的成績,但一經中國導演的手就瞬間黯然失色。
比如今年上映的電影《小小的願望》翻拍自南韓電影《偉大的願望》,由彭昱暢等流量明星主演,豆瓣評分卻只有5.1。
像這樣的翻拍失敗最大的原因還是社會文化的差異,或者說社會文化的接受度。
雖然中韓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有相似之處,但由於社會制度等多方面的原因,很多電影中的很多劇情、臺詞是很難直接放到中國的大螢幕上去的,這就會造成劇本的大幅度修改,以至於到最後面目全非,自然收不到理想的效果。
經典電影翻拍翻拍經典電影是要很大勇氣的。
這些電影都是取得了很不錯的成績,然後有人就像藉著經典的熱度也大賺一筆,到最後電影卻撲街了。
這其中的原因可以分成三個。
①首先是觀眾期待心理造成的一種觀影錯覺。當然,這個也可以作為很多其他電影翻拍失敗的原因。
先看翻拍電影的觀眾一定原版很滿意,那麼就會對翻拍的這版抱有極大的正面期待,希望可以帶給他們同樣的甚至是更佳的觀看感受。
如果人是抱著這樣的在心理走進影院,那基本不會滿意地走出來。
有一句話叫,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抱著很大期待去看電影的話,不可避免地變得十分挑剔,有一點不符合期待就會全盤否定整部電影。
②另一個原因是演員的不同。
這點雖然是不可避免的問題,但是影響還是很大。
不同的演員的演戲方式和自身氣質是不同的,所表現出來的人物也會存在差異。
況且,早有金玉在前,人物形象已經很立體了,這時候就很容易讓觀眾對電影表現出角色有比較強烈的不適感。
這是很正常的現象,比如說很多人對周星馳的電影是有情懷的,那是一代人共同的情感共鳴和價值認同。
那如果現在翻拍周星馳的電影,肯定會有很多人人去看,但口碑一定不好,就是那種情懷沒了。
藝術不可避免地打上現實的烙印,翻拍的作品也會帶著當前社會的某種價值導向,很難讓懷舊的人再找到那種感覺。
就像直到現在,不管《西遊記》拍過多少版本,人們心中最認可的還是最老的那一版,儘管它的畫質、特技、服裝等都不是最好的。
電視劇翻拍成電影這種翻拍在最近幾年屢見不鮮,但電影的效果都不是很理想。
除了存在和經典電影翻拍一樣的問題外,還存在一個電影和電視劇時間長度相差太大的問題。
想要在短短的兩個小時展現全部的情節幾乎是不可能,所以只能選擇觀眾感興趣的點,但這恰恰是最難的。
一旦劇情裁剪不當就會引起觀眾對電影角色的不適感從而降低對電影得好感。
翻拍就是一種對比,而對比總有落差,想要在翻拍電影上獲得成功也不是想象中哪麼簡單。
很多時候需要跳出原版的束縛,不能一味模仿,如果改動劇情就得大刀闊斧,改出點新意出來。
翻版的意義也不應該只是為了賺錢,更是對經典的繼承和創新,對優點的學習和利用。
結語:我想說的是,一部好的影視作品,尤其是經典影視作品,就不要去翻拍了。
就像《亮劍》觀眾只認李幼斌,《尋秦記》我們只認古天樂。
希望導演和編劇多把心思花在創造新劇情上。
而不是翻拍,利用小鮮肉或者流量明星,博取眼球。
回覆列表
換個思路想想,你如果問一個nv人她的第一次情景,估計他能給你說上一天,如果你問她後面的那次印象我估計她得想一天,道理是一樣的,在多數人眼裡不管第一次好壞永遠是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