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我叫暖暖的冰
-
2 # 蔚來談
在中國,可能是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孩子永遠是一個家庭中最受關心的人,特別是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因為兩代人的價值觀念不太一樣,所以在如何教育孩子上往往會有很大的分歧。
當你在教育孩子時,長輩往往會護著孩子,你就會忍不住生氣,甚至直接跟父母發生衝突。
當你反駁父母時,父母就會來句:“你就是我這樣帶大的,現在不也挺好的。”讓你無話可接。
說到底,在如何教育孩子這件事情上,孩子的爸媽與爺爺奶奶最大的矛盾就是在於教育理念的不同。
我們首先應該肯定一點,長輩犧牲了晚年的休閒時光,幫著子女帶孩子,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我們感激的事情。
那麼,既然這樣,如何在教育孩子這件事情上儘量減少與長輩的衝突呢?
第一,孩子的教育不能交由長輩負責,父母本來就該在孩子教育上佔據主導地位。
父母在決定要孩子之前,就應該明白孩子的教育使我們自己的事情,這是最基本的前提。假如父母忙於工作,無暇去 教育孩子,那這樣的父母就是對自己的孩子不負責。
如果父母自己都很少參與到孩子的教育過程,如果出了問題,那父母又有什麼資格完全歸咎於祖輩?父母又有什麼資格跟長輩生氣?
第二,在孩子不在場的時候,多跟父母溝通,告訴父母自己的教育方式方法。
要明白在對待孩子的教育上,父母與長輩的目的是共同的,只要達成教育上的一致性,迂迴一下別跟長輩拗是個很不錯的選擇。
第三,平時多肯定祖輩做的好的地方,有了欣賞和肯定,你的建議和要求他也更願意聽。
第四,千萬不要針鋒相對,儘量採取迂迴的戰略,借別人的嘴說你想說的話,留些可以談話的可能性。
大家好,我是低調100米,假如您喜歡我的回答,加個關注吧!
-
3 # 秀一老師
在孩子的教育上,儘量做到各位家長態度一致。要不然,孩子會很矛盾,不知道誰說的是對的,不知道該按照誰說的去做。
或者,他會想犯了錯也無所謂,就算爸爸媽媽懲罰,還有人替自己撐腰。如果是小錯也就算了,有些原則性問題,是必須要孩子認識清楚的。
孩子的父母,和家裡的老人,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有分歧,大部分家庭都會存在這種情況。
可以找一個合適的時間,家裡人坐下來把話好好說清楚。如果是孩子的爺爺奶奶,那麼由孩子的爸爸出面比較合適。如果是孩子的姥姥姥爺,那麼就最好由孩子的媽媽出面。
話不說不透,理不辯不明。
正所謂:清官難斷家務事。家庭的矛盾,還是要坐下來好好談。至於方法,重點要看各位大人的性格,這樣才好定奪“談判”的方式方法。
-
4 # 蟲媽養蟲寶
你在教育孩子,公婆在旁邊教育你,說孩子還小怎麼教育都沒用。你怎麼看?
這也就是為什麼現在的婆媳關係這麼緊張的一個原因。老人總喜歡什麼事都插一腳,總以過來人的身份對我們年輕一輩的生活指手畫腳。總覺得他們經驗足,希望我們用他們那一輩的經驗來處理各種事務。
當然他們可能也沒有什麼惡意,但是現在的年輕人都不太喜歡老人的這些做法,尤其是教育孩子方面,兩代人的育兒觀念是天差地別的。一不小心可能就會出現家庭矛盾。
明智的公婆是懂得放手,好好過自己的生活。不要參與年輕的事務,不要過多評價年輕人的生活方式。特別是教育孩子,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責任監護人,知道怎麼教育孩子才是最合適的。做公婆的可以給建議,但絕不是當孩子面護犢子,這樣對孩子的成長極為不利。
如果是我,我會直接跟公婆好好談談,孩子的教育由我做主。希望他們不要插手。時代不一樣了,教育方法不同,我會用我自己的方法把孩子教育好。
回覆列表
首先,解決家庭權責的問題。
教育孩子到底是誰說了算,讓家庭成員都能夠明確父母是孩子教育的主體,爺爺奶奶是輔助。在孩子不在場的情況下,跟公婆商量這件事情。說服老人能夠接受科學的教育方式。
父母教育孩子的時候,最後迴避老人,或者跟老人達成一致:老人不干涉父母管孩子。
這個問題很普遍,需要家人的理解和及時溝通。
其次,孩子雖小,什麼都懂。
總有人認為孩子還小,沒關係,等大點了就好了。可是孩子在父母眼中永遠是孩子,孩子多大才算是大呢?很多父母搞不清楚這些,於是現在社會出現了很多巨嬰。
其實,早在嬰兒時期,孩子就已經能夠聽懂很多語言和指令了。由於他們語言的發育沒有足夠的發達,所以無法清除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情,以至於很多大人都無法理解孩子的肢體語言和表情語言。
從我家老二身上,我深深地明白了這一點:孩子雖然看上去很小,但是內心的思想一點都不簡單。她1歲10個月,清楚地知道給哥哥告狀,能夠看明白大人的面部表情,在我嚴厲拒絕她的無理要求之後,能夠自己放棄要求,能夠把白天聽到的大人的聊天轉述給我。當然,這種轉述是一種很簡單的轉述,比如哪個奶奶說了一句什麼話。
所以,不是孩子小不懂,而是,我們要用孩子能夠懂的方式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