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wueste
-
2 # 小蒼穹
1.明朝萬曆援朝戰爭時期,明朝雖然已近末年,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萬曆皇帝時期,明朝內部仍然有張居正這樣的能臣自己李如松這樣的統帥,皇帝平時不理朝政,所以這些優秀的人才有自己發揮的空間,而清朝後期則不同,慈禧太后本身非政治家,也處處限制著底下的官員,操縱著朝廷,使得很多能臣有心無力。
2.裝備方面,明朝後期的裝備在世界範圍內並不弱,而且明神宗不是慈禧,他沒有大量剋扣軍費,所以相比於日本,當時的明朝裝備方面佔據優勢。而清朝甲午戰爭時期,清軍的艦艇雖然噸位大,但武器已經開始落後於世界,再加上一系列剋扣軍費的事。
3.明朝後期全國範圍內的反倭浪潮十分激烈,所以在日本入侵時,全華人民得以同仇敵愾,擊退侵略者。而清朝末期,百姓們吸食鴉片,貪汙腐敗,社會一片汙濁,軍民表裡不一,滋生了很多崇洋媚外之人。
最後提一句,明朝萬曆援朝戰爭是明軍和北韓軍聯軍共同對抗日本的,這期間,北韓的李舜臣也發揮了不小的作用。而清朝時期,滿世界都是中國的敵人。
-
3 # 鳧雁滿回塘
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日本一直是以一個附屬國的身份出現的,據說在其本土發掘出了“漢倭奴國印綬”。而日本人對於這樣的身份歷來都持一種矛盾的態度:即為自己作為蕃國而感到自卑與羞恥,同時又樂於從地大物博的宗主國受到封賞。之前聽歷史老師說過,曾經有日本的兩個諸侯國因為搶著對中國上貢而打起來了,當時我們還都引以為傲,後來才明白,日本的進貢與中國的還賞相比真可謂滄海一粟、大樹一葉;而中國曆來講究“名正言順”,只承認“一個日本”(呵呵),故而那兩位才爭著去當“日本代表團”。
然而,自從日本知道我中華的那日起,就從未停止過侵略的步伐,只是程度的深淺罷了。處於大明王國時期的中國依然很強大,那時的科技力量如戰船製造、火器應用等處於世界前列,甚至在某些領域仍令西方國家望塵莫及,所以更不用提日本了,它也只能做點小偷小摸的寇匪之舉,有計劃、有準備、有組織的大規模侵略行動根本沒能力做出來。但是近代以來被叩關後的日本就不同了,在其尊嚴遭受嚴重傷害的同時,卻發現其一直仰慕的中華“大哥大”比其更加顏面掃地——我們不得不承認和佩服倭人的反思學習和堅忍耐勞的精神,它把我們的遭遇當作了最好的教訓,率先認識到了改革與維新的重要性,而且將其踐行的如此徹底,似乎在一夜之間,世界的東方突然就出現了一個資本主義強國,並把這種優勢一直保持到二戰後期,甚至到今天為止,它依然吃著老本兒,僅就這一點而言,我們的任何“不服”、“不爽”、“不忿”都是無力且蒼白的。
在此期間,對日本最有意義且徹底改變日本命運的戰爭莫過於“甲午海戰”了,為了這場戰爭,日本國民捐鐵鍋造兵器,日本“天皇”僅每日一餐地去買軍艦;而中國的太后卻想方設法地將軍費貪沒以供其奢華之用,國民又是那麼地愚昧無知、麻木不仁——日本得到了令自己都咂舌的銀兩,拿到了萬世不枯的資源,更贏得了前所未有的民族自信,日本現今很多的工業基礎就是在那時奠定的——中國,怎能不敗!
為什麼近現代以來,我們抗擊日本總是如此艱難?那是因為我們始終都是以小團體甚至個人的力量去和人家一個國家去抗爭,哪有不輸的道理。
其實,這個世界上存在著一股最恐怖的力量,那就是華人最徹底的團結。
“泱泱大國,讓其淪湑!”——毛澤東
-
4 # 無根樹花正孤
首先這是一個很簡單的問題,但是要把這個問題捋清楚卻是很多人都難以做到的。明清二朝作為中國歷史最後的二個封建王朝,其實是有很多相似性的,二個封建帝國都曾經遭受到日本的侵略,為什麼下場卻大不相同呢?
明朝先敗後勝,清朝先勝後敗。二種截然相反的結局實在讓人一陣唏噓。
明朝遭受日本侵略是從嘉靖朝開始的,那個時候的明朝由於閉關鎖國,根本沒有什麼海防,使得日本人在中國沿海肆意妄為,當權者一開始沒怎麼重視,後來發展到進攻沿途州府了,才組織軍隊抗倭,其中以戚繼光為首的義烏地方軍打的倭寇毫無還手之力。海防為之一清。戚繼光總結的鴛鴦陣法與《紀效新書》成為了明後期訓練軍隊的神兵利器。在遼東戰場上發揮了不可比擬的作用。
明朝第二次遭受日本侵略是萬曆年間,經歷了張居正改革的明帝國,呈現出一股中興之勢。對於東方海洋中本的挑戰和北韓的求救,明帝國發出了:義武奮揚,跳梁者,雖強必戮。被譽為跳樑小醜的豐臣秀吉利惱羞成怒,連續發動二十萬大軍與明朝對抗,最後還是輸的一敗途地。由此可見明朝軍力武功之盛。至於二十年後的崇貞朝為什麼會輸得那麼快就不得而知了。
而清朝與日本的戰鬥是從琉球開始的,日本以蠶食鯨吞的態勢悍然吞併琉球,清政府不聞不問。到了甲午年的時候。日本又以同樣的手段吞併北韓,清朝政府也舉兵應戰,可是朝廷的腐敗並沒有拯救軍隊,海戰大敗,將士們的血染紅了東海。三十年的洋務運動毀於一旦。
同樣是朝代後期,同樣是帝國末世,同樣是亡國之君,明清二代差別實在是天地懸殊。
回覆列表
明朝雖然內部腐敗,但還是有很多愛國將軍,而且作戰勇猛,與日本對峙時期,兵器裝備相當持平。而在清朝晚期,朝廷內憂外患,武器裝備落後,軍閥各自有各自的算盤,人心不齊是最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