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西門不帶刀
-
2 # 開心
秦孝公繼位後,勵精圖治,重用衛鞅實行變法,其中一項是獎勵耕戰,農耕可得爵位,戰功亦可得爵位,這樣提高了農民耕田的積極性,和平民參軍,戰士立功的積極性。以此為基礎建議秦國新軍,馬陵之戰後魏國戰力大損,主將龐涓身死,魏武卒傷亡三分之二。這時秦國新軍頗具規模。衛鞅趁此良機率三萬鐵騎,兩萬步卒共五萬人馬,先滅魏軍龍賈八萬河西軍,,而後封鎖訊息,誘使公子卬繼續深入,在離石要塞假意談判,挾持了公子卬,而後出兵再滅魏軍五萬精銳至此,秦國終於洗刷百年恥辱,重新奪得河西之地。秦孝公封大良造衛鞅為商君,賜銳士稱號給新軍士兵,並每人賜銳士劍一口,自此秦之銳士天下聞名
-
3 # 蘭臺說
甲士,專指披甲的戰士,主要指春秋時期的車兵而言。當時戰車兵屬於重型機械化部隊,士兵必須穿著厚重鎧甲保護,才利於衝入敵陣砍殺。後來,甲士泛指士兵。
銳士,指戰國時期秦國經過選拔、訓練有素的精銳軍隊。
秦孝公時商鞅變法,獎勵耕戰,按軍功給予爵位和田宅,軍力大盛,士兵的戰鬥力很強。
商鞅在其變法中,建立了“軍功爵位制”,規定只要斬殺敵軍一個“甲士”的首級,就可以獲得“公士”爵位,分得一頃田,一處宅,一個僕人。如果,一個士兵在戰場上斬獲兩個敵人“甲士”首級,那麼他做囚犯的父母就可以立即釋放,妻子若是奴隸也可以轉為平民。
經過商鞅變法,秦軍實力大增。
到秦惠文王時,司馬錯被任命為上將軍,開始組建鐵鷹銳士。司馬錯挑選士兵不在乎門第高低,只在乎是否能打仗。因此不管是貴族、平民還是奴隸,都有進入秦銳士的可能。
當年吳起在魏國訓練魏武卒時,要求士兵:手持一支長矛,身背二十支長箭與一張鐵胎硬弓,帶三天軍糧,連續疾行一百里還能投入戰鬥者,才可成為武卒。魏武卒的負重大致在50多斤左右。
為了勝過魏武卒,司馬錯要求秦銳士在魏武卒的基礎上,增加全副甲冑、一口闊身短劍、一把精鐵匕首與一面牛皮盾牌。則總負重達80多斤。
在透過負重關後,還要透過較武關。較武關除了各種陣勢結陣而戰的陣戰關外,還包括各種兵器組成的兵器關。重重考核下來,每位戰士都是百戰之兵。因而,在秦國20萬新軍中,只選拔了1600名銳士。
秦銳士的編制共分六級:伍長—什長—屯長—百將—五百主—千人長。後來大名鼎鼎的殺神白起就是這支隊伍的第一位千人長。
秦銳士的戰鬥力之所以強大,還源於“功賞相長,五甲首而隸五家”的激勵制度。斬首五級就能役使五家民戶。因而秦銳士的實際身份是有爵軍吏。
秦銳士與戰車甲士一樣,是構成軍隊骨幹的基層職業軍官。
當時諸侯爭霸,紛紛打造特種部隊。步兵以魏國武卒最精銳,天下呼之為“魏武卒”;騎戰則以趙國的“胡刀騎士”與齊國的“技擊騎士”並稱精銳。
秦國的新軍橫空出世,被天下驚呼為“銳士”。
所以荀子說:“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銳士”。
銳士,在後世泛指精銳計程車兵。
回覆列表
大秦銳士起源:是秦國新軍在收復河西之戰中大勝魏武卒,天下人大呼銳士而得名的。
我們按照常規騎兵戰力為步軍戰力三倍來做比較。不計算集團作戰的情況下,單指單兵戰力,排序如下: 鐵鷹銳士>魏國重甲騎兵>趙國胡刀騎士>黑衣騎士>大秦銳士/前期魏武卒>後期魏武卒/技擊之士>其它國家步兵。
下圖為鐵鷹銳士:
戰國精銳戰力戰國中,各國的精銳軍力如下:
秦國:鐵鷹銳士/大秦銳士
趙國:胡刀騎士/黑衣騎士。
齊國:技擊之士。
魏國:重甲騎兵/魏武卒(分為前期後期)。
下圖為魏國重甲騎兵:
魏武卒選拔標準:士兵披上三層重甲(內外三層防護服或者就是重甲的別稱)和鐵盔,能開十二石之弩(一百二十市斤為一石),每人背五十隻弩矢,拿著長戈或鐵戟,腰帶利劍,攜帶3天的作戰糧草,半天能走一百多里。魏武卒的人員選拔及其嚴格,能成為魏武卒一員,滿員時人數不過5萬。
下圖為魏武卒
大秦銳士選拔標準:在魏武卒負重的基礎上,外加全副甲冑、一口闊身短劍、一把精鐵匕首和一牛皮盾牌,總計約八十餘斤。預計人數不超過3萬。
下圖為秦銳士:
大秦鐵鷹銳士標準:下馬步戰要高於魏武卒,騎戰要高於胡刀騎士。秦國新軍20萬,鐵鷹銳士只有1600餘人
趙國黑衣騎士:王室的保衛部隊。不應用於軍陣。
3.秦國的軍功制度。戰國時期,很多官職都是世襲制。秦國軍功制的實行。
第一:打破了氏族階層壟斷官職的情況。
第二:氏族子弟沒有軍功,依然不得授爵位,
第三:給平民階層增加了一條晉升的途徑
第四:士兵砍下敵人的頭顱,便可獲得相應軍功
這些措施造就了秦軍聞戰則喜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