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雪櫻蝶66

    最近喜歡看的是《聊齋志異》,志怪小說,十分精彩。雖然是文言文,但比起紀昀的《閱微草堂筆記》更通俗易懂。每個故事都用鬼怪的事情來影射一些社會現象,最後透過“異史氏曰”告誡人們一些道理。比如《九山王》用來告訴我們即使是“異族”,也不要隨意殺害,即使殺害,也不要滅其族。類似的書籍如《子不語》、《大唐鬼怪集》等都很好看。

  • 2 # 雜家老王

    我覺得,讀文言文,最好的入門作品一是古文觀止,二是世說新語。篇幅短,容易讀。其中,古文觀止更合適一些。因為文言文也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先秦到清末,不同時代都有各自有特色的用法。古文觀止選編文章能涵蓋所有歷史階段。

    放幾段讀古文觀止中文章的體會:

    【雜感之一】

    道學先生韓愈在為與他年紀相若卻先他而去的侄子所寫的祭文中說:“當求數頃之田於伊潁之上,以待餘年。”

    看見沒?都是地主,都有閒錢。努力吧,同志們,經濟基礎是自由的前提。

    誰再像于丹一樣只講心的自由,可以啐他了。

    【雜感之二】

    韓愈《圬者王承福傳》和柳宗元《種樹郭橐駝傳》,兩篇寫的都是草根勞動者,一起看很有意思。

    王承福傳適合書記看,用來做思想政治工作,教大家別貪求功名富貴。

    郭橐駝傳適合總理看,用來搞活經濟,釋放市場紅利,宣揚“不擾民就是最好的政治”的施政理念。

    【雜感之三】

    所有管理者都應該好好讀讀《梓人傳》。

    “炫能矜名,親小勞,侵眾官,竊取六職百役之事,而遺其大者遠者。”

    這些毛病是否很常見?

    【雜感之四】

    《待漏院記》和《諫院題名記》,一篇提醒高層的宰相要勤政善政,心懷天下當賢相,不要當奸相,更不要當庸相。一篇提醒低層的諫官既不能汲汲於利,更不能汲汲於名。

    但兩篇的最終落腳點都一樣,都用身後的名譽當成高懸的利劍去督促這些大大小小的官們幹好工作。幹不好,身後留罵名;幹得好,身後落賢名。

    也就是說,兩篇立論的前提是這些官員都要臉。

    可是,如果碰上不要臉的呢?

    何況,現在不要臉的這麼多!

    【雜感之五】

    《縱囚論》就是一篇建立在理性人假設基礎上的博弈論模型。

    “三王之治本於人情,不立異以標高,不逆情以幹譽。”說得多好!

    治國如此,治企亦如此。有罪即罰,無功不賞。微此,卻天天把奉獻忠心掛在嘴邊,絮絮叨叨,做思想政治工作,歐陽修當然要問:“是可為天下之長法乎?”

    【雜感之六】

    《豐樂亭記》和《醉翁亭記》都是歐陽修在滁州太守任上所做。

    在這兩篇文章中,只見歐陽市長“日與滁人仰而望山,俯而聽泉”或者“臨溪而魚,釀泉為酒,朝而往,暮而歸”,就沒見歐陽市長處理過公務。

    為什麼?歐陽市長說大宋開國承平日久,“民生不見外事”,所以,“民樂其歲物之豐成”。

    什麼意思呢?就是隻要休養生息,政府別管恁多事,老百姓自己有足夠的創造力去改善生活。

    看來,歐陽修是古典經濟學一派人物。

    一般來說,大地主、大老闆、超級富豪等都是古典經濟學的擁躉。歐陽修是真有錢,《瀧岡阡表》中他自己都承認其“食邑四千三百戶,食實封一千二百戶。”

    【雜感之七】

    六國以“五倍之地,十倍之眾”,最終還是被秦國給兼併重組了。六國咋就這麼笨呢?原因何在呢?

    杜牧《阿房宮賦》把原因歸結為內政,即六國沒有做到“節用而愛人”,太奢侈了,老百姓太苦了。

    蘇轍《六國論》把原因歸結為外交,或者戰略。即六國“不知天下之勢”,沒有團結一心,保住南韓魏國。

    不管咋說,反正六國敗了,被兼併了。

    但兼併方就一定代表先進,必能長久麼?非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秦國在內政上犯了跟六國一樣的毛病,即“不愛六國之人”。

    看來啊,如果內政不修,不知愛民,不讓群眾過上好日子,兼併再多的企業也沒用,制訂再好的戰略也白瞎。

    國家如此,企業也如此。

    【雜感之八】

    歐陽修《朋黨論》和蘇洵《管仲論》都提出了選賢任能的問題。

    《朋黨論》要求一把手目光如炬,分清君子小人,“退小人之偽朋,用君子之真朋”。

    《管仲論》怪罪管仲死前沒有把後來亂齊的三個奸臣給收拾了,怪管仲沒有替齊桓公選拔一個賢明的接班宰相,導致齊國一蹶不振。

    一切政治制度設計的核心就在於如何選賢任能。能做到的叫先進,做不到的叫落後。沒啥爭辯的。

    【雜感之九】

    蘇洵《心術》,管理者應反覆讀,讀了又讀。

    “凡戰之道,未戰養其財,將戰養其力,既戰養其氣,既勝養其心。”

    要讓手下人“常蓄其怒,懷其欲而不盡。”因為“怒不盡而有餘勇,欲不盡而有餘貪。”這樣才能做到“雖並天下,而士不厭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國演義第46回的周瑜是個怎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