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零點的歷史
-
2 # 豹眼看歷史
三國時期是一段很精彩的歷史,值得仔細品味和感悟。
如何更好的瞭解這段歷史,我認為還是從《三國演義》入手為好。
理由是:
其一,演義儘管有一些虛構的成分,但整體而言,還是大致反應了這一時期的歷史背景和史實。
其二,演義系統性、連貫性、可閱讀性都很高,讀起來有趣得多,不至於生澀枯燥。
等基本熟悉了整個歷史程序及大致的歷史人物和事件,再去尋找一些這一時期的歷史資料閱讀。有條件的可以查閱一些史書,如《三國志》、《三國志註解》、《後漢書》、《晉書》、《魏略》等等。
對於史料的閱讀,我的體會是:不一定看得很多,但一定要看得很細,而且要多思考,多品味。同時一定要了解著作者的歷史背景,便於知曉其著作的可信度。
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比較,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沒有傷害就不會有感悟。
因為,同一個人物、同一個事件,比較以後,就會發現相差很大,甚至會徹底顛覆你的感受。
這種體驗是很微妙的,也是最有意思的事。
不看史料,只沉浸在演義的固有思維裡,走不出來,看多少遍,即便是倒背如流,也沒有多少意義。甚至會形成偏執的根深蒂固的理念,讓它左右你的思維,將會貽誤你的人生。
說實在的,演義有許多很高明的地方,但也有不少很愚蠢的橋段。畫蛇添足,弄巧成拙的事也不少。
只有把演義和史料一起閱讀,才能更好地瞭解三國這段歷史。
不僅會增加歷史知識,而且對自己的人生有很大的啟迪。
還要注意一點,即便是史書也不可盡信,盡信書不如無書。
閱讀最好是用腦,而不僅僅是用眼睛,無論演義、野史、還是正史,都一樣。
-
3 # 94310417小云
:名成八卦圖,功蓋三分國。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呑吳。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身於憂患死於安樂。若想熟知三國那段歷史,得由淺而深,先看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再去細仔細的看陳壽作的三國志,三國演義是由三國志改編而成的,古人對那段歷史也又多位名家大儒著書立傳。
-
4 # 弈之易
讀三國演義書,玩三國演弈棋,對一般人來說就夠了。
深入瞭解,可以讀一下後漢書和三國志集解。
三國演弈棋是三個人玩的象棋,是棋盤上的三國演義,對弈中三十六計盡在棋中。
回覆列表
一、關於三國的歷史知識
1.三國形成的歷史背景:
東漢(公元25-220年)末年,宦官與外戚專權,因為朝廷的腐敗,再加上自然災害,這個時候民間生活非常疾苦,因此爆發了黃巾軍起義,雖然後來被鎮壓,不過此時的東漢已經是強弩之末,朝廷大臣像是董卓之流把持朝政,地方上誕生了不少的豪強像是袁紹等人,之後地方割據勢力與朝廷掌權一派相互攻擊,曹操(後把持朝政)、孫權(地方勢力)、劉備(漢室宗親)在戰亂中逐漸勝出,形成了曹魏、東吳、蜀漢三足鼎立的局面
2.三國曆史時間(公元220年-公元280年):
公元220年曹丕篡漢成功,建立魏國,定都洛陽;公元221年劉備在蜀漢稱帝,建立蜀漢,定都成都;公元229年孫權在東吳稱帝,建立吳國,定都建鄴;公元280年隨著西晉(曹魏的替代者)滅掉東吳,三國從此結束,中華大地再次一統,開始進入新的朝代-晉朝
二、如何更好了解三國曆史1.培養自己的興趣-讀《三國演義》
與枯燥的歷史書籍相比,羅貫中所著的《三國演義》,由於其內容精彩,另外大多數為白話文,所以可讀性較強,受到不少三國迷的追捧,而且其中的大多數人物,在真實的歷史上都存在,所以可以為自己接下來了解三國曆史,墊底一個好的基礎,這也是培養自己興趣的一個方式
2.瞭解真實的歷史-讀《三國志》
陳壽所著的《三國志》是描述三國曆史的正史書籍,全書歷經十年編撰,作者本人就生活在三國時期,由於時間上的吻合,加之陳壽本人的用心編撰,所以《三國志》被不少研究三國曆史的學者當作經典之作,當然了讀這部史書的同時,還需要注意兩點,一個是陳壽當時在晉朝做官,晉朝承襲曹魏,所以這本史書基本上以曹魏為正統,另一點是與《史記》這樣的書籍相比,《三國志》有它不太完善的地方,全書缺少了表(古代正史以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五部分組成)、志(禮樂、經濟、人文地理)
3.完善三國知識-其他書籍
其實陳壽編撰的《三國志》,由於記事過於簡潔,因此,還有後來人對它進行了註解,他就是南宋時期著名的史學家-裴松之,作為一名史學研究者,裴松之奉宋文帝之命對《三國志》進行了完善,不僅補充了不少的地理名物,更為難能可貴的是,他對同一件事不同的記述都收納了進來,這樣讓裴松之的《三國志注》更為客觀的反應了三國曆史,我覺得他是完成了陳壽想說而沒敢說的話,陳壽所處的年代,肯定會受到侷限,而裴松之是生活在宋朝,距離三國已經七百多年,所以不需要有什麼顧忌;當然除了裴松之之外,還有像是《資治通鑑》以及《後漢書》等等,都可以作為研究三國的歷史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