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史歷曉有話說
-
2 # 文學者277
→漢朝以前,歷史上是沒有漢族這個民族的,它是多個民族融合的大雜燴,也可以稱之為一鍋亂燉。漢族的先祖是羌人。我在九寨溝的時候,跟我們一起活動的有吉狄馬加先生,他是彝人,九寨溝的一位羌族州長和他談了一些話。我本人過去在研究中國歷史,我很希望寫漢人跟其他少數民族的融合創造,我覺得中華民族之所以偉大,有今天這樣的地位,主要是各個民族,大家一起聯合、一起聯盟、互相融合的關係,但是這個觀點好像和一些歷史學家,和北大的一些歷史教授意見不大合,他們主張中華民族是鬥爭出來的,是"鬥爭"才變得這麼偉大。我就不大讚成"鬥爭史話",我主張"融合史話"。我生在四川,雖然"北漂"了九年,但我在四川的感受,更加加強了我"融合"的信念,我看到羌族同胞和漢族同胞,正是大家互相配合,互相團結合作,大家都生活得很好,要是鬥爭的話,漢族現在這麼強,一下把他們打光了、、、、、、民族融合的情況,在四川可以明顯地看得到,大家很和諧地生活在一起。
→在研究中,現在我們有些學者就提出:最古老的蜀文化是和羌族有聯絡的,當時最強悍的民族是羌族、藏族,當然還有氐族等。羌族本來是一個很大的民族,居住在中國西北祁連山以南,一直到四川盆地西北一帶,後來怎麼忽然就消失了呢?其實是一支往東走,是周朝的先民這一個部族,後來建立周王朝進入了中原;一支往南走,到了川滇一帶,就是現在的彝族,從四川涼山一直髮展到現在雲南的涼山、哀勞山一帶;還有留下來的,在川西北泯江流域,就是現在還保留的羌族,在汶川、北川居多。中國有一個很有名的語言文字學者唐蘭說,他從事甲骨文研究,看到有很多"徵羌"、"徵羌方"的甲骨片一一就是去征服羌族的記載,但是,唐蘭說:在周朝的銅鼎銘文中卻再也沒見到"徵羌"的記錄了,為什麼呢?因為周朝本身就是羌族,自然不再說"徵羌"了。周王朝的姓一一"姜",就是"羊"下面一個女人,可見,周朝最早的一支一一"姜"族,實際上是羌族的一支。羌族的"羌"字也是這樣,上面是一個"羊",下面一個"人",人頭上頂一隻"羊"。所以,實際上我們可以這麼猜想:最早的蜀人,就是從汶川一帶發展到都江堰這一帶的古羌人,後來在川西北包括成都平原這一帶建立了幾代王朝,直到開明王朝,被秦所滅。
→歷史的事實是比較清楚的。實際上,漢族這個大民族是北方的部族南下進入中原建立夏朝、東夷從東邊進入中原建立商朝、羌族從西向東進入中原建立周朝,各個民族大融合,至秦統一中國,傳到漢朝,才出現了所謂漢族的稱謂。
→我們是融合的民族。周總理就說過,這些年來中國這麼發展,是各個民族協作的結果。今天中國的民族政策是十分成功有效的,是大智慧的結晶。
-
3 # 時評人健身大叔
漢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是上古時期黃帝和炎帝部落的後裔,統稱炎黃子孫。漢族之名,起源於劉邦稱帝之後,漢朝的開國皇帝是劉邦,漢朝立國之初,除了劉幫自己統治的民眾自認為漢族人,楚華人民仍然認為自己是楚華人,秦國的人也稱自己為秦華人.....,強烈的文化歸屬感導致大家相互不來往,互相之間都瞧不起對方,更是不認同大家都是漢族人。
然而,隨著漢朝勢力逐步強大,劉邦統一大業得以實現。除了西藏和東北,基本包括了現在所有的領土,而且還有越南的北部(交趾郡)北韓的北部(樂浪郡),中央集權制度充分體現,人民的民族意識開始高強。在對外交往中,周邊其他民族國家都稱漢朝的軍隊為“漢兵”,漢朝的使者為“漢使”,漢朝的人為“漢人”。
此後,在漢王朝通西域、伐匈奴、平西羌、徵北韓、服西南夷、收閩粵南粵,與周邊少數民族進行空前頻繁的各種交往活動中,漢朝的國民被統稱為漢族人。事實上,漢高祖劉邦,是打下了漢族的江山,但真正讓漢人民族變得強盛的,應該是漢武帝,漢武帝繼位以後勵精圖治,擴大版圖,讓其他國家看到了我們國家的強盛。漢武帝對匈奴政策的殺光政策,讓“漢人”的稱謂在當時竟然成了貶義的稱呼,“漢人”之恐怖傳遍匈奴乃至於其他部族。不過筆者覺得,漢武帝讓統一強大的“漢人”這一名稱揚名於世,倒也不失為其一大功績。
回覆列表
漢武帝並沒有將我們的民族定為漢族。
一、我們之所以現在有了漢民族的稱號,完全是由於漢朝的影響力決定的!漢朝時沿襲秦制,加速發展,使得國力強盛,統一了當時自秦以來各國國民的思想,再加上軍事實力在世界上算是排得上名次的,因此得到了國內、國外的一致認同。
域外人開始稱中原人為漢人,漢人也對這個民稱表示認同。這就好比唐朝時萬夷來朝,國力強盛,外華人稱自己為唐人一樣,華人對此也表示認同,因為這名稱對華人來說算是一具有榮譽的稱呼。
而且漢朝的開國皇帝劉邦在沒有當皇帝時被封為了漢王,國號也是“漢”。
所以在之後的漢朝人也以漢人自稱,後面就就將“漢”作為我們的民族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