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子說非說

    所謂“得人心者得天下”,明朝能夠一統中原,從這個層面上說,應該算是得人心的吧。

    明朝是漢民族建立的最後一個統一王朝,是繼漢唐之後的黃金時期共傳十六帝,享國二百七十六年。

    在大多數人的影響中,明朝昏君頻出,東廠、西廠橫行,特務組織遍地。但是,放眼整個有明一代,無漢之外戚、唐之藩鎮、宋之歲幣,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明朝也有自己的特色,概略的說,有以下幾點:

    第一,明朝開創了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成化新風、弘治中興、嘉靖中興、隆慶新政、萬曆中興8個盛世。堪稱大一統王朝中開創盛世最多的朝代。

    第二,明朝的政治制度非常先進,清朝就幾乎全部照辦了明朝的制度,也一點沒不好意思。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廢除了在中國延續了1500多年的丞相制度,創造性地打造出一個以內閣、六部、監察為主體的文官體系。明朝276年間,這個文官體系一直運轉良好,所以就算遇到萬曆這種30年不上朝的不靠譜皇帝,大明王朝的仍能正常執行。

    第三,明朝的軍事力量一直比較強大。軍隊裝備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輕型火器:火箭與鳥槍。殺傷力較大的火炮,如虎蹲炮、紅夷大炮等也出現在明朝軍隊裡面。戚繼光在抗擊倭寇時組建的“戚家軍”,已經有了近代部隊的影子,被譽為“16至17世紀東亞最強軍隊”。而不像她的繼承者清朝,在清末,被洋人打的屁滾尿流。

    最後,一定要說一下明朝的文化事業。明朝的文化業高度發達,不說別的,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中的三部——《西遊記》《水滸傳》《三國演義》都出現於明朝。

  • 2 # 股海神僧

    俗話說,得人心者得天下,明朝在朱元璋的率領下,推翻了蒙古元朝的殘爆統治,解放了佔中國多少人口的漢人,自然得到了漢人的支援,算是得民心,得天下了。但是守江山要比打江山更加困難,朱元璋黑他的子孫後代留下了一個富強的大明王朝,但他的子孫,尤其是到了明朝後期,卻沒能好好守住。明朝是中國官宦最為嚴重的一個朝代之一,皇帝無能,官宦專權,百姓民不聊生,最終失去了民心,被一個北方人口比較小的滿族奪走了江山!

  • 3 # 秦牧5

    在東林黨人把屬於他們的賦稅強加到農民頭上時就已經不得人心了,更別說三餉和天災了。天啟時魏忠賢對以東林黨為首的大地主大商人收稅。既保證稅收保證邊軍軍餉,又不會造成農民起義。更加沒有三餉(遼餉、剿餉、練餉),可以說崇禎就是大明的氣數。

  • 4 # 瀟湘夜雨l

    明朝國祚三百載,沒有民心何以立國?!

    任何時代,對於老百姓而言最重要的是生存。

    所以在任何時代,和平才是最重要!

    而元末綱常廢弛,國庫空虛,四海鼎沸,民不聊生!

    那麼就算元朝政府再怎麼想振興朝政,老百姓日子過一天沒一天,就不得民心。

    明朝立國三百年了,國家太平安寧了至少二百多年,對於老百姓而言,這是莫大的福澤!

  • 5 # 布穀鳥講歷史

    明朝真的是個得人心的朝代嗎?如果問百姓,當然是的。得民心者得天下,這點沒錯。

    一、能吃上飯

    老百姓的需求是很低的,能吃的上飯,就不會造反,元末大動亂,其實就是吃不上飯了,活不下去了。朱元璋就是吃不上飯活不下去的一個,走上了造反道路。朱元璋聽從學士朱升“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走的就是跟曹操“屯田令”類似的策略,首先解決百姓的吃飯問題,這是很重要的問題,也是長期發展的根本問題,民心問題。

    二、生活富裕

    明代的百姓生活是很不錯的,不足三百年間,創造了歷史上單一朝代盛世最多的歷史記錄,可見百姓生活一定程度上,是有相當的保障的。明中期以後,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加上高產作物的引進,人口大幅度增加。

    三、揚眉吐氣

    鄭和七下西洋,威震天下。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都是很長臉的事兒,終明一朝,軍事實力都領先世界水平,相當威武。自漢唐以來,又一個漢人值得驕傲的朝代,也是最後一個。

    四、晉升通道

    八股取士雖然被後世唾罵,但勝出者,似乎還真沒幾個呆子。寒門學子入仕的機會大大增加,市井文學蓬勃發展。小說、話本、曲藝等百姓精神文化,也彰顯著百姓的生活狀態。

    話說回來,如果問士族,這是個操蛋的朝代。

    1、當官風險大

    僅僅洪武年間,殺了數萬公務員,當官成了腦袋別在褲腰帶上的職業,這在中國歷史上,是大明獨有特色。朱元璋嗜殺,但只殺官,不擾民。

    2、工資低

    大宋朝高薪養廉,官員生活還是很不錯的。在大明,不僅工作高危,薪水還少的可憐,貪贓枉法又非常危險,實在是不好過。

    3、恐怖主義

    兩廠的死太監,還有個錦衣衛,特務遍地走,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朝廷爭鬥空前激烈,每天如履薄冰,終明一朝,善終的高管寥寥無幾。

    之所以這麼回答,是因為“百姓”在歷史上實在沒什麼話語權,當年也沒有義務教育,識字率實在不太好看。所以發聲者,幾乎都是士族,自然會有不同感受下的不同聲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霧霾天孩子在室內怎麼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