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字的來歷努”這個字最早也是西漢末期才出現的,後來西漢末年揚雄所編《方言》中解釋“努,勉也。”最早見於古籍記載的是王充的《論衡》中的《問孔》一篇:“謂富不受命,而自以知術得之,貴亦可不受命,而自以努力求之。”還有班固《漢書·翟方進傳》:“蔡父大奇其形貌,謂曰:‘小史有封侯骨,當以經術進,努力為諸生學問。’”
“努力”這個詞彙是東漢才出現的,在許慎的《說文解字》裡面沒有收錄,可見到東漢時期“努力”與“學習”才掛鉤。故而在春秋時期不存在這個概念,自然在老子的哲學思想中並沒有提及,更何況這是一個具有濃重的儒家思想的概念,來源於荀子學派。在朱熹出現之前,孟子在儒學中的地位沒有荀子高,故而東漢時期荀子哲學中的概念盛行,就不奇怪了。
後代輯錄的漢代詩歌中有兩句涉及“努力”的內容廣為流傳。一句來源於漢代樂府詩歌《長歌行》的最後兩句:“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漢代樂府詩歌是官方機構樂府收錄重編,用於教化百姓的詩歌作品,這一句講究時運變幻,人生莫測,年輕時不努力,晚年就會覺得很遺憾。此時“努力”的意味已經與今天的用法毫無二致。還有一處是東漢末年後人輯錄的《古詩十九首》中的第一首《行行重行行》的最後兩句:“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棄捐勿複道,努力加餐飯。”《行行重行行》是東漢亂世時代著名的表達守家婦女相思遠方丈夫的詩歌,這兩句也是為了表達別離之苦,長期思念夫君讓婦人心老,相思太苦只能強迫自己多吃點兒。《行行重行行》中關於“努力”的解釋,對《荀子·樂論》當中“亂世惡善”之時,弟子應當勉學的思想有所繼承。
努字的來歷努”這個字最早也是西漢末期才出現的,後來西漢末年揚雄所編《方言》中解釋“努,勉也。”最早見於古籍記載的是王充的《論衡》中的《問孔》一篇:“謂富不受命,而自以知術得之,貴亦可不受命,而自以努力求之。”還有班固《漢書·翟方進傳》:“蔡父大奇其形貌,謂曰:‘小史有封侯骨,當以經術進,努力為諸生學問。’”
“努力”這個詞彙是東漢才出現的,在許慎的《說文解字》裡面沒有收錄,可見到東漢時期“努力”與“學習”才掛鉤。故而在春秋時期不存在這個概念,自然在老子的哲學思想中並沒有提及,更何況這是一個具有濃重的儒家思想的概念,來源於荀子學派。在朱熹出現之前,孟子在儒學中的地位沒有荀子高,故而東漢時期荀子哲學中的概念盛行,就不奇怪了。
後代輯錄的漢代詩歌中有兩句涉及“努力”的內容廣為流傳。一句來源於漢代樂府詩歌《長歌行》的最後兩句:“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漢代樂府詩歌是官方機構樂府收錄重編,用於教化百姓的詩歌作品,這一句講究時運變幻,人生莫測,年輕時不努力,晚年就會覺得很遺憾。此時“努力”的意味已經與今天的用法毫無二致。還有一處是東漢末年後人輯錄的《古詩十九首》中的第一首《行行重行行》的最後兩句:“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棄捐勿複道,努力加餐飯。”《行行重行行》是東漢亂世時代著名的表達守家婦女相思遠方丈夫的詩歌,這兩句也是為了表達別離之苦,長期思念夫君讓婦人心老,相思太苦只能強迫自己多吃點兒。《行行重行行》中關於“努力”的解釋,對《荀子·樂論》當中“亂世惡善”之時,弟子應當勉學的思想有所繼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