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如法如水
-
2 # M亞特
談到情緒控制,首先了解一下什麼是情緒。
情緒是我們對外界刺激的反映。
比如我們遇到令人愉快的事情,我們就開心,遇到傷害就難過,悲傷,恐懼,等。情緒的產生就像一個訊號,告訴我們,我們正在面對和經歷的事情,和我們因之而起的感受。
情緒不分好或者壞。
可我們往往不喜歡不快樂的部分,比如憤怒,恐懼,嫉妒,失落,等。當這些情緒發生的時候,好像我們很難扭轉過來,感覺象被情緒控制了一樣,然後開始尋找如何不被情緒控制的方法,使得自己可以控制情緒,好像這樣做,就獲得了美好生活的控制權。
如何應對情緒呢?
面對各種棘手的問題,情緒就產生了。孩子教育問題,夫妻關係問題,我們的情緒就像過山車,一會友好歡樂,一會憤怒委屈。面對情緒,嘗試識別情緒背後的事件。沒有火,何來的煙?
看到引起情緒的事件,把問題解決了,情緒就無從依附了。
比如,孩子做作業拖拉,或者簡單的一個知識都弄錯,還倔強的不聽勸告,家長肚子就開始冒火:這孩子怎麼這樣啊,人家的孩子怎麼都不這樣,誰誰家的孩子這時候可能都萬恆了作業,誰誰家的孩子經常得到老師的表揚,怎麼那麼聰明那麼自覺呢?我都做了什麼孽,生你這麼笨頭笨腦的娃?!憤怒,焦慮,沮喪,挫敗,自責,就都來了。
情緒一衝到頭上,一巴掌就摑過去,打了娃之後馬上又後悔:我怎麼就是個惡媽媽呢,別人家媽媽這時候怎麼做到溫柔堅持的?我傷害了孩子,孩子搞不好身心受創,怎麼辦怎麼辦?
孩子拖拉,簡單知識點沒掌握,堅持自己的想法和決定。讓你想到孩子學習效率低,擔心孩子笨,比不上其他孩子,擔憂孩子的成績,學業,孩子的未來。
心理學有個ABC理論,就是說同樣一件事情,不同的人看待的結果不一樣,產生不同的情緒,感受,迴應不一樣的行為。比如說,一個人很渴了,回家開門看見桌面有半杯水,他可能有兩種反應,開心,或者不開心。
為什麼同樣半杯水會有不同的反應呢?這要探索到這個人背後的信念。看見半杯水很開心的人,一定把得到的饋贈,收穫看作倖運,滿足,從而經常感到開心,快樂,而看見半杯水不開心的人,一定更看重得不到的,失去的,時常感到失望,失落,難過。
看到孩子拖拉,本該掌握的知識點沒有掌握,還不願意改變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家長也許想到的是這樣的行為是不好的,孩子不應該這樣,必須要及時完成事情,認真聽課及時掌握知識,必須接受我的意見和建議。當家長的期待得不到滿足的時候,就產生了之前提到的情緒。
我們真正要做的是,不帶評判,開啟心扉,傾聽孩子這麼做,這麼想的原因是什麼。
孩子的拖延,也許是學校了不喜歡這課程的老師,因為老師用了不恰當的方式責備或者懲罰了孩子,作為對老師的牴觸和報復,孩子不願意寫這個課程的作業。
相信孩子的行為背後都有原因,並隱藏著孩子的認知,理解,和應對方式。只有認識到這個隱藏的部分,給與孩子新的理解,才可以幫助孩子解決問題,自己的情緒也逐漸緩解了。
比如,跟孩子討論學校了發生的事情,並表示自己理解和支援孩子,關於自己做的不夠好,並引起老師相應責備或者懲罰的事情,怎麼做可以做的更好,老師行為不當,也有不對的地方,家長可以表示下次去學校跟老師溝通一下。孩子的情緒緩和了,該做什麼就作什麼。家長的情緒是不是就轉化了呢?是不是就不會給自己貼標壞媽媽的標籤了呢?
同時,接納自己當下的情緒反應。
情緒反應是我們覺察我們面對的問題的鏡子,如果沒有情緒,看到孩子各種拖延,都是無動於衷,是不是就難以有壓力和動力採取行動去應對去改善了呢?
只要我們還在呼吸,情緒無時無刻都在伴隨著,我們沒有選擇是否有這樣的情緒,但是我們可以透過改變認知,改變事情的應對方法,來調整我們的情緒。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們免不了會遇到各種事情的發生。
當面對各種棘手的問題的時候,你是如何去處理好自己情緒的?
特別是在孩子教育上面,夫妻關係上,你是如何去處理的?
回覆列表
有時,被情緒操控。美名其曰:隨心、隨性、隨緣。
有時,會操控情緒。美名其曰:理智、理性、理想。
每個人,都會有不同時間、地點、環境的角色,也有不同故事背景的角色。與之同步的,是情緒隨從不同的角色語境自動切換不用模式。能夠把控這種自動切換,就是主動控制;不能把控這種自動切換,就是被控制。
每個人,都會有自己靈魂深處的原住民,並且被先天賦能某種性格,這種性格與後天貼身的環境結合,建立了與情緒主動或被動的關係。
與自身情緒最合適的關係,便是與情緒建立真誠的、恆久的朋友關係。這種關係,合理融合感性與理性的比重,這是理想狀態,亦是我的修行目標!
朋友們!操控情緒,的確需要足夠的能量。例如平和的狀態,就比較容易把控。預祝大家都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