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有個叫黃伯思的人,對幾何圖形很有研究,他熱情好客,發明了一種用6張小桌子組成的“宴幾”——請客吃飯的小桌子。後來有人把它改進為7張桌組成的宴幾,可以根據吃飯人數的不同,把桌子拼成不同的形狀,比如3人拼成三角形,4人拼成四方形,6人拼成六方形……這樣用餐時人人方便,氣氛更好。
後來,有人把宴幾縮小改變到只有七塊板,用它拼圖,演變成一種玩具。因為它十分巧妙好玩,所以人們叫它“七巧板”。到了明末清初,皇宮中的人經常用它來慶賀節日和娛樂,拼成各種吉祥圖案和文字,故宮博物院至今還儲存著當時的七巧板呢!
今天,在世界上幾乎沒有人不知道七巧板和七巧圖,它在國外被稱為“唐圖”(Tangram),意思是來自中國的拼圖(不是唐代發明的圖)。七巧板的歷史也許應該追溯到中國先秦的古籍《周髀算經》,其中有正方形切割術,並由之證明了勾股定理。
而當時是將大正方形切割成四個同樣的三角形和一個小正方形,還不是七巧板。現在的七巧板是經過一段歷史演變過程的,它是由宋代的燕几圖到明代發展為蝶幾圖,到清初再演變成七巧圖,到現在已經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了。
18世紀,七巧板傳到國外,立刻引起極大的興趣,有些外華人通宵達旦地玩它,並叫它“唐圖”,意思是“來自中國的拼圖”。在歐洲,大約在1805年出版的《新編中國兒童謎解》中有24幅七巧圖並附有一份木製的七巧板。
宋朝有個叫黃伯思的人,對幾何圖形很有研究,他熱情好客,發明了一種用6張小桌子組成的“宴幾”——請客吃飯的小桌子。後來有人把它改進為7張桌組成的宴幾,可以根據吃飯人數的不同,把桌子拼成不同的形狀,比如3人拼成三角形,4人拼成四方形,6人拼成六方形……這樣用餐時人人方便,氣氛更好。
後來,有人把宴幾縮小改變到只有七塊板,用它拼圖,演變成一種玩具。因為它十分巧妙好玩,所以人們叫它“七巧板”。到了明末清初,皇宮中的人經常用它來慶賀節日和娛樂,拼成各種吉祥圖案和文字,故宮博物院至今還儲存著當時的七巧板呢!
今天,在世界上幾乎沒有人不知道七巧板和七巧圖,它在國外被稱為“唐圖”(Tangram),意思是來自中國的拼圖(不是唐代發明的圖)。七巧板的歷史也許應該追溯到中國先秦的古籍《周髀算經》,其中有正方形切割術,並由之證明了勾股定理。
而當時是將大正方形切割成四個同樣的三角形和一個小正方形,還不是七巧板。現在的七巧板是經過一段歷史演變過程的,它是由宋代的燕几圖到明代發展為蝶幾圖,到清初再演變成七巧圖,到現在已經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了。
18世紀,七巧板傳到國外,立刻引起極大的興趣,有些外華人通宵達旦地玩它,並叫它“唐圖”,意思是“來自中國的拼圖”。在歐洲,大約在1805年出版的《新編中國兒童謎解》中有24幅七巧圖並附有一份木製的七巧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