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情感心閱
-
2 # 藍博文690
沒去過美國只是憑心而論,年輕人愛熱鬧,城市發展機會多,所以人多推高生活成本,但一旦穩定下來,年齡也快高了,對人生,對社會也悟到了不少,就會做自己喜歡的事,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人會種點花花草草,郊遊攝影垂釣,古玩花鳥市場閒逛等等,這跟年齡有關係,年少好動年老穩重
沒去過美國只是憑心而論,年輕人愛熱鬧,城市發展機會多,所以人多推高生活成本,但一旦穩定下來,年齡也快高了,對人生,對社會也悟到了不少,就會做自己喜歡的事,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人會種點花花草草,郊遊攝影垂釣,古玩花鳥市場閒逛等等,這跟年齡有關係,年少好動年老穩重
大城市的高房價、高生活成本與交通高擁堵是普通美國不願居住在大城市的原因,美國城市人口已經連續五年持續縮小。據相關報道,如今人們正在以驚人的速度逃離紐約。首先需要釐清一個概念。美國存在兩類遷徙人群。一種是本土移民,也就是從美國的一個州縣搬遷至另一個。第二種叫外來移民,他們從國外來到美國。這兩個術語有助於我們理解紐約等美國大城市正在發生什麼。
2010年以來,紐約市都會區的本土移民數下降了90多萬人。這意味著,7年以來,離開紐約去往美國其他地方的人比從美國其他都市區來紐約的人數高出近100萬。這就是《紐約郵報》發現的如此“令人震驚”的“逃離”,從紐約逃離的國內人數也是全美最高的。
但另一方面,自2010年以來,也有約85萬名外來移民進入紐約都市區。這個數字也是全美都市區中最高的,超過邁阿密、洛杉磯、舊金山加在一起的總和。
在這方面,紐約是美國城市的縮影。經濟學家兼作家傑德·科爾科說,大城市人口增長已經連續五年縮小。沒有子女、受過良好教育的千禧一代集中在少數昂貴的自由城市,但這個國家的其他人正在慢慢向Sunny燦爛的郊區遷移。
始於上世紀90年代的房地產繁榮讓美華人遷移到南部和西部。後來樓市崩盤了,幾年中郊區和前郊區房地產的崩盤讓美國似乎遭受一個巨大的倒退。
近年人口增長最快的是稀疏的郊區
人口最密集的城市地區(如曼哈頓和舊金山)的人口增長率自2010年以來每年都在下降。而在人口最稀疏的郊區,人口則獲得最快的增長。
過去幾年,“增長冠軍”已從西南向東南轉移。2016年,十個人口增長最快的地區中,有七個在卡羅萊納州和佛羅里達州。
即使在非住房資料中,也可以看到人口低密度的郊區的興起。
福特汽車(11.11, -0.12, -1.07%)銷量在3月份下滑了24%,而F系列皮卡銷量上升了兩位數。通用汽車(33.39, -0.55, -1.62%)的最新銷售增長同樣受到跨界車和卡車的驅動,而不是小汽車。
原因可能在於,有的家庭雖然想要生活在人口更密集的地區,但卻住不起,只好搬到郊區。
因此購買大型車輛,而不是一輛可以平行停放在擁擠的城市街區的小型車。
此外,還可能是因為,美華人患上了獨特的住宅幽閉恐懼症,其居民自然試圖購置更大的屋舍、卡車和草坪,以不負廣袤土地的惠賜。
對“逃離者們”來說,美國最大的城市本是他們嚮往之所。他們富裕、有創造性、緊扣文化和生活的脈搏。
然而,偉大的城市復興給他們帶來什麼回報呢?“本土移民離開美國城市,因為他們負擔不起,”帝國公共政策中心的創始人麥克馬洪說,“對許多人而言,紐約是個臨時站。嬰兒潮一代退休後搬到佛羅里達。中產階級的千禧一代搬到長島定居。來自斯洛伐克的女子來到皇后區,住在她親戚的地下室,謀生立足,力爭在紐澤西州西奧蘭治得到一套更好的公寓……”
“它導致了巨大的城市空洞,”麥克馬洪得出結論。
根本在於房價、生活成本與交通擁堵
根據舊金山灣區理事會最新的民調結果:有40%的舊金山居民表示,他們已經準備搬離舊金山。
對於舊金山地區的民眾來說,導致這些民眾逃離的最重要的原因,還是舊金山本身變得不再適合普通民眾居住和生活。
資料顯示,在過去30年中,舊金山地區的房價平均年增值就有8%。而在去年,房地產報告顯示,舊金山已經是北美房價最貴的城市,其每套房的房價中位數已經高達108.5萬美元。
而根據《商業內幕》2015年的一項調查,即使是舊金山收入前10%的族群,年均收入也不過23.8萬美金。
況且,根據Indeed的報告,舊金山是美國僅次於布里奇波特和紐約市的貧富差距第三大的城市,而且它的貧富差距正呈現擴大之勢,而收入最低的那20%的人的收入則呈現下跌的趨勢。
所以對於普通的民眾來說,高昂的房價帶來的生活成本無力負擔,是他們選擇離開的一大原因。
除此以外,擁堵的交通情況也是不可忽視的原因。在過去10年中,舊金山中灣區的交通擁堵量增加了約46%。
並且這種擁堵情況不但沒有任何改善的跡象,加州運輸局還預計其將繼續惡化。
所以,過長的通勤時間也迫使追求輕鬆生活的民眾選擇準備搬離舊金山。
當然,選擇逃離的舊金山的,不只是普通民眾,一些企業也計劃去舊金山外開闢新天地。
其實,在快節奏的工作與高壓力的生活下,越來越多生活在國際大都市的白領,生活沒有什麼幸福感。怎麼解決大城市病,讓國際化大都市也能宜居,看來是各國都面臨的一大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