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淡若清風行攝天下
-
2 # 雪梅文學
人到中年知道自己需要什麼朋友,更知道“人生有一知己足矣”
朋友不在於多,懂你一個就夠了。
“真正的朋友,是明白你所有缺點,卻還能喜歡你,支援你。”
-
3 # 艾濂
很多人到了中年,朋友越來越少,大家都走散了。
人到中年,忙的像狗團團轉,起三更貪五更晝夜不寧。
吃的像雞一點點,怕長肥毀了千秋功業。
睡的像鳥,天不亮又開始了枝頭叫喳喳。都說是早起的鳥兒有食吃,快來比一比看誰起得更早?
人到中年,快、快、快,到處都是救急如救火,摁下葫蘆起了瓢。
幸好身體還健康,那就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那裡需要那裡忙。
朋友不是越來越少,是越來越顧不上。誰能住在我方圓三公里之內,我想見她就能見的著?
漸漸的絕望了迷離的雙眼,有了困難自己想辦法,有了委屈不再第一時間找人去訴說。
朋友多了去了,也像久置案頭的書籍,不去翻閱蒙了灰塵,逐漸的面目模糊。
逢年過節,對著電話嘶喊一聲:“我好想你啊!”她一愣神的功夫,你又覺得失落。
於是乎,中年人的朋友,走動好像少了。不是你沒有時間,就是她沒有精力,或者是半徑和直徑都過於遙遠。
-
4 # 吟雪楓情12
不管我們願意承認還是不願意承認,人到中年朋友確實是越來越少了。人的一生交友幼兒園基本沒有朋友,就是當時好過也只可能是一個蘋果一個梨的故事,自己也記不住。到小學偶爾留住幾個朋友,本人就有一個一年級的朋友,而且就是一年的同學,到現在依然交往關係非常好。真正的交往從初中開始,這時候人有了觀點世界觀也已經形成,有的愛情觀也似乎有點萌芽,到了高中由於學業緊張,但畢竟精力旺盛,這六年中很多志同道合的人走到一起,這些人往往是一生的朋友。然後就是大學了,四年的同窗生涯時間交流也多,相對學業輕閒一些,很多成為好朋友,由於來自全國各地畢業後各自東西,見面機會有的很少很少。
然後不管是大學畢業進到單位還是自己謀生,這個時候再碰到的人就是各式各樣,身份不同,地位不同,學歷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年齡更不同,各有各的想法各有各的活法,交到的志同道合的朋友越來越少,舉杯共飲稱兄道地的不過是各取所需而已。就是單位的同事平時交流也不會過於深入了,防範之心極大了。
經過十幾年人逐漸到中年,此時當年的好友已經千差萬別,有的已成高官,有的家有千萬,但大部分是個小職員,朝九晚五,日子不易也不太難,有的已然下崗,度日如年。當年的共同指點江山,義氣相投的小夥伴現在身份一個縣委書記一個下崗工人,你讓他們再象當年一樣談理想談人生嗎?我一個朋友費了很大勁找到二十年未見的農村朋友,本以為會象當年一樣高談闊論,徹夜長談,但悲哀的發現已不是當年,二十年不同的人生已沒有共同語言。
人不能不承認階層,這不是精神方面的階層而是社會地位和財富的階層,高朋滿座之間,親親熱熱的表面,這裡面不再是朋友而是盟友。
人就是這樣,生於世界上就服從這個世界的規則,當我們歸到老年的時候,我們身體尚可,再無利益牽掛,就去找一找昔日的老友吧,我們雖然財富依然不同,但身份地位也不會過於懸殊,再去尋找過去的影子。
回覆列表
“很多人到了中年,朋友越來越少,大家都走散了。”我認為這在當今社會屬正常現象。其理由:
1.人到中年,身上的擔子越來越重,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交朋友。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老的需要照顧,小的需要培養,在單位忙工作,在家裡忙家務,回家的路上還想著做什麼吃……因此,除了逢年過節,平時哪有時間交朋友、約朋友。
2.人到中年,各人的奮鬥結果、生活質量不一樣,朋友圈重新歸類。“人生如同一場考試。”人到中年,“考試”結果基本出來了,年輕時的朋友奮鬥結果、生活質量都發生了新的變化,各人的朋友圈、生活圈亦已重新分類,以前喜歡跟你玩的,如今可能疏遠你了;以前不跟你玩的,如今說不定又在同一個朋友圈裡,這都很正常。這就叫“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3.人到中年,年輕時的激情、豪情已經退卻,更喜歡平靜淡雅的生活。人到中年,年輕時激情、豪情,幹勁、闖勁逐步退去,做事也好,交朋友也罷,不再蠻幹、衝動,性格趨於平和、穩重,同時也是成熟的一種標誌。不再喜歡三朋四友吃喝玩樂,而是更喜歡過平靜淡雅的生活。
4.人到中年,很多人因為孩子遠走他鄉,朋友再見不容易。人到中年,很多人家獨生子女在外地成家立業。為了幫助照看下一代,他們不得不離開本土,離開親友,遠走他鄉,生活在完全陌生的城市裡,有的一去就是好幾年,甚至十幾年,朋友再見不容易!
綜上所述,人到中年朋友越來越少有著多種因素,但也不是絕對。有的人到了中年朋友依然很多。總體上說,存在“四多四少,”即:經濟條件好的朋友多,經濟條件差的朋友少;從事領導工作的朋友多,從事普通工作的朋友少;性格外向的朋友多,性格內向的朋友少;女同胞朋友多,男同胞朋友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