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空谷迴音70104799

    一是改法家為主的秦制,倡黃老無為之治,社會寬鬆,民心安社會和,所謂休養生息。

    二是黃老無為歷經幾十年後,中央皇權與地方勢力的壯大產生了尖銳矛盾,劉濞等地方分封權貴造反(七國之亂),給國家統一和社會安定造成了嚴重威脅和警示。

    三是外族匈奴不斷襲撓邊境,形成對國家安全的嚴重威脅。

    四是黃老無為之術,造成了社會鬆散,社會組織上的困難,直接威脅到組織民眾抵禦外族侵略維持民族生存和發展的大局。

    五是儒家的本質是提高國家民眾高度組織性的學說,是集權為核心要素的提高社會責任感和組織自覺性的最好方式。現如今,中國實行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也集中地顯著的體現在高度社會組織性上,體現在集中力量辦大事上。社會主義有與儒家高度的默契性,中國實行社會主義制度,是有歷史傳承深厚基礎的。

  • 2 # 新時代教師情懷

    從“無為”到“有為”!即從黃老哲學的無為而治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學成為統治者政府的正統思想!儒學獲得獨尊地位!

  • 3 # 狼主1970

    張旗賣酒,拜佛而示禪心。思想化為口號,即政治搏弈之幌子。

    高祖提三尺劍,虛言赤帝,行詐欺而滅暴秦,其政多沿秦制,稍假寬鬆。漢承呂后之亂,山河凌替,漢文踐祚,朝乾夕惕,衣不重彩,食不甘味者,何耶?外有匈奴之憂擾,如風之摧樹;內無忠心之臂助,似雨臨破屋。文武懷擁立之功,猶疑觀望;諸王怨位不出己,擁兵自重。當是時賈誼之策論其可行乎?漢文昭無為自儉而省眾,勸勉寬簡而安士心,漢文終其世未有激進之舉措。景帝臨朝,承漢文黃老之積,欲削蕃集權,遂有晁錯之誅,七國之亂。試問晁錯何辜?為詛七國叛亂之口實,竟被腰斬。恰如酒家被整改,先摘其幌。

    時竇太主權重,不堪傾危之懾,推崇黃老,以求苟安,即成漢初重黃老之象。

    官有無為之姿,民生頹廢之象。漢武起儒生而振兵旅,擊匈奴,集威權。臨東海,通西域。揚千古王者之風,此非文景所不好耶?政治攻守取用之道,因時化用,其妙無窮。

    變通常恨錢少

    懶懶且言黃老

    佛光萬道曬禪心

    三教哪個更好

    莫道天心誰曉

    少年當知行早

    閱盡人情眼界高

    拋卻無邊煩惱

  • 4 # 有心的作者

    黃老學說最主要講的就是無為而治,在事物沒有達到一定程度時不去管它,任其發展,只要不影響大局就不去治理它。漢朝自劉邦建立以來,一直尊崇黃老之道,可以說對黃老頂禮膜拜,誰要說黃老學說不好都是不行的,別說要廢掉它了。

    我們都知道黃老之道是漢武帝廢除的,難道武帝之前就沒有人想要廢掉它嗎?別說廢掉了,就是景帝在不堪忍受匈奴和親政策時,想採取一些軍事行動,都被頑固不化的竇太后用黃老把漢景帝壓制了。

    漢武帝深知黃老之道對於自己的政治報負是沒有一點用處的,要想做有為之君,必須廢黃老,尊儒家。儒家所倡導的思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正迎合武帝的治國之道,雖然面對重重壓力,還是被武帝克服了。

    實行儒學最大的阻力還是來自於竇太后,武帝的祖母,但他比景帝幸運的是,武帝雖然沒有真正的扳倒這塊大右頭,但是勝在他的年輕,稱帝沒有幾年,竇太后就壽終正寢了,武帝這才得以大施拳腳。

    黃老學說用於統治的時代終於在漢武帝時期結束了,從此漢朝有了改天換地的局面,也在中國的古代史上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 5 # 輝大少39885331

    答:漢高祖劉邦所建立的大漢王國,其建功立業的重要人物如張良、陳平等人,都是學習道家,內用黃老之學應世,處世的人。而在漢初盛世‘文景之治’,漢文帝與漢景帝父子兩代的思想領導,亦都是用黃老的道家學說。而理解最深刻,應用最好便是漢文帝了。

    漢高祖劉邦在位幾年就死了,政權便落在他的妻子呂雉手中,天下最誘惑人的權勢,極少有人擺脫得開,因此呂后因勢乘便,在其兒子死後,便想把皇位傳給孃家的人,跟劉邦一起打天下的文臣武將可不同意,待呂后一死,便肅清呂家勢力,找劉邦的兒子繼位,可都被呂后殺得差不多了,最後在邊塞找到劉恆,即後來的漢文帝。劉恆運用老子的‘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考察了九個月,直到把一切問題弄清楚了,才登上帝位。即位後設法平定南越王趙佗的叛亂,據史書記載,只以區區兩封信便告平息矣,而後幾年又有北方匈奴作亂,也是以極為簡短的的書信便把一場戰爭化解了。因此,從漢文帝到漢武帝的六十年間,國家民族安定,成就了漢代輝煌的文化,奠定了漢朝四百年的深厚基礎。這亦體現了他學老子,行黃老之道而成千秋功業。

    到了漢武帝劉徹,設定“五經博士”,才是以專治儒學為主的開始。在文景兩帝時期,雖然在政治作為的文化思想上以“黃老之學”為主,但也並非不重視儒、法等各家的學說,漢初時期百業凋零,人民更需休養生息,期待安居樂業,社會秩序急需重建,所以省事節約為主要。漢武帝極為重視董仲舒的儒學,因而漢代的儒者,注重對經學的訓詁考訂的學問,延續到東漢之間,約兩百多年之久。因而古人譏謂“青春作賦,皓首窮經”的讀書人,都畢生埋首在‘經義’和文字學的故紙堆中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選擇攝像頭和監控主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