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俠熱血狂刀是也
-
2 # 微史春秋
古代具有高超謀略的人很多,謀略至高者無意是謀國立國。
我覺得提出立國謀略並且成功,自己也功成身退的才算的上牛人,這樣的人,明代的朱升無疑是其中之一。
相較那些牛人,朱升就顯得低調很多,名聲不是那麼突出。即便是《明史》給他立傳,也只有百餘字而已。
但是他提出的九字謀略卻是奠定了日後大明建國的基礎。
朱升的九字謀略是: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朱元璋一聽這九字謀略便對他佩服不已。
當時的朱元璋雖然有一定實力,佔據蘇南浙北富庶之地,但是南有張士誠、西有陳友諒,這兩人的風頭可超越朱元璋很多,是他兩大勁敵。
而且朱元璋上面還有一副枷鎖——小明王韓林兒,那是義軍的最高領導。
朱元璋需要做的就是低調,悶頭髮展自己的實力,加強軍事力量,發展農業生產,當力量積聚到一定實力在稱王,以免過早冒頭成為義軍和元廷的眾矢之的。
按照朱升的計策,朱元璋慢慢發展力量,直到擊敗陳友諒後才稱吳王。再過兩年暗殺韓林兒,擺脫頭上的枷鎖。1367年,消滅張士誠,南方已經沒有能對他產生實際威脅的割據者。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建立明朝。同年元順帝逃往漠北,元朝滅亡。
朱元璋曾有御製一副對聯稱讚他:“國朝謀略無雙士,翰林文章第一家。”
論實際功績,這九字謀略不知道比神機妙算的劉伯溫高明多少倍。
朱升的另一個高明的地方還在於他功成身退。
在跟隨朱元璋十餘年後,輔佐朱元璋稱帝。洪武二年,朱升便以年老為由告老還鄉,朱元璋不捨苦苦挽留,但是朱升態度堅決。
為何朱升不願意留下享受榮華富貴呢?一方面是他淡泊名利,另一方面是朱升太瞭解朱元璋的為人了。
明人筆記《翼運績略》記載,朱升在向朱元璋告老還鄉時,兒子在朝中為官,為了兒子的安全,他請求朱元璋賜給免死鐵卷,不備不時之需。
朱元璋同意了。
朱升退休第二年便去世了。
而他的兒子最終因為受“空印案”的牽連,被殺。
那朱升哭求得來的免死金牌到底沒有保住兒子的性命。
毛澤東對朱升的評價也很高,贊其為“九字國策定江山”。
-
3 # 石墨烯健康小屋
我認為是秦始皇嬴政,有以下幾點來證明:
1.郡縣制與統一。秦始皇從小被當做人質苟延在趙國,嘗過太多的苦,也明白戰亂對人民的傷害,這可以從他執政後加快統一步伐看出來,戰國綿延了二百多年,連年的爭戰對人口經濟文化科技等發展都極為不利,正是秦始皇的統一六國,整個中華民族才開始行成,郡縣制代替分封制,避免了國家的分裂。到漢朝,劉邦實行了部分分封制,這直接導致了漢初的八王之亂。
2.文字度量衡的統一。古代有四大古國,到現在只有中國留存下來,究其原因和中國文字的傳承有關,中國文字已經流傳了幾千年,從來沒有斷過。如果沒有文字的統一,則文字的使用者相對減少,在後來的五胡亂華時極有可能形成文化的斷代或消亡。度量衡的統一,加強了各區域的經濟往來同時促進了文字統一使用,經貿交流促進了不同文化的碰撞,文明開始提升,社會更進步。
3.長城。長城留給我們的是厚重的歷史沉澱,即能從中看出秦始皇的暴虐統治,又能體現出我們的先輩在二千年前的科技有多發達,包括測繪、建築工程、材料研究、系統管理,同時也能看出中華民族的堅韌和勤勞。
秦始皇是一個充滿矛盾的載體,統一文字加速了文化的發展,卻做出了焚書坑儒的悲慘事件。統一了中國,本來人民可以安居樂業,卻大興土木,修墳墓建長城,搞得民不聊生。千秋功過,見人見智。
-
4 # 北國有四季
中國5000年的歷史從來不乏智者,姜子牙獨釣寒江,韓信沙場點兵,孔明六出祁山,如果把這些智者組成一個群的話,智者不分年齡,不分性別,才子佳人輩出,在各自的時代,演繹了一首首波瀾壯闊,蕩氣迴腸的壯歌。但是,智者不善終是一個打不破的魔咒,君不見伍子胥挫骨揚灰,白起揹負坑敵罵名,岳飛亡於莫須有。然而只有一個人的人生卻堪稱完美,達到了他個人也是歷史的高峰。
他前半生從政,輔佐一個瀕臨滅亡的國家成為霸主,在政治生涯走到頂峰時又適時隱退;
後半生從商,三度富甲天下,財富過千金,在國家危難,百姓流離時又散盡家財,救濟蒼生,最後抱得美人歸,青史留名,萬世敬仰!被世人奉為文財神。
這個人就是中國最早的商業學家、經濟學家,同時也是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被譽為一代商聖——范蠡。
范蠡才是真正懂中國/懂華人性的政治家+企業家,甚至可以說說是真正通曉了天機的人。
縱觀范蠡的一生,可謂情義相隨,謀略相持,忠勇相伴,對西施不離不棄的情,對文種捨命相勸的義,對吳殘暴惡勢力的謀,對復國堅忍的略,對勾踐從末背判的忠,可以說,范蠡才是最符合所有華人審美觀點的完人。
將其一生總結,可得八字,大道自然,順勢而為。
回覆列表
我認為是商鞅,商鞅變法讓秦國實力大增,奠定了一統天下的基礎。去分封制改郡縣制,加強中央集權的管理,讓人人懂法,使社會制度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