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4
回覆列表
  • 1 # 木兮聽雪

    古代徽州婺源人很少說端午節,只稱端陽節。也不知紀念屈原,紀念屈原這只是近代說法。雲婺源古代過端陽說法迷信,故遵端午節紀念屈原說,而古端陽說,也就被婺源年輕人慢慢遺忘。

    今淺談婺源端陽節古說法。婺源古屬中原文化乃有千餘年曆史,自唐代將山越滅盡,婺源山越文化也隨之消聲匿跡。婺源人一直遵循北方中原文化,由中原仕大夫貴族後裔傳承延續。端陽節與上古祭祀文化與天象,曆法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有關。端陽,出自惡月惡日說。端陽節非因屈原考。節早於屈原時代千年以上,若忽更古老。

    關於端午也有說法。端陽由單五演化,單與端諧音。五與午諧音。五月五日之五皆為單五,端午。五(午)月第一個單五(午),五月古代北方人稱惡月,五毒逢陽滋生,菖蒲惡月惡日辟邪,艾葉,滅五毒之靈符,故單五滅蟲防疾。關於端陽,易學,奇數為陽,偶然為陰,五乃奇數,故也作陽解,單五,單陽。

    關於龍舟競渡祭祀之俗早已存在。只在有大江大河村莊而行之,也並非划龍舟為屈原焉。早屈原投江之千年以上。划龍舟是上古一龍圖騰祭,就是屈原楚辭,涉江就有記載,乘舲船余上沅兮,齊吳榜以擊汰,船容與而不進兮,淹回水布而凝滯,朝發枉渚兮,夕宿辰陽。可見劃龍船在屈原之前尚有。而婺源人更多乃是傳承北方中原文化。故端陽節婺源人不包粽子,而粽子大多在過年時包。

    今記沱川兩老所講沱川古昔過端陽節。婺源人獻祖宗一年只三次。年三十夜,中秋夜,而端陽節獻祖宗乃在早上。撈飯用飯甑炊飯,定要新鮮不得用現飯,香桌除有瓶,鏡,獻祖宗還要擺上香爐。菜兩樣必備,粉蒸乾芋頭荷豬肉,喻和和美美,粉蒸乾魚,要有頭有尾。乾魚兩頭翹喻保護兒童跌交兩頭翹翹起,平安!其他菜餚遵各人喜好。雞鴨蛋有鮮有鹹。用大青花魚盤盛,喻一青二白年年有餘,多子多孫。

    八仙桌上分四方擺酒杯,碗,瓢。筷子(要整把)先放飯甑飯上,飯甑放桌中間。魚肉擱上方,其他圍飯甑安放。酒壼內盛酒,放須許雄黃。斟滿酒杯酒。分筷子。家主攜全家在八仙桌下方開始獻祖宗,眾皆拜揖。家主取上門頭酒杯敬天,將酒用手指點酒杯酒向天灑,敬地是向地酒,名酹酒。又將飯甑轉圈,眾人面朝門口,主人將八仙桌右手酒杯取來酹酒敬外面祖宗。禮畢眾皆按尊卑坐下,開始吃端陽朝飯。

    吃畢主人用碗盛白酒加雄黃,用一支鳮毛沾雄黃酒灑向旮頭旯落。口中念道,灑雄黃殺吐蠍。蛇蟲,蛇蟻出去歇,等到石壁開花再來接。一邊灑一邊反覆念道。先屋內後屋外。接著家母將紅蛋放綵線編制之子袋,蒜袋中,蒜要新鮮的獨頭蒜,還有香袋,將這三樣掛兒童脖子上。兒童戴布縫之童帽,帽前繡猴猻捧豆圖案。兒童出去玩耍,大人坐家休息。中午,晚上皆吃早上剩下菜餚。端陽節一天才算結束。

  • 2 # 讓水河

    變味的端午節

    對"端午節是紀念屈原還是節日快樂語言”的問題,端午節剛過兩天,借用過節的現實情況來作答很有說服力。

    端午節的來歷據查有幾個說法:一是為紀念屈原,二是紀念伍子胥,三是紀念曹娥。但我們更願意接受紀念屈原這一說法,因為屈原是偉大的愛國文人。因受冤屈投汩羅河。而為之出現的艾蒿雄黃酒避邪氣護身,粽子撤江餵魚蝦,乘舟打撈遺體的傳說,覺得非常合情合理、故事美麗動人。

    既然端午節是以紀念屈原含冤自盡為主題,氛圍無疑應該是悲悽、肅穆、沉痛的。但現實卻讓紀念日變了味道。

    我們不妨從以下幾件事上見證一下:

    一是艾蒿雄黃酒。若問端午節為什麼家家都要掛端陽艾,喝雄黃酒?大多數人都會說是為了避邪而不會說與屈原有關。

    二是吃粽子。粽子如今成了味道各異美食。恐怕沒有人認為不應該吃,而是應當投江餵魚紀念屈原。為之我曾寫了兩首順口溜。

    農家莫問過端陽,收種田禾事正忙。

    留守村中皆婦老,雄黃美酒少人嘗。

    二,新韻

    端午這天人趕早,割來香草掛門條。

    莫言鄉下風俗怪,不重離騷重艾蒿。

    三是划龍舟。龍舟成了時下榮譽爭奪的工具,賽事熱火朝天。成千上萬觀眾看的心花怒放,喜笑言開。無論是組織者的初衷,一乛民眾的潛意識裡,有多少人會記得划龍舟是為悼念屈原,裡面又有多少哀思的成份呢?

    現實證明,如今端午節實質上己經演化成了節日快樂的語言。

    在節日當天,我也寫下了如下的感慨:

    端午節

    端陽今過猶從簡,門插香蒿品粽鮮。

    天問九歌誰詠祭?文人筆下續長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哪吒能夠剋制陰陽鏡,赤精子捨近求遠借太極圖,不是捨本逐末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