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D成為電腦的標配元件已經有一段歷史,先後經歷了2.5英寸 SATA、mSATA、PCI-E直插等多個階段,體積更小同時效能更強的支援NVME協議的M.2介面SSD已經成為了絕對的主流。而隨著技術的快速進步,各大品牌產品迭代更新的速度也越來越快,就產生了林林總總效能各異的型號。那麼目前市面上常見的M.2 NVME SSD都是一個怎樣的效能水平呢?我們將他們的資訊採集製作成了兩張表格,分別集中了240-256GB和480-512GB兩個容量級別的主流型號。
240-256GB
相對於近兩年在整機尤其是筆記本上大行其道,只求“又不是不能用”的128GB容量SSD來說。240-256GB的產品在不僅可以提供一個系統和日常軟體的高速儲存空間,相對比較寬裕的容量還可以安裝幾款體積不大的遊戲以提高載入速度。日常使用也不必為了一兩個GB的容量而糾結。大幅度減少,”磁碟容量不足“的焦慮。所以如果你打算選購SSD,那麼240-256GB的產品應該是獲得良好體驗的入門門檻。
480-512GB:
固態硬碟廠商一般都非常喜歡宣傳順序讀寫效能,越來越誇張的數字一定意義上反映了SSD效能的提升。橫向對比也的確是數字越大效能更強。但是這樣的數字對比並不能正確表示產品之間的實際差距。
事實上我們日常使用中除遊戲地圖包載入、影音檔案複製等少數場景,很少用到大資料量的連續讀寫。相反的是日常使用中系統絕大多數時間都在進行細碎的小檔案讀寫呼叫,所以對於大多數消費者來說SSD的隨機讀寫效能對於作為系統盤的SSD來說更加重要。更強的隨機讀寫效能意味著更快的系統響應和軟體開啟速度,所以選購時儘可能將隨機讀寫作為首要參考依據。
老調重彈,談起SSD繞不過的問題就是顆粒選擇。首先來了解一下SLC、MLC和TLC的區別,當然最近還有一個新秀即將登場,就是QLC。
SLC 和MLC分別是是Single-Level Cell 單層單元和Multi-Level Cell多層單元的縮寫,以此類推,TLC和QLC即三層單元和四層單元的縮寫。原理上解釋的話,SLC也就是在一個單元上只儲存1bit的資料,而MLC要儲存2bits,TLC需要儲存3bits,QLC則達到4bits資料。每個單元上儲存的資料越多,結構也就越複雜,出錯機率也就越高,需要更多的修正操作,理論效能也就更低。而由於每個儲存單元在儲存更多資料的情況下,訪問也就更加頻繁,磨損也就更大,相應的壽命也就更低。
但是,效能問題可以透過更強效能的主控和演算法最佳化逐漸提升,3D NAND技術也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效能。而壽命方面,即使是號稱壽命大幅提高的3D TLC,終究不能和MLC相媲美。但如果TLC就真的不夠用嗎?
以250GB的三星970EVO為例,保修政策為5年或150TBW,5年為260周,則平均每週需要完成577GB的寫入,平均每天82GB的寫入,相當於每三天把硬碟資料重新更換一遍。這樣的壽命對於大多數普通消費者來說基本不必擔心。
至於TLC的效能,就不用贅述了,本文開頭表格中的各家TLC旗艦用資料證明了自己。
回到糾結的顆粒選擇問題,MLC更好當然是不可否認的,在效能接近且壽命夠用的情況下,如果考慮到價格,3D TLC產品無疑有著明顯的價效比優勢。
(PS:SLC NAND就是最強的SSD儲存介質了嗎?Intel 3D Xpoint瞭解一下。這個咱們後續再聊。)
為什麼三星SM、PM系列的SSD沒有質保?
事實上SM或者PM系列的SSD是三星專門為整機OEM廠商生產的SSD產品,市面上的這些SSD都來自於OEM渠道的流出。由於OEM的採購數量優勢,並且一般這些產品不含增值稅,所以價格方面普遍相比效能十分接近的PRO和EVO低上不少。既然不是正規的消費級產品,那麼消費級的質保政策自然不會覆蓋到這些產品上。不過一般店家會提供一年左右的店鋪保修。
不在乎質保:三星PM981、Intel 760P(無票拒保)
在乎保修,追求效能:三星970EVO、西數Black-3D
高負載長時間使用:三星SM961
容量優先、不在乎效能:金士頓A1000
SSD成為電腦的標配元件已經有一段歷史,先後經歷了2.5英寸 SATA、mSATA、PCI-E直插等多個階段,體積更小同時效能更強的支援NVME協議的M.2介面SSD已經成為了絕對的主流。而隨著技術的快速進步,各大品牌產品迭代更新的速度也越來越快,就產生了林林總總效能各異的型號。那麼目前市面上常見的M.2 NVME SSD都是一個怎樣的效能水平呢?我們將他們的資訊採集製作成了兩張表格,分別集中了240-256GB和480-512GB兩個容量級別的主流型號。
買多大容量才夠用?240-256GB
相對於近兩年在整機尤其是筆記本上大行其道,只求“又不是不能用”的128GB容量SSD來說。240-256GB的產品在不僅可以提供一個系統和日常軟體的高速儲存空間,相對比較寬裕的容量還可以安裝幾款體積不大的遊戲以提高載入速度。日常使用也不必為了一兩個GB的容量而糾結。大幅度減少,”磁碟容量不足“的焦慮。所以如果你打算選購SSD,那麼240-256GB的產品應該是獲得良好體驗的入門門檻。
480-512GB:
這麼多資料怎麼看?固態硬碟廠商一般都非常喜歡宣傳順序讀寫效能,越來越誇張的數字一定意義上反映了SSD效能的提升。橫向對比也的確是數字越大效能更強。但是這樣的數字對比並不能正確表示產品之間的實際差距。
事實上我們日常使用中除遊戲地圖包載入、影音檔案複製等少數場景,很少用到大資料量的連續讀寫。相反的是日常使用中系統絕大多數時間都在進行細碎的小檔案讀寫呼叫,所以對於大多數消費者來說SSD的隨機讀寫效能對於作為系統盤的SSD來說更加重要。更強的隨機讀寫效能意味著更快的系統響應和軟體開啟速度,所以選購時儘可能將隨機讀寫作為首要參考依據。
有必要糾結MLC還是TLC嗎?老調重彈,談起SSD繞不過的問題就是顆粒選擇。首先來了解一下SLC、MLC和TLC的區別,當然最近還有一個新秀即將登場,就是QLC。
SLC 和MLC分別是是Single-Level Cell 單層單元和Multi-Level Cell多層單元的縮寫,以此類推,TLC和QLC即三層單元和四層單元的縮寫。原理上解釋的話,SLC也就是在一個單元上只儲存1bit的資料,而MLC要儲存2bits,TLC需要儲存3bits,QLC則達到4bits資料。每個單元上儲存的資料越多,結構也就越複雜,出錯機率也就越高,需要更多的修正操作,理論效能也就更低。而由於每個儲存單元在儲存更多資料的情況下,訪問也就更加頻繁,磨損也就更大,相應的壽命也就更低。
但是,效能問題可以透過更強效能的主控和演算法最佳化逐漸提升,3D NAND技術也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效能。而壽命方面,即使是號稱壽命大幅提高的3D TLC,終究不能和MLC相媲美。但如果TLC就真的不夠用嗎?
以250GB的三星970EVO為例,保修政策為5年或150TBW,5年為260周,則平均每週需要完成577GB的寫入,平均每天82GB的寫入,相當於每三天把硬碟資料重新更換一遍。這樣的壽命對於大多數普通消費者來說基本不必擔心。
至於TLC的效能,就不用贅述了,本文開頭表格中的各家TLC旗艦用資料證明了自己。
回到糾結的顆粒選擇問題,MLC更好當然是不可否認的,在效能接近且壽命夠用的情況下,如果考慮到價格,3D TLC產品無疑有著明顯的價效比優勢。
(PS:SLC NAND就是最強的SSD儲存介質了嗎?Intel 3D Xpoint瞭解一下。這個咱們後續再聊。)
有關質保為什麼三星SM、PM系列的SSD沒有質保?
事實上SM或者PM系列的SSD是三星專門為整機OEM廠商生產的SSD產品,市面上的這些SSD都來自於OEM渠道的流出。由於OEM的採購數量優勢,並且一般這些產品不含增值稅,所以價格方面普遍相比效能十分接近的PRO和EVO低上不少。既然不是正規的消費級產品,那麼消費級的質保政策自然不會覆蓋到這些產品上。不過一般店家會提供一年左右的店鋪保修。
筆者的推薦不在乎質保:三星PM981、Intel 760P(無票拒保)
在乎保修,追求效能:三星970EVO、西數Black-3D
高負載長時間使用:三星SM961
容量優先、不在乎效能:金士頓A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