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獨立戰爭簡史》,推薦。
你是大家族裡一個偏遠的旁支,撿來的那種,過得還行,一直被放養,與掌權者有日積月累矛盾,突然有一天,你辛苦掙來的家業要分給家族,你和家人也一直都被視為下等人,你是選擇忍氣吞聲、逆來順受?還是搏命抗爭,自立門戶,誓死捍衛自己的自由和權利?
讓我們來看看歷史的答案。
《美國獨立戰爭簡史》,這本書把北美獨立戰爭放入全球大視野進行了全新解讀,以戰爭發展的時間為明線,以英國和美國複雜關係的變化為暗線,全面呈現了這場為了自由、獨立源於北美,最終引發法國,西班牙,荷蘭參戰的帝國之戰。
《美國獨立戰爭簡史》的作者是斯蒂芬·康威,斯蒂芬是英國皇家歷史學會成員,在倫敦大學任歷史學教授,多年來痴迷於美國獨立戰爭的研究,已出版多部關於獨立戰爭的著作,《美國獨立戰爭簡史》是斯蒂芬厚積爆發的新作,是斯蒂芬經年累月研究過程中,對獨立戰爭的重新審視。
《美國獨立戰爭簡史》的視角有三個,一是英華人的角度(全球化就是以英華人角度);其次是歐洲大陸列強的視角,如法國、西班牙等;當然還有美國視角,最熟悉也是最廣為傳頌的美國精神。
斯蒂芬獨特的大框架,賦予了本書解構這場戰爭的通識及多維度魅力。
歷史,哪怕是記錄在冊的史書,也多是記錄者視角(或成功者視角),斯蒂芬這種大局觀,對於理解美國獨立戰爭,甚至於理解獨立戰爭時期全球政治經濟,都有助益。
先說說英國視角,在英屬美洲形成早期,英國政府很少干預殖民地事務,只是在殖民地變得有利可圖時,美洲才被關注,隨著《歲入法案》、《印花法案》等一系列引起殖民地強烈反對的法案頒佈,英國和殖民地矛盾逐漸升級。
英國在全球到處圈地,北美、西非、南亞、南美,體量變大的英國政府,在考慮新責任及政策時,下意識地降低了美洲殖民地人的重要性,這和美華人期望自己被看做是同等的英華人民,完全偏離。
斯蒂芬把英國政府在這場戰爭中的態度,看的透徹,先是強硬,中間幾度想和解,政府內部也分兩派,隨著英國老對手—法國、西班牙的加入,戰爭的性質越來越複雜,英格蘭本土都受到了威脅,英國一度想退出美洲戰場,令人驚奇的是,英國後來竟然又對荷蘭宣戰。
斯蒂芬從英國視角展開的這幅美國獨立戰爭史圖,讓讀者對這場戰爭有了更多新的認識,為什麼英國會輸掉本來勝券在握的戰爭?為什麼後來英國和美國之間冷若冰霜?斯蒂芬不僅給出了其個人觀點,還推薦了一些他人的著作已備讀者閱讀思考。
再來說說歐洲列強在這場戰爭扮演的角色,法國怎麼會支援美國,當然是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支援殖民地叛軍所帶來的削弱英國強權的機會,超出了這種做法所帶來的風險。
法國海軍在這次戰爭中表現如何?法美聯盟配合得如何?這場戰爭對於法中國產生了什麼影響?
西班牙一開始拒絕了與法國一起攜手作戰的機會,西班牙雖然想聯盟法國攻打英國,奪回在之前七年戰爭中喪失的土地和榮譽,但西班牙擔心幫助反叛的美國,會給它自己在美洲的殖民地也引起反抗。那麼,西班牙為何最終又參加了戰爭?它有沒有得到被英國佔領的直布羅陀等殖民地?
如果帶著這些疑問去讀斯蒂芬的《美國獨立戰爭簡史》,我們會發現很多以前沒有思考過,或者忽略的歷史現象,而這些表象下隱藏的深層次社會政治經濟,有待我們發掘。
最後看看獨立戰爭最大贏家--美國(個人認為),美國大陸會議一開始只是想爭取應得權利,只是走著走著找到了抗爭真正的出路和意義。
在這漫長的八年鬥爭裡,從散漫的業餘民兵、鍛鍊成不遜於英國皇家部隊的專業軍隊,艱苦的生存環境,無數的挫折和失敗,卻始終堅持,為了自由獨立而反抗。
只要提到獨立戰爭,就繞不過華盛頓。時至今日,人們對華盛頓的崇拜甚至神化遠遠超出了國家的範圍。華盛頓正確的戰爭策略,例如游擊戰,使美國軍隊力量得以儲存,雖然他在多次戰役中都失敗了,但他在特輪頓戰役中大膽的反攻,挽救了美國革命事業。
斯蒂芬認為,華盛頓代表了美華人在挫折和失敗面前繼續堅持到底的精神,他的軍隊成了美國反抗精神的象徵。 為什麼獨立戰爭在世界具有永恆魅力?這場戰爭見證了美國這個國家在艱苦卓絕的環境中,是如何誕生並存續下來的,從多個風俗各異的殖民地融合凝聚為今天的全球霸主。
斯蒂芬對美華人,對美國獨立戰爭期間全球社會百態的描述研究,對獨立戰爭結果及後期各國情況的解析,也許對研究現在全球政治經濟會有啟發。
斯蒂芬在書中多視角並進,按照戰爭發展隨時切換,多方面,多維度展示了美國獨立戰爭的風貌。
這本書好比一架空中攝像機,飛在空中攝製了戰爭全貌。
讓我們回到一開始那個問題,你有自己的答案了嗎? 其實,《美國獨立戰爭簡史》,這本通識著作,還給我們一個提示,看問題,要多方位切換角度,從全域性思考,這樣做出的選擇或答案更合適。
《美國獨立戰爭簡史》,推薦。
你是大家族裡一個偏遠的旁支,撿來的那種,過得還行,一直被放養,與掌權者有日積月累矛盾,突然有一天,你辛苦掙來的家業要分給家族,你和家人也一直都被視為下等人,你是選擇忍氣吞聲、逆來順受?還是搏命抗爭,自立門戶,誓死捍衛自己的自由和權利?
讓我們來看看歷史的答案。
《美國獨立戰爭簡史》,這本書把北美獨立戰爭放入全球大視野進行了全新解讀,以戰爭發展的時間為明線,以英國和美國複雜關係的變化為暗線,全面呈現了這場為了自由、獨立源於北美,最終引發法國,西班牙,荷蘭參戰的帝國之戰。
《美國獨立戰爭簡史》的作者是斯蒂芬·康威,斯蒂芬是英國皇家歷史學會成員,在倫敦大學任歷史學教授,多年來痴迷於美國獨立戰爭的研究,已出版多部關於獨立戰爭的著作,《美國獨立戰爭簡史》是斯蒂芬厚積爆發的新作,是斯蒂芬經年累月研究過程中,對獨立戰爭的重新審視。
《美國獨立戰爭簡史》的視角有三個,一是英華人的角度(全球化就是以英華人角度);其次是歐洲大陸列強的視角,如法國、西班牙等;當然還有美國視角,最熟悉也是最廣為傳頌的美國精神。
斯蒂芬獨特的大框架,賦予了本書解構這場戰爭的通識及多維度魅力。
歷史,哪怕是記錄在冊的史書,也多是記錄者視角(或成功者視角),斯蒂芬這種大局觀,對於理解美國獨立戰爭,甚至於理解獨立戰爭時期全球政治經濟,都有助益。
先說說英國視角,在英屬美洲形成早期,英國政府很少干預殖民地事務,只是在殖民地變得有利可圖時,美洲才被關注,隨著《歲入法案》、《印花法案》等一系列引起殖民地強烈反對的法案頒佈,英國和殖民地矛盾逐漸升級。
英國在全球到處圈地,北美、西非、南亞、南美,體量變大的英國政府,在考慮新責任及政策時,下意識地降低了美洲殖民地人的重要性,這和美華人期望自己被看做是同等的英華人民,完全偏離。
斯蒂芬把英國政府在這場戰爭中的態度,看的透徹,先是強硬,中間幾度想和解,政府內部也分兩派,隨著英國老對手—法國、西班牙的加入,戰爭的性質越來越複雜,英格蘭本土都受到了威脅,英國一度想退出美洲戰場,令人驚奇的是,英國後來竟然又對荷蘭宣戰。
斯蒂芬從英國視角展開的這幅美國獨立戰爭史圖,讓讀者對這場戰爭有了更多新的認識,為什麼英國會輸掉本來勝券在握的戰爭?為什麼後來英國和美國之間冷若冰霜?斯蒂芬不僅給出了其個人觀點,還推薦了一些他人的著作已備讀者閱讀思考。
再來說說歐洲列強在這場戰爭扮演的角色,法國怎麼會支援美國,當然是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支援殖民地叛軍所帶來的削弱英國強權的機會,超出了這種做法所帶來的風險。
法國海軍在這次戰爭中表現如何?法美聯盟配合得如何?這場戰爭對於法中國產生了什麼影響?
西班牙一開始拒絕了與法國一起攜手作戰的機會,西班牙雖然想聯盟法國攻打英國,奪回在之前七年戰爭中喪失的土地和榮譽,但西班牙擔心幫助反叛的美國,會給它自己在美洲的殖民地也引起反抗。那麼,西班牙為何最終又參加了戰爭?它有沒有得到被英國佔領的直布羅陀等殖民地?
如果帶著這些疑問去讀斯蒂芬的《美國獨立戰爭簡史》,我們會發現很多以前沒有思考過,或者忽略的歷史現象,而這些表象下隱藏的深層次社會政治經濟,有待我們發掘。
最後看看獨立戰爭最大贏家--美國(個人認為),美國大陸會議一開始只是想爭取應得權利,只是走著走著找到了抗爭真正的出路和意義。
在這漫長的八年鬥爭裡,從散漫的業餘民兵、鍛鍊成不遜於英國皇家部隊的專業軍隊,艱苦的生存環境,無數的挫折和失敗,卻始終堅持,為了自由獨立而反抗。
只要提到獨立戰爭,就繞不過華盛頓。時至今日,人們對華盛頓的崇拜甚至神化遠遠超出了國家的範圍。華盛頓正確的戰爭策略,例如游擊戰,使美國軍隊力量得以儲存,雖然他在多次戰役中都失敗了,但他在特輪頓戰役中大膽的反攻,挽救了美國革命事業。
斯蒂芬認為,華盛頓代表了美華人在挫折和失敗面前繼續堅持到底的精神,他的軍隊成了美國反抗精神的象徵。 為什麼獨立戰爭在世界具有永恆魅力?這場戰爭見證了美國這個國家在艱苦卓絕的環境中,是如何誕生並存續下來的,從多個風俗各異的殖民地融合凝聚為今天的全球霸主。
斯蒂芬對美華人,對美國獨立戰爭期間全球社會百態的描述研究,對獨立戰爭結果及後期各國情況的解析,也許對研究現在全球政治經濟會有啟發。
斯蒂芬在書中多視角並進,按照戰爭發展隨時切換,多方面,多維度展示了美國獨立戰爭的風貌。
這本書好比一架空中攝像機,飛在空中攝製了戰爭全貌。
讓我們回到一開始那個問題,你有自己的答案了嗎? 其實,《美國獨立戰爭簡史》,這本通識著作,還給我們一個提示,看問題,要多方位切換角度,從全域性思考,這樣做出的選擇或答案更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