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時代對於對於人類來說既熟悉又陌生,科學家對於這個時期也無比好奇,也挖掘出了許多恐龍化石,大家都知道在二疊紀末期的時候地球上發生了一次生物大滅絕事件,消滅了地球上96%的海洋生物和70%的所有陸地物種,到後來生活環境才開始慢慢的反彈,最終生物物種又開始繁榮起來,而恐龍就起源於2億3500萬年前(三疊紀)到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恐龍也是因為白堊紀晚期的生物大滅絕事件而因此被滅絕。當然對於恐龍存在的時間長度現在大家都有一定的瞭解,可是對於恐龍壽命到底有多長大家有了解過嗎?
從恐龍的化石遺骸中很難判斷它們活了多長時間。基於緩慢的爬行動物生長速度的“傳統”估計,再加上恐龍的巨大體型,使科學家們得出結論,它可能長達幾百年。然而,今天的古生物學家認為恐龍的生長速度要快得多,很像鳥類和哺乳動物。恐龍的骨骼像其他脊椎動物一樣,透過在骨骼外面新增新的骨骼物質而生長。由於溫度或食物的年際變化,骨骼的生長會週期性地減慢,一層薄薄的無血管骨就會形成環狀或“生長線”,就像樹幹一樣。透過取薄片骨頭,可以在偏振光源下觀察到這些環。這個時候就可以給出恐龍死亡時的年齡預估值。
恐龍骨骼中的生長線最早是在1983年對晚侏羅世蜥腳類恐龍骨骼進行研究時發現的,這一骨骼被稱為Bothroospondylus,可能來自一個多世紀前發現的食草性腕龍家族。這項研究導致對它的年齡的估計被修正,現在估計它在43歲時死亡,當時它距離成年後15-20米的全長只有一半的路程。
當然除了這個生長線的研究之外,科學家也有過對恐龍壽命長度有一定的推測,如科學家根據現在生物壽命情況進行推測,比如現在最長壽的生物之一巨型烏龜,它的壽命就可以達到150多年,鱷魚差不多可以生存60-70年左右,還有一些恐龍的直系後代鳥類壽命長達100多年,根據體型大小將其與已知的活體動物壽命進行比較。通常,較大的動物往往比較小的動物壽命更長。使用這種方法,像雷龍和樑龍這樣的大型蜥腳類動物的壽命可能約為100年。較小的恐龍可能壽命較短。經過科學家預估恐龍的壽命大概在75--300年之間的樣子。
說到這大家可能會有不同的意見,大型動物的壽命就一定會長些嗎?當然這是不一定的,但是根據科學家的研究較大的動物生活在受到更多保護的環境中,因外部原因導致的意外死亡更少,因此自然選擇有利於延緩衰老。例如,大象或鯨魚(除非被人獵殺)可能會死於“自然衰老”:因此自然選擇一直在起作用,以進一步延長它們的壽命。大尺寸本身可以防止天敵。具有複雜行為的大型複雜生物需要較長的發育時間,因此大型動物的發育速度較慢。然後進行老化,發育生長的延續,其次,由於低的外在死亡率,自然選擇可能有利於大型動物的緩慢衰老,而最自然的方法是抑制諸如MTOR的促進生長/生殖的途徑。這將自動減速發育增長:減緩衰老的最確定方法是減慢發育增長。換句話說,緩慢的發展變成了衰老和與年齡有關的疾病的緩慢的準程式。綜合考慮這兩個原因,在緩慢的發育和較低的偶然死亡率之間存在正反饋迴路,從而確保大型動物的壽命長。
除了和現有的生物壽命進行類比之外,還有從新陳代謝和生長模式方面進行推測,原來恐龍別認為是變溫動物,而今很多人認為恐龍可能是屬於變溫和恆溫之間的過渡物種,而恐龍的代謝方式可能處於兩者之間,從發現的恐龍化石身上得知有些恐龍能在10幾年內就成長為成年恐龍,其代謝方式可能也與恆溫動物代謝方式相似,其生長速率比較高,代謝相對比較快,比如原角龍從孵化到成年約需要26-38年的樣子,而有些恐龍從孵化到成年需要100多年,如腕龍,它們的生長速率比較緩慢,體型比較大,代謝方式偏向於冷血動物,所以其壽命也接近300的年限。
當然關於恐龍壽命還需要從更多方面進行研究,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首先,有數以千計的恐龍,它們都有不同的大小、棲息地、生活方式、新陳代謝等。它們的壽命很可能非常不同,就像今天的動物一樣。現代動物從幾年到一個多世紀不等。其次,確定“平均”壽命需要很大的樣本量,這是很難獲得的。
以下是我們確實知道的一些事情:像霸王龍這樣的獸腳類恐龍在大約20歲時就達到了成年體型。著名的霸王龍標本“sue”死時還不到30歲。這對霸王龍來說是不是太老了?它還能再活10年或20年嗎?我們不能確定。
其他恐龍種類繁多。一些恐龍,包括許多較小的恐龍,似乎在不到10年的時間裡就達到了完整的尺寸,而對大型蜥腳類恐龍的估計表明,有些恐龍可能需要30-40年的時間甚至是上百年時間。
從我們所擁有的化石來看,大多數恐龍似乎在完全成熟之前就死亡了。這並不令人驚訝,今天的大多數動物也是在完全長大之前就死亡了。如果大多數恐龍都是“英年早逝”,那麼平均壽命實際上是相當短的,而一隻成年恐龍正在超越平均壽命,雖然研究恐龍時代的恐龍難度確實很大,但是科學家始終未放棄過,相信對於恐龍將來我們會對其有更加詳細的瞭解。
恐龍時代對於對於人類來說既熟悉又陌生,科學家對於這個時期也無比好奇,也挖掘出了許多恐龍化石,大家都知道在二疊紀末期的時候地球上發生了一次生物大滅絕事件,消滅了地球上96%的海洋生物和70%的所有陸地物種,到後來生活環境才開始慢慢的反彈,最終生物物種又開始繁榮起來,而恐龍就起源於2億3500萬年前(三疊紀)到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恐龍也是因為白堊紀晚期的生物大滅絕事件而因此被滅絕。當然對於恐龍存在的時間長度現在大家都有一定的瞭解,可是對於恐龍壽命到底有多長大家有了解過嗎?
從恐龍的化石遺骸中很難判斷它們活了多長時間。基於緩慢的爬行動物生長速度的“傳統”估計,再加上恐龍的巨大體型,使科學家們得出結論,它可能長達幾百年。然而,今天的古生物學家認為恐龍的生長速度要快得多,很像鳥類和哺乳動物。恐龍的骨骼像其他脊椎動物一樣,透過在骨骼外面新增新的骨骼物質而生長。由於溫度或食物的年際變化,骨骼的生長會週期性地減慢,一層薄薄的無血管骨就會形成環狀或“生長線”,就像樹幹一樣。透過取薄片骨頭,可以在偏振光源下觀察到這些環。這個時候就可以給出恐龍死亡時的年齡預估值。
恐龍骨骼中的生長線最早是在1983年對晚侏羅世蜥腳類恐龍骨骼進行研究時發現的,這一骨骼被稱為Bothroospondylus,可能來自一個多世紀前發現的食草性腕龍家族。這項研究導致對它的年齡的估計被修正,現在估計它在43歲時死亡,當時它距離成年後15-20米的全長只有一半的路程。
當然除了這個生長線的研究之外,科學家也有過對恐龍壽命長度有一定的推測,如科學家根據現在生物壽命情況進行推測,比如現在最長壽的生物之一巨型烏龜,它的壽命就可以達到150多年,鱷魚差不多可以生存60-70年左右,還有一些恐龍的直系後代鳥類壽命長達100多年,根據體型大小將其與已知的活體動物壽命進行比較。通常,較大的動物往往比較小的動物壽命更長。使用這種方法,像雷龍和樑龍這樣的大型蜥腳類動物的壽命可能約為100年。較小的恐龍可能壽命較短。經過科學家預估恐龍的壽命大概在75--300年之間的樣子。
說到這大家可能會有不同的意見,大型動物的壽命就一定會長些嗎?當然這是不一定的,但是根據科學家的研究較大的動物生活在受到更多保護的環境中,因外部原因導致的意外死亡更少,因此自然選擇有利於延緩衰老。例如,大象或鯨魚(除非被人獵殺)可能會死於“自然衰老”:因此自然選擇一直在起作用,以進一步延長它們的壽命。大尺寸本身可以防止天敵。具有複雜行為的大型複雜生物需要較長的發育時間,因此大型動物的發育速度較慢。然後進行老化,發育生長的延續,其次,由於低的外在死亡率,自然選擇可能有利於大型動物的緩慢衰老,而最自然的方法是抑制諸如MTOR的促進生長/生殖的途徑。這將自動減速發育增長:減緩衰老的最確定方法是減慢發育增長。換句話說,緩慢的發展變成了衰老和與年齡有關的疾病的緩慢的準程式。綜合考慮這兩個原因,在緩慢的發育和較低的偶然死亡率之間存在正反饋迴路,從而確保大型動物的壽命長。
除了和現有的生物壽命進行類比之外,還有從新陳代謝和生長模式方面進行推測,原來恐龍別認為是變溫動物,而今很多人認為恐龍可能是屬於變溫和恆溫之間的過渡物種,而恐龍的代謝方式可能處於兩者之間,從發現的恐龍化石身上得知有些恐龍能在10幾年內就成長為成年恐龍,其代謝方式可能也與恆溫動物代謝方式相似,其生長速率比較高,代謝相對比較快,比如原角龍從孵化到成年約需要26-38年的樣子,而有些恐龍從孵化到成年需要100多年,如腕龍,它們的生長速率比較緩慢,體型比較大,代謝方式偏向於冷血動物,所以其壽命也接近300的年限。
當然關於恐龍壽命還需要從更多方面進行研究,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首先,有數以千計的恐龍,它們都有不同的大小、棲息地、生活方式、新陳代謝等。它們的壽命很可能非常不同,就像今天的動物一樣。現代動物從幾年到一個多世紀不等。其次,確定“平均”壽命需要很大的樣本量,這是很難獲得的。
以下是我們確實知道的一些事情:像霸王龍這樣的獸腳類恐龍在大約20歲時就達到了成年體型。著名的霸王龍標本“sue”死時還不到30歲。這對霸王龍來說是不是太老了?它還能再活10年或20年嗎?我們不能確定。
其他恐龍種類繁多。一些恐龍,包括許多較小的恐龍,似乎在不到10年的時間裡就達到了完整的尺寸,而對大型蜥腳類恐龍的估計表明,有些恐龍可能需要30-40年的時間甚至是上百年時間。
從我們所擁有的化石來看,大多數恐龍似乎在完全成熟之前就死亡了。這並不令人驚訝,今天的大多數動物也是在完全長大之前就死亡了。如果大多數恐龍都是“英年早逝”,那麼平均壽命實際上是相當短的,而一隻成年恐龍正在超越平均壽命,雖然研究恐龍時代的恐龍難度確實很大,但是科學家始終未放棄過,相信對於恐龍將來我們會對其有更加詳細的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