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統一戰爭的策略選擇,到底是先南後北,還是先北後南,誰優誰劣爭論了幾千年,沒有定論。其實,焦點問題是這個“北”,僅僅指北漢,還是包括燕雲十六州,一般認為,應該是包含燕雲十六州的。
著名的“雪夜定策”後,北宋選擇了“先南後北”,結果目標只實現了一多半,南方平定了,北漢也被消滅了,但燕雲十六州成了大宋永遠的痛!
五代十國時期,第一個邁出統一步伐的是周世宗柴榮。柴榮一直在先南後北,還是先北後南之間搖擺,他繼位後兩次與北漢發生戰爭,都不算成功。
顯德二年,柴榮確立先南後北的策略,用了五年時間,打敗後蜀,三徵南唐,取得了相當不錯戰績。
顯得六年,契丹發生內亂,柴榮認為統一北方的機會來了,於是改變了既定方案,揮師北上。雖然軍事進展順利,可以自己的身體出了大問題,只得班師回朝。不久柴榮駕崩,統一步伐停滯。
大宋建立後,關於兩種策略的選擇,也一時難以定論。讓趙匡胤下定決心,實行“先南後北”的是趙普。這件事就是著名的“雪夜定策”。
趙匡胤故意說想先打北漢,趙普提出反對意見。他說,打北漢其實就是打契丹,以大宋的實力,顯然還不是契丹的對手,這是其一。其二即便打下北漢,從軍事上,大宋將失去北漢這個屏障,直接面對契丹。
趙普的意見很清晰,以大宋的狀況,只要契丹介入,打北漢就沒把握,打下來也守不住。
趙普的意見正合趙匡胤的想法,於是“先南後北”的統一戰略形成。
北宋的南方統一戰爭,進展得非常順利,首先利用荊湖小政權的內部矛盾,幾乎兵不血刃就拿下了這塊統一南方的戰略要地。
第二戰劍指西蜀,趙匡胤發動水陸兩路大軍,齊頭並進,兩個月攻破成都,後主孟昶投降,西蜀併入大宋版圖。
開寶二年,北宋又發動五萬大軍徵南漢,四個月後,攻破廣州,南漢末地劉萇投降。
南漢投降後,僅剩一塊硬骨頭南唐。在決戰前,北宋對南唐實施了數年持續打擊,併為這場決戰,足足準備了三年。戰爭過程用一個詞形容就可以了:勢如破竹,不到兩個月平定南唐。
統一南方的戰爭,進展得非常順利,當初趙匡胤決定先南後北,除了考慮到南方各國軍事實力的不足而外,還有一點很重要:中國的經濟中心自唐末以來,已經向南偏移,南方提供的強大經濟基礎,是大宋後續戰爭的發動機!
這就是選擇“先南後北”的兩大理由:
一是南方各國軍事實力較弱,容易平定;二是南方可以為北宋的後續戰爭,提供強大的經濟基礎;
其三,先南後北還給收復燕雲十六州,提供了第二種模式,即贖買。趙匡胤特地設立了封裝庫,每年向封裝庫攢一定量的財物。趙匡胤說,當封裝庫達到一定數量,就用它贖回燕雲十六州,如果做不到,就用這筆錢,徵召死士,武力攻伐。這筆錢,當然來自於江南稅賦。
其四、雖然攻伐江南,可能會面臨契丹背後搗亂,但以大宋的實力,進攻契丹雖勉為其難,但防守還是可以做的。所以,契丹不足以威脅大宋統一南方。
反過來,假如實行“先北後南”,會怎樣呢?
首先,滅北漢的過程不會輕鬆。這一點柴榮已經驗證了,並且趙匡胤在滅南漢前後,曾經三次攻打北漢,都因契丹的插手而失敗,還損失了大將物資。
其次,缺少經濟後盾的支援,必然導致後勁不足。戰爭歸根到底還是要看綜合實力,軍事可以決定一時,管不了一世。
其三,先北後南就意味著必須跟契丹決戰,以大宋當時的狀況,根本沒有把握能戰勝契丹。即便能拿下北漢,燕雲十六州呢?這才是北伐得終極目標。
其四,契丹處於上升期,跟一個上升期的政權戰爭,無論是軍事還是經濟、政治,哪方面都不佔優,這個仗沒把握。
這麼說,先南後北就跟完美嗎?也不一定,有人就認為,對先南後北的堅守,其實錯過了一次絕佳機會,那就是遼穆宗當政期間,遼國的混亂期。
遼穆宗史稱“睡王”,此人生活的基本規律是:喝酒—睡覺—再喝酒—再睡覺!偶爾清醒的時候就殺人。
所以,這種觀點認為,北宋如果及時調整戰略,先攻打北漢,甚至直接收復十六州,遼國根本無力抵抗。
事實真是如此嗎?事實上,柴榮當年就利用遼國內亂髮動戰爭,可惜半途而廢。趙匡胤也不是沒看到遼穆宗在位的機會,甚至趙匡胤三次出兵,都失敗了!
所以,指望遼國短暫的內亂乘火打劫,根本行不通!
綜上所說,我認為“先南後北”是適宜的方略,也是最安全最穩妥的策略。假如不是後來宋太宗太弱爆,把趙匡胤一輩子積攢的軍事家底全敗壞光了,這個策略幾乎可以肯定成功。比較遺憾的是,歷史沒有給夠趙匡胤時間,他五十歲就駕崩了!
北宋統一戰爭的策略選擇,到底是先南後北,還是先北後南,誰優誰劣爭論了幾千年,沒有定論。其實,焦點問題是這個“北”,僅僅指北漢,還是包括燕雲十六州,一般認為,應該是包含燕雲十六州的。
著名的“雪夜定策”後,北宋選擇了“先南後北”,結果目標只實現了一多半,南方平定了,北漢也被消滅了,但燕雲十六州成了大宋永遠的痛!
統一步伐的南北抉擇過程五代十國時期,第一個邁出統一步伐的是周世宗柴榮。柴榮一直在先南後北,還是先北後南之間搖擺,他繼位後兩次與北漢發生戰爭,都不算成功。
顯德二年,柴榮確立先南後北的策略,用了五年時間,打敗後蜀,三徵南唐,取得了相當不錯戰績。
顯得六年,契丹發生內亂,柴榮認為統一北方的機會來了,於是改變了既定方案,揮師北上。雖然軍事進展順利,可以自己的身體出了大問題,只得班師回朝。不久柴榮駕崩,統一步伐停滯。
大宋建立後,關於兩種策略的選擇,也一時難以定論。讓趙匡胤下定決心,實行“先南後北”的是趙普。這件事就是著名的“雪夜定策”。
趙匡胤故意說想先打北漢,趙普提出反對意見。他說,打北漢其實就是打契丹,以大宋的實力,顯然還不是契丹的對手,這是其一。其二即便打下北漢,從軍事上,大宋將失去北漢這個屏障,直接面對契丹。
趙普的意見很清晰,以大宋的狀況,只要契丹介入,打北漢就沒把握,打下來也守不住。
趙普的意見正合趙匡胤的想法,於是“先南後北”的統一戰略形成。
北宋統一戰爭北宋的南方統一戰爭,進展得非常順利,首先利用荊湖小政權的內部矛盾,幾乎兵不血刃就拿下了這塊統一南方的戰略要地。
第二戰劍指西蜀,趙匡胤發動水陸兩路大軍,齊頭並進,兩個月攻破成都,後主孟昶投降,西蜀併入大宋版圖。
開寶二年,北宋又發動五萬大軍徵南漢,四個月後,攻破廣州,南漢末地劉萇投降。
南漢投降後,僅剩一塊硬骨頭南唐。在決戰前,北宋對南唐實施了數年持續打擊,併為這場決戰,足足準備了三年。戰爭過程用一個詞形容就可以了:勢如破竹,不到兩個月平定南唐。
決定南北策略的關鍵因素統一南方的戰爭,進展得非常順利,當初趙匡胤決定先南後北,除了考慮到南方各國軍事實力的不足而外,還有一點很重要:中國的經濟中心自唐末以來,已經向南偏移,南方提供的強大經濟基礎,是大宋後續戰爭的發動機!
這就是選擇“先南後北”的兩大理由:
一是南方各國軍事實力較弱,容易平定;二是南方可以為北宋的後續戰爭,提供強大的經濟基礎;
其三,先南後北還給收復燕雲十六州,提供了第二種模式,即贖買。趙匡胤特地設立了封裝庫,每年向封裝庫攢一定量的財物。趙匡胤說,當封裝庫達到一定數量,就用它贖回燕雲十六州,如果做不到,就用這筆錢,徵召死士,武力攻伐。這筆錢,當然來自於江南稅賦。
其四、雖然攻伐江南,可能會面臨契丹背後搗亂,但以大宋的實力,進攻契丹雖勉為其難,但防守還是可以做的。所以,契丹不足以威脅大宋統一南方。
反過來,假如實行“先北後南”,會怎樣呢?
首先,滅北漢的過程不會輕鬆。這一點柴榮已經驗證了,並且趙匡胤在滅南漢前後,曾經三次攻打北漢,都因契丹的插手而失敗,還損失了大將物資。
其次,缺少經濟後盾的支援,必然導致後勁不足。戰爭歸根到底還是要看綜合實力,軍事可以決定一時,管不了一世。
其三,先北後南就意味著必須跟契丹決戰,以大宋當時的狀況,根本沒有把握能戰勝契丹。即便能拿下北漢,燕雲十六州呢?這才是北伐得終極目標。
其四,契丹處於上升期,跟一個上升期的政權戰爭,無論是軍事還是經濟、政治,哪方面都不佔優,這個仗沒把握。
留下的那點遺憾這麼說,先南後北就跟完美嗎?也不一定,有人就認為,對先南後北的堅守,其實錯過了一次絕佳機會,那就是遼穆宗當政期間,遼國的混亂期。
遼穆宗史稱“睡王”,此人生活的基本規律是:喝酒—睡覺—再喝酒—再睡覺!偶爾清醒的時候就殺人。
所以,這種觀點認為,北宋如果及時調整戰略,先攻打北漢,甚至直接收復十六州,遼國根本無力抵抗。
事實真是如此嗎?事實上,柴榮當年就利用遼國內亂髮動戰爭,可惜半途而廢。趙匡胤也不是沒看到遼穆宗在位的機會,甚至趙匡胤三次出兵,都失敗了!
所以,指望遼國短暫的內亂乘火打劫,根本行不通!
綜上所說,我認為“先南後北”是適宜的方略,也是最安全最穩妥的策略。假如不是後來宋太宗太弱爆,把趙匡胤一輩子積攢的軍事家底全敗壞光了,這個策略幾乎可以肯定成功。比較遺憾的是,歷史沒有給夠趙匡胤時間,他五十歲就駕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