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南風窗NFC
-
2 # love希堯
作為奇葩粉,我覺得奇葩說每一季其實都有驚喜!第五季薛兆豐教授和李蛋就是驚喜啊!很多辯題在薛教授的解釋下都讓人有一種找到根本點的感覺!而李蛋則是年輕人追捧的新寵!他身上那種喪,懶和混不吝特別符合現在00後的口味!但同時,他說出的話也很有能量,很暖心!
至於辯題,我覺得除了第一期選人之外其實都還是挺不錯的!至少作為一個已婚有孩子的30+的本人還是有吸引力的!
比如最新一期的辯題:因為太胖而被同學嘲笑要不要減肥!我家就剛好有一個二年級的胖同學,我正在猶豫要不要找他老師和那幾個固定的嘲笑者霸凌者的父母交涉此事的時候,看了這期節目,我就學會了教導孩子要接納自己,胖不是他的錯,不用那麼在意別人的惡意中傷!但同時如果他自己覺得需要減肥,我也會支援他!
還有第四期的辯題:情侶吵架是誰錯誰道歉還是男生先道歉!30+的中年婦女,如果說還有什麼讓人覺得幸福甜蜜的話,大概就是結婚十年,每次吵架都是先生先道歉,各種鬨然後和好如初,甚至比以前更好!但是看了這期節目之後,我會試著改變,試著自己先道歉,因為我也想讓他了解到我對家庭婚姻的在乎,和願意為之讓步妥協的決心!我希望我們的情感存摺永遠不會有虧空的那一天!一個人的付出和忍讓遠不及兩個人的互相體諒與支撐!
所以看奇葩說的人其實也在長大,愛看的人其實也一直都在看!抱著一顆學習探討的心去看,而不要抱著獵奇的心理去看,總會有收穫!況且,第五季也才第五期而已,漸入佳境也不是不可能!奇葩也好,導師也好,不得不承認,他們都是比許多普通大眾學歷高見識深的人,看他們打辯論也好,講段子也好,總好過於看明星真人秀要來的有所收穫!
總之,我會一直追奇葩說!
-
3 # 砂礫32
理不辯不明,很多事情都有兩面性,透過“奇葩”們的辯論方式,讓更多的年輕人去思考,去了解一些事情。以前對很多事情的認識是非黑即白,但現在沒有那麼極端了,很多事情都是有緣由,並不能只看表象。
回覆列表
《奇葩說5》的變化,是源於強烈的生存壓力,作為綜N代,的確不好做。因此《奇葩說》的策略是:走向觀眾,討好觀眾。
《奇葩說5》在更改賽制前做了龐大的使用者調研工作。使用者調研環節,節目組採訪了《奇葩說》早、中和晚期的使用者,先逐個面訪生成問卷,再進行定量分析。所有調研物件都是95、00後,首先在全國各地的高校裡尋找,其次是既有的粉絲群。資料顯示,《奇葩說》核心使用者的年齡層,已經從20-25歲上漲到25-30歲。“我們希望吸引更多年輕使用者進來。”早在《奇葩說5》籌備之際,馬東就曾公開表示,這一季《奇葩說》是拍給95、00後看的。
俗話說,得年輕人得天下,於是,“討好”年輕人,成為《奇葩說5》的主題。《奇葩說5》的製作人李楠楠接受採訪時表示,39道辯題,就是從1000多道辯題中挑出的。一道辯題的誕生,要經過至少四個環節:首先提前3個月蒐集使用者意向,其次編導組對辯題進行改造和打分,接著重新做問卷收集使用者意見,最後留下 Top50 做“可行性測試”——分給導師、外腦策劃和辯論專業人士聊,聊不出來的就篩掉。
也即,使用者關心什麼,《奇葩說5》就做什麼。這種辯題的選擇方式,讓我想到的是咪蒙的選題方式,咪蒙曾說,她的寫作流程包括:確定選題,從50個選題中產生;文章一定要透過四級採訪:包括大眾、核心圈層、個案、專家;寫作過程中,不斷與助理溝通交流,互動中確認對方是否寫作到位;文章寫完後,還會有資料分析報告,對使用者的反饋進行復盤……咪蒙之所以火爆,就在於她對受眾情緒痛點的迎合,她沒有價值觀,迎合受眾就是她的價值觀。
一味迎合受眾,《奇葩說5》的選題也越來越“無趣”了,論述起來也只能就事論事。製作人透露,使用者調研顯示,涉及戀愛交友的辯論題佔50%以上,其次是跟父母、同事的關係。之前節目組認為很有意思的腦洞題,資料反饋並不好。從目前播出的節目看,像“要犧牲賈玲救大家嗎”這樣的辯題的確銷聲匿跡了,咪蒙式擊中使用者“痛點”的選題(比如“面對女友的求生欲測試,演戲還是做自己”“第一次約會,我能不能用優惠券買單”),變多了。
《奇葩說》的製作團隊千萬不能忘了,《奇葩說》之所以與眾不同,根本就在於它對受眾價值觀的引領,它的有趣、它讓人開心,都是錦上添花。製作人曾說,《奇葩說》“開心是最重要的,可能佔80%,還能留下10%的意義更好”。錯了!這10%不是可有可無,而是必不可少;如果10%的意義沒了,那剩下的80%笑料也就可看可不看了。“愚人水該不該喝”“世界需不需要超級英雄”“要犧牲賈玲救大家嗎”“父母提出住養老院,我們應該支援嗎”,這些議題的價值並不在於給我們一個清晰的解答,而在於它們引領了我們對社會、人生、家庭、生活等方面的思考。
一心想“拍給95、00後看”的《奇葩說5》儼然放棄了它的引領功能。娛樂性or價值觀?馬東早在去年接受採訪時就表過態,他毫不猶豫選了前者。可如果沒有了價值觀,只剩下娛樂性,那麼咪蒙或者冷兔就夠了,觀眾還要《奇葩說》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