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旺仔在成都
-
2 # 錦曦苑
過去三十年餐飲賺錢如此容易,為什麼中餐鮮有做大做強連鎖品牌?為什麼KFC、麥當勞口味上並不是華人的習慣口味,卻能風靡全球?我的思考是: 1.品牌戰略和商業模式:餐飲企業的戰略和商業模式符不符合當下消費者市場,適不適應各國國情,確定了企業能走多遠,而中餐廳很多都是水土不服。 2.標準化程度:中餐菜品豐富多樣,做法也是多變——川菜、魯菜、粵菜、閩菜等等,味道有豐富——酸甜苦辣鹹;西快餐製作標準基本統一,口味一致。相比較西快餐更好形成連鎖。 3.群眾接受度:在創統中餐烹飪中,油煙被大家認為不安全不衛生,醬油、豆鼓和一些醃製品、糟製品,就西方衛生評判標準而言也是不衛生的,不被大家所接受!而西快餐製作少油煙,調教也少,很好的規避這方面的問題。
-
3 # 芋多多
安徽老鄉雞可以啊,現在還在飛速發展,都是素食料理包直接加熱的,裡面沒有廚師。模式和肯德基麥當勞差不多,半成品加熱就行
-
4 # 喜歡喝冰可樂
洋快餐都是機械化流水線作業,中餐和廚師本人關係太大了。掌勺師傅走了,飯店關門的例子比比皆是。
如果說洋快餐是現代化技術,中餐就是門古老的手藝。
-
5 # 餐飲輔導
剛好我在麥當勞工作了十幾年,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我們拿中國餐飲企業和外國的巨頭比一下吧,也許更有說服力。假設有一天我們的餐飲企業超越了國外的餐飲巨頭,那應該就是做大了。有沒有這種可能性呢?
首先我們要承認中國餐飲企業和國際餐飲巨頭無論從企業規模、管理能力、資金,文化沉澱、運作模式等方面都還有巨大的差距。但可以肯定的說,假以時日中國餐飲一定會做大甚至超越巨頭們。
原因如下:
一、發展需要時間。
1937年麥當勞兄弟開設第一間餐廳,50年代初雷.克洛克引入連鎖管理模式,現在有28000左右分店,發展了81年。 必勝客1958年成立,主要經營披薩,發展了60年。 其他就不列取了,進入世界500強的餐飲企業隨便扯一個出來其年齡都是爺爺輩以上的。 中國改革開放才30年,餐飲開始紅火20年,餐飲企業初具規模10年左右。真正走連鎖運營、完成標準化複製的時間更短些。而目前中餐企業己經有好多家已經規模初具,比如: 海底撈94年成立,120左右直營店,約20000員工。 真功夫,1990成立,約500餘家。 其他的隨口說出來一大堆,如九毛九集團、西貝、外婆家、綠茶等。 (僅列取本人認為具備做大潛質品牌的一部分) 從發展速度和規模來講,中國本土餐飲企業在初期完全不輸給上面提到的巨頭們,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二、中餐特有的文化底蘊和魅力
無論西餐這些年被捧的多麼高大上,若問世界烹飪哪個國家最博大精深,我相信沒人反對會是中國的。
1、中國菜的多樣化。 京菜的平和、魯菜的鹹鮮、川菜的調味、粵菜的營養⋯⋯就拿魚的做法來講,各菜系加起來不下於200種(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查一下),西餐做不到這麼多花樣。
2、中國菜特殊的烹飪手法。 選材的講究,用量的多少,時間的長短,火候的大小,份量的搭配,下鍋的順序。看似不經意的操作,包含了多少次試驗,傾之以心神,小小的廚房烹飪成了修煉尋道,味道!
3、中國菜敢於嘗試 相信大家都知道,我們的美食到國外成了入侵物種,國外的入侵物種到中國變成美食。 創新和成功,離不開各種嘗試。 綜上所述,在其他條件持平,面對面競爭的時候,西餐不如中餐。
三、差距正在縮小
我們有好的菜,缺的是管理體系,所以暫時無法和巨頭們競爭。
但是華人善於學習,以連鎖餐飲為例,早前麥當勞模式讓大眾看到其成功的本質,一些餐館企業速迅完成標準化模式化,通過出色的中式菜品,現在回過頭與麥當勞正面競爭,並且屢獲成功。
華人善於創新,完成一定學習之後研究後,會在原有基礎上找出不足加以彌補,找出機會點加以改進,並且根據市場反饋加以創新。 中國有巨大的市場,可以讓餐飲企業擁足夠的發展學習空間。不久的將來一定會提煉出更多的適合中餐的管理體系。
總結: 中國餐飲一定會做大。現在還沒大的原因是壯大需要一個過程,我們的發展時間還太少。中國菜比西餐產品更豐富味道更好,餐飲企業壯大的基礎條件我們已經認識到並且在學習掌握中。未來將和其他餐飲巨頭在同一高度競爭,中國餐飲因為美味、多樣化和創新不斷而取勝。
回覆列表
個人認為:
中餐的師傅都很了不起,炒菜憑著感覺,輔料用:一片,2勺,少許來定義,師傅傳授徒弟總是留一手。
他們看不起標準化的食材,很難做到口味一致。
現在標準化中餐很多已經脫穎而出,海底撈/西貝莜麵村/鄉村基等等,相信不久會有中餐品牌做到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