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的作用
艾灸是用艾葉製成的艾灸材料產生的艾熱刺激體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透過激發經氣的活動來調整人體紊亂的生理生化功能,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種治療方法。那麼艾灸的作用是什麼,是哪些原理導致的,存在副作用嗎?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中醫學裡的艾灸越來越受歡迎。艾灸主要有溫經散寒、行氣通絡、扶陽固脫、昇陽舉陷、拔毒洩熱、防病保健、美容等作用。 一、溫經散寒 艾灸正是應用其溫熱刺激,起到溫經通痺的作用。透過熱灸對經絡穴位的溫熱性刺激,可以溫經散寒,加強機體氣血執行,達到臨床治療目的。所以灸法可用於血寒執行不暢,留滯凝澀引起的痺證、腹瀉等疾病,效果甚為顯著。 二、行氣通絡 經絡分佈於人體各部,內聯臟腑,外布體表肌肉、骨骼等組織。正常的機體,氣血在經絡中周流不息,循序執行,如果由於風、寒、暑、溼、燥、火等外因的侵襲,人體或區域性氣血凝滯,經絡受阻,即可出現腫脹疼痛等症狀和一系列功能障礙,此時,艾灸治一定的穴位,可以起到調和氣血,疏通經絡,平衡機能的作用,臨床上可用於瘡瘍癤腫、凍傷、癃閉、不孕症、扭挫傷等,尤以外科、傷科應用較多。 三、扶陽固脫 凡出現嘔吐、下利、手足厥冷,脈弱等陽氣虛脫的重危患者,如用大艾炷重灸關元、神闕等穴,由於艾葉有純陽的性質,再加上火本屬陽,兩陽相得,往往可以起到扶陽固脫,回陽救逆,挽救垂危之疾的作用,在臨床上常用於中風脫症、急性腹痛吐瀉、痢疾等急症的急救。 四、昇陽舉陷 艾灸不僅可以起到益氣溫陽,昇陽舉陷,安胎固經等作用,對衛陽不固、腠理疏鬆者,亦有效果。使機體功能恢復正常。如脫肛、陰挺、久洩等病,可用灸百會穴來提升陽氣,以“推而上之”,又如《類經圖翼》雲:“洞洩寒中脫肛者,灸水分百壯”。總之,這也是灸法的獨特作用之一。 五、拔毒洩熱 艾灸能以熱引熱,使熱外出。灸能散寒,又能清熱,表明對機體原來的功能狀態起雙向調節作用。 六、防病保健 因為灸療可溫陽補虛,所以灸足三里、中脘,可使胃氣常盛,而胃為水穀之海,榮衛之所出,五臟六腑,皆受其氣,胃氣常盛,則氣血充盈;命門為人體真火之所在,為人之根本;關元、氣海為藏精蓄血之所,艾灸上穴可使人胃氣盛,陽氣足,精血充,從而加強了身體抵抗力,病邪難犯,達到防病保健之功。 七、 美容
艾灸是驅散疲勞,恢復元氣,補充體能,平衡陰陽的最有效的手段。
艾灸的原理
艾葉製作成艾柱或艾條透過燃燒產生近紅外和熱量作用於人體穴位或特定的部位,從而達到預防和治療的自然療法。 艾灸起作用的原理一方面是用熱力達到溫通經絡,行氣活血,驅寒除溼等效果,另一方面是藉助艾草本身的藥力,因為艾草是中藥中少有的能通十二條經絡的藥物,所以古人經過多年的摸索,最終將艾草定為施灸的主要原料,第三個原理是根據身體情況灸不同的穴位,使用不同的施灸手法。 現代研究還發現艾灸燃燒時產生的熱量,是一種十分有效並適應於機體治療的物理因子紅外線.根據物理學的原理,任何物體都可以發射紅外線和吸收紅外線,人體也不例外.近紅外線對人體的穿透深度較遠紅外線深,最多可達10mm,並被機體吸收.研究認為,艾灸在燃燒時產生的輻射能譜是紅外線,且近紅外線佔主要成分。近紅外線可激勵人體穴位內生物分子的氫鍵,產生受激相干諧振吸收效應,透過神經-體液系統傳遞人體細胞所需的能量。艾灸時的紅外輻射可為機體細胞的代謝活動,免疫功能提供所必需的能量,也能給缺乏能量的病態細胞提供活化能.而艾灸施於穴位,其近紅外輻射具有較高的穿透能力,可透過經絡系統,更好地將能量送至病灶而起作用。
另外一項現代研究表明,艾燃燒生成物的甲醇提取物,有清除自由基作用,並且比未燃燒的艾的甲醇提取物作用更強.施灸區域性面板中過氧化脂質顯著減少,此作用是艾的燃燒生成物所致.艾的燃燒不僅沒有破壞其有效藥物成分,反而使之有所增強。艾燃燒生成物中的抗氧化物質,附著在穴位處面板上,透過灸熱滲透進入體內而起作用的。
艾灸的副作用
任何事物都是有兩面性的,艾灸具有如此多的作用,這其中必然也會有一些副作用。 1、艾灸的副作用主要表現在錯誤的判斷了身體的體質,錯誤的選擇了施灸的穴位,從而造成的身體的不適,經過正確的方法指導是可以調節過來的。 2、艾灸具有效果明顯、簡便易行、經濟實用的優點,幾乎沒有什麼毒性和副作用,只要操作方法得當,穴位掌握準確,對人體一般不會產生不良反應。艾灸為身體補充陽氣,尤其適用於陽虛體質。 3、艾灸有補瀉的作用,對於陰虛火旺熱症體質的人,要先從瀉法開始,滋陰的同時再調理陰陽的平衡。也就是施灸的穴位和方法有所不同。 4、如果操作不當,也可能會產生不適,就會被理解是所謂的艾灸的副作用,建議應該到專業的地方進行指導。比如專業的艾灸養生館。 5、艾灸是一種物理和藥理結合的中醫療法。是綠色自然療法,起源於中國古代,是艾草製成的艾絨燃燒來治病養生的方法。
6、但由於體質和症狀不同,開始施灸可能引起發熱、疲倦、口乾、全身不適等反應,一般不需顧忌,繼續施灸即能消失。
艾灸的作用
艾灸是用艾葉製成的艾灸材料產生的艾熱刺激體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透過激發經氣的活動來調整人體紊亂的生理生化功能,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種治療方法。那麼艾灸的作用是什麼,是哪些原理導致的,存在副作用嗎?
艾灸的作用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中醫學裡的艾灸越來越受歡迎。艾灸主要有溫經散寒、行氣通絡、扶陽固脫、昇陽舉陷、拔毒洩熱、防病保健、美容等作用。 一、溫經散寒 艾灸正是應用其溫熱刺激,起到溫經通痺的作用。透過熱灸對經絡穴位的溫熱性刺激,可以溫經散寒,加強機體氣血執行,達到臨床治療目的。所以灸法可用於血寒執行不暢,留滯凝澀引起的痺證、腹瀉等疾病,效果甚為顯著。 二、行氣通絡 經絡分佈於人體各部,內聯臟腑,外布體表肌肉、骨骼等組織。正常的機體,氣血在經絡中周流不息,循序執行,如果由於風、寒、暑、溼、燥、火等外因的侵襲,人體或區域性氣血凝滯,經絡受阻,即可出現腫脹疼痛等症狀和一系列功能障礙,此時,艾灸治一定的穴位,可以起到調和氣血,疏通經絡,平衡機能的作用,臨床上可用於瘡瘍癤腫、凍傷、癃閉、不孕症、扭挫傷等,尤以外科、傷科應用較多。 三、扶陽固脫 凡出現嘔吐、下利、手足厥冷,脈弱等陽氣虛脫的重危患者,如用大艾炷重灸關元、神闕等穴,由於艾葉有純陽的性質,再加上火本屬陽,兩陽相得,往往可以起到扶陽固脫,回陽救逆,挽救垂危之疾的作用,在臨床上常用於中風脫症、急性腹痛吐瀉、痢疾等急症的急救。 四、昇陽舉陷 艾灸不僅可以起到益氣溫陽,昇陽舉陷,安胎固經等作用,對衛陽不固、腠理疏鬆者,亦有效果。使機體功能恢復正常。如脫肛、陰挺、久洩等病,可用灸百會穴來提升陽氣,以“推而上之”,又如《類經圖翼》雲:“洞洩寒中脫肛者,灸水分百壯”。總之,這也是灸法的獨特作用之一。 五、拔毒洩熱 艾灸能以熱引熱,使熱外出。灸能散寒,又能清熱,表明對機體原來的功能狀態起雙向調節作用。 六、防病保健 因為灸療可溫陽補虛,所以灸足三里、中脘,可使胃氣常盛,而胃為水穀之海,榮衛之所出,五臟六腑,皆受其氣,胃氣常盛,則氣血充盈;命門為人體真火之所在,為人之根本;關元、氣海為藏精蓄血之所,艾灸上穴可使人胃氣盛,陽氣足,精血充,從而加強了身體抵抗力,病邪難犯,達到防病保健之功。 七、 美容
艾灸是驅散疲勞,恢復元氣,補充體能,平衡陰陽的最有效的手段。
艾灸的原理
艾葉製作成艾柱或艾條透過燃燒產生近紅外和熱量作用於人體穴位或特定的部位,從而達到預防和治療的自然療法。 艾灸起作用的原理一方面是用熱力達到溫通經絡,行氣活血,驅寒除溼等效果,另一方面是藉助艾草本身的藥力,因為艾草是中藥中少有的能通十二條經絡的藥物,所以古人經過多年的摸索,最終將艾草定為施灸的主要原料,第三個原理是根據身體情況灸不同的穴位,使用不同的施灸手法。 現代研究還發現艾灸燃燒時產生的熱量,是一種十分有效並適應於機體治療的物理因子紅外線.根據物理學的原理,任何物體都可以發射紅外線和吸收紅外線,人體也不例外.近紅外線對人體的穿透深度較遠紅外線深,最多可達10mm,並被機體吸收.研究認為,艾灸在燃燒時產生的輻射能譜是紅外線,且近紅外線佔主要成分。近紅外線可激勵人體穴位內生物分子的氫鍵,產生受激相干諧振吸收效應,透過神經-體液系統傳遞人體細胞所需的能量。艾灸時的紅外輻射可為機體細胞的代謝活動,免疫功能提供所必需的能量,也能給缺乏能量的病態細胞提供活化能.而艾灸施於穴位,其近紅外輻射具有較高的穿透能力,可透過經絡系統,更好地將能量送至病灶而起作用。
另外一項現代研究表明,艾燃燒生成物的甲醇提取物,有清除自由基作用,並且比未燃燒的艾的甲醇提取物作用更強.施灸區域性面板中過氧化脂質顯著減少,此作用是艾的燃燒生成物所致.艾的燃燒不僅沒有破壞其有效藥物成分,反而使之有所增強。艾燃燒生成物中的抗氧化物質,附著在穴位處面板上,透過灸熱滲透進入體內而起作用的。
艾灸的副作用
任何事物都是有兩面性的,艾灸具有如此多的作用,這其中必然也會有一些副作用。 1、艾灸的副作用主要表現在錯誤的判斷了身體的體質,錯誤的選擇了施灸的穴位,從而造成的身體的不適,經過正確的方法指導是可以調節過來的。 2、艾灸具有效果明顯、簡便易行、經濟實用的優點,幾乎沒有什麼毒性和副作用,只要操作方法得當,穴位掌握準確,對人體一般不會產生不良反應。艾灸為身體補充陽氣,尤其適用於陽虛體質。 3、艾灸有補瀉的作用,對於陰虛火旺熱症體質的人,要先從瀉法開始,滋陰的同時再調理陰陽的平衡。也就是施灸的穴位和方法有所不同。 4、如果操作不當,也可能會產生不適,就會被理解是所謂的艾灸的副作用,建議應該到專業的地方進行指導。比如專業的艾灸養生館。 5、艾灸是一種物理和藥理結合的中醫療法。是綠色自然療法,起源於中國古代,是艾草製成的艾絨燃燒來治病養生的方法。
6、但由於體質和症狀不同,開始施灸可能引起發熱、疲倦、口乾、全身不適等反應,一般不需顧忌,繼續施灸即能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