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三生石上看忘川
-
2 # 雪中等雨丶
小時候大家都像是一張沒有塗染的白紙一樣,放在一起沒有對比,沒有太大的差異。自然很容易就成了形影不離的好朋友。
我有個比我大十一個月的堂哥,他小時候就在我們家裡生活,那時候物資也很匱乏又是在農村裡面,我天天和他一起放牛,一起在河裡洗澡,一起撿一些廢品賣了錢然後再一起去上網打cf......
我們總是在樹林草坪裡,尋找著有趣的地方;在清澈的小河了,捉魚捕蝦;等太陽露著半邊臉,在夕陽中牽著牛回家。
後來上了初中也是在一個班上讀書,慢慢的發現我們彼此有了不同的見識,不同的追求。到了高中我們在一個學校讀書,卻在不同的班級,雖然在一個學校可是見面的時間並不是很多,一段時間不見就會覺得有些陌生。後來上了大學,都在不同的城市,平時也不怎麼聯絡,覺更加疏遠了。
現在過年了還是會在一起,雖然彼此的話題沒有太多,但是我們都願意守著那份兒時最美好的回憶,只是誰也不願先提起。
-
3 # mjmju
小時的朋友,同學,有的還是能成為至友,好友的。只要成心代人,對方也會真心對你的。我有幾位好友,同學。我們有的是一個村的,有的是從一年級到高中,還有直到大學的。不過大學時不在同一學校。只要春節回家我們就互相打聽訊息聚一起聊聊。那時條件差,沒電話,只有通訊。有的從六九年初中畢業。有的是七二年高中畢業。有的推薦上大學,還有們恢復高考又考上了大學的。還有的畢業就參加工作了。有的回在家務農。有的好多年沒聯絡。可是有了電活後互相打聽又聯絡上了。從二零零年我每年都聚一次。有說有笑好象又回到了小時候。現在有的走不動讓老伴拉也要去聚會,見面還說小時的事。還象是童心未變。那麼開心,快樂。都說見一面,少一面,能多見一面就多見一面。雖說小時候很窮,但友誼是長久的。有的是縣級領導,有的企業家,有的是老農民,可見面還是叫乳名,不分領導,大款,都是一樣對待。這才是兒時的朋友。友誼是永恆的。
-
4 # 渭洪悅讀
幾乎每個人都有這樣的體會,小時候玩的很好的朋友,長大後卻漸行漸遠,關係越來越淡,這是為什麼呢?這個問題很微妙,也很不好回答。本來關係很親密的朋友,卻漸漸疏遠,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筆者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和感受,粗略地談一下。
上高中的時候,我有一個很要好的同學,我們住在同一個寢室,平時幾乎形影不離,生活上相互照應,學習上相互幫助,像兄弟一樣。後來,我參軍入伍。起初,我們還頻繁地通訊,漸漸的書信往來也越來越少,後來失去了聯絡。一直以來,我都很想念他,也想聯絡上他。去年,有高中同學建了一個微信群,多年沒有聯絡的同學,終於聯絡上了,當然其中也有他。我很興奮,急匆匆地給他打了電話,在電話裡相互問候幾句,便覺得無話可說,匆匆地結束通話了電話。到現在,我們也是在過節的時候,偶爾在微信上相互問候一下,已經沒有繼續溝通下去的慾望。
我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我們之間的友情,是被時光的流逝沖淡了,還是被千山萬水阻隔了。我知道,我們之間的友情不可能再回到過去了。
這樣想著,心中便有種莫名的惆悵,為什麼歲月悠長,綿延不斷,而感情卻會慢慢地淡漠。
這讓我想起張愛玲和炎櫻之間的友情。年少時,張愛玲和炎櫻親密無間。炎櫻多次出現在張愛玲的筆下。她在文字中處處透露了,對炎櫻的認可。後來,兩個人去了美國,一開始還常來常往,後來兩人各忙各的,相處平淡,不怎麼溝通。因為生活鮮有交集,也不再愛聊從前的事,於是漸行漸遠。
在晚年期間,炎櫻寫了數封信給張愛玲,但張愛玲只回了一句話:“我不喜歡和我老是聊幾十年前的事,好像我是一個死人一樣。”
生活的急轉而下,命運的各不相同,三觀的漸行漸遠,這些足以讓張愛玲放棄這段友誼。
對於友誼來說,距離不再是美,而成了產生隔閡的主因。
人都在成長,如果你的成長,跟不上朋友成長的腳步,就會不合拍。因為你們已經不在一個層面上,自然也就無話可說。
而有些人,原本是對手或是敵人,後來卻成了好朋友。比如說高曉松和韓寒。2006年,韓寒與高曉松曾有過部落格大戰,那時他們都互為敵人。但後來,他們卻不打不成交,因為相互欣賞,成了惺惺相惜的朋友。這是因為他們同處一個層面,處於同一個圈子的頂端。
龍應臺說:人生,其實像一條從寬闊的平原走進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結伴而行,歡樂地前推後擠,相濡以沫。一旦進入森林,草叢和荊棘擋路,情形就變了,各人專心走各人的路,尋找各人的方向。
這樣,成人的友誼,走著走著就散了。
當兩人的生活方式和追求都已經不再相同,閱歷和觀念,就會成為彼此情誼間的一道牆。
再好的關係,都會死於距離和三觀。
回覆列表
小時候交朋友很容易,小孩自動找小孩玩,跳幾次皮筋,吃一塊糖,就是朋友了,那時候我們都簡單,有一個能陪自己玩的同齡人就好了。
長大後和小時的玩伴聯絡越來越少,大多失去了彼此的聯絡方式,各自發展的方向也各不相同,沒有了共同語言,就算見面也不知該從哪兒說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