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孫毓敏特能說弟子

    拜師孫毓敏,我愛上京劇

    我是60後,是聽著八大革命樣板戲長大的。其中,(紅燈記)、(智取威虎山)、(杜鵑山)等戲,裡邊的經典唱段,幾乎是倒背如流。對京劇的喜歡,伴隨我度過了快樂的童年。但真正愛上京劇,是緣於我有幸遇到了京劇大師孫毓敏。

    2004年,應央視(非常六+1)欄目邀請,我參加了這個節目,更有幸被京劇大師、荀派傳人孫毓敏現場收我為徒弟。可以說,央視(非常六+1)是我和京劇上的“紅娘”。是我正式成了荀派傳人孫毓敏先生的入室弟子。央視現場,師傅送我一幅字(奮飛)和許多她寫的書,鼓勵我勤奮學習京劇,早日騰飛!

    拜師後,師傅孫毓敏利用我去北京出差的機會,在車上、在她家裡、在她開會的間隙,不遺餘力地傳授我荀派(紅娘)、(金玉奴)、(痴夢)等,我真正體會到,學京劇確實是老師口傳親授,才能學到京劇的精髓。唱唸做打、手眼身法步,已到古稀之年的師傅對我耐心傳授。2006年我以京劇(紅娘)的演唱,獲得了央視(過把癮)欄目全年戲迷大賽總決賽金獎。師傅很高興,又送我好幾本書和她的全部伴奏帶。

    師傅鼓勵我大膽創新,我在銀行工作,便在企業文化活動中,大膽創作了許多京劇金融作品,我自編、自導、主演的京劇表演唱(金融人)和豫劇小戲(有一種美麗叫奉獻)都榮獲了全國金融戲曲大賽的金獎;師傅在百忙中教給我的用中、英、日文三國語言演唱的京劇(蘇三起解),我唱到了國外,得到了很多外國朋友的喜愛和歡迎,也有了不少的外國戲迷。

    2016年,央視(向幸福出發)邀請我和師傅、我的兒子,我們三人蔘加節目,我們的故事標題是(半百戲迷孝子作伴 十年師徒央視重聚),現場,師傅像媽媽一樣,慈愛地看著我和兒子,並對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創新能力給予鼓勵,並給予了很高的評價;,我和兒子表演的京劇紅娘和我和師傅、我兒子,我們三代人表演的三國語言唱京劇,都得到了大家的熱烈歡迎,師傅對我和兒子的厚愛感動了千萬觀眾!

    拜師孫毓敏,我愛上了京劇;我也多次應邀去做戲曲比賽的評委,也有了自己的戲迷和學生,我將會把師傅教給我的,毫無保留的教給學生們和荀派愛好者,師傅說,這就叫傳承。一代代的傳承,京劇才能薪火相傳,弘揚光大!親們,讓我們共同愛京劇、愛國粹吧!

  • 2 # 楚人酥小小

    喜歡上一樣東西,偶然中有必然,必然中有偶然。

    第一就是環境的影響。先說大環境,就拿我來說吧,我是79年末出生的,小時候有很多的戲曲電影電視劇,雖然我不知道是唱的什麼劇種,但是覺得人物很美,唱的很好聽。而且每到過年元宵節就有很多的民間劇團在外面耍獅子龍燈唱大戲,花花綠綠,熱熱鬧鬧,引得我們這些小孩子跟在戲班子後面看上大半天不回家[我想靜靜]。小環境的話就是受自己的父母或親朋好友的影響,家裡有人喜歡戲曲,多多少少會受一些影響和薰陶,至少會對戲曲有個初步的印象,我爸爸就是北京人,沒事就會哼幾句京腔,所以從小我對國粹京劇是非常的喜歡和敬重的。

    第二就是和個人的喜好有關。我從小就喜看古裝片,那個時候電視上大部分都是古裝戲偏多。特別是戲曲的服飾,從頭到腳都是精雕細琢,特別的美,人物一出手一投足都極具古典的情懷,吸引了我的注意。覺得在所有的古裝戲中,戲曲是最具有韻味的古典美學。並且戲曲和古典是最融合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讓人看了心馳神往,腦袋裡面常常構思古代的人兒是不是這個樣子?[愛慕]

    總結:個人覺得環境因素和個人性格是兩大最主要的決定性的因素。一旦遇到合適的契機,就好比火柴和紙,一點就著,並且一旦喜歡上了戲曲,戲曲的魅力讓你終身難以自拔。你們是不是和我一樣呢?如果是的話,讓我們交個朋友吧[耶]

  • 3 # 天下小蝦

    因為......準確來講,我是因為我們老師和張雲雷被帶進去的。

    聽張雲雷唱京劇,我們老師在學校又有專門開課。

    上課的時候給我們看桑園會。(這齣戲入的坑)給我們介紹生旦淨醜。

    上課的時候有建議我們去進劇場看看,暑假我就去了,然後發現那個氛圍真的挺好的。

    然後就愛上京劇場看京劇的那個氛圍。

    看其他的話劇什麼的,我覺得氛圍還是沒有看京劇的那麼過癮。

    然後看到其他的回答說這是什麼高雅藝術。

    哦。

    在上一個時代沒有網路的時候,京劇圈實際上就是娛樂圈。現在的娛樂圈很高雅麼?

    京劇裡面也有很多好玩的東西,比如說桑園會,比如說游龍戲鳳,比如說珠簾寨。

    你只是想象的太高雅了,而已。

    給自己一個機會,去接近其實這個沒有那麼高雅的藝術。

    而且有的時候喜歡,不是讓自己變得特殊一點。

    實際上,在生活裡面我親身感受到的是你跟別人介紹這個別人都會說:

    聽不懂,沒聽過,真對這個不感興趣。。。

    別人還會罵你裝蒜。算是有點遭別人冷眼吧。

    所以我現在只是僅限於給自己家裡的人安利這些東西。

  • 4 # 長公子扶小蘇

    京劇被稱為國粹,是有原因的。從京劇形成之初,它就是作為一種宮廷劇而存在的。清的上層皇貴喜歡,北京的貴族們和文人士大夫自然跟風,然後推崇備致。我沒有對京劇做過什麼深入研究,聽自然是聽過一些段子,講究字整腔圓。這種發音,其實是符合京津北方方言技巧的,加上上層推崇,就形成京劇這樣一個劇種。

    京劇的受眾,一般要求相對比較高素質的人群,加上京劇語言主要是北京周邊的唱腔,這樣,它的受眾是很有限的。雖然各省強性普遍建有京劇專業劇院,有職業領薪水的演員,可是它的推廣並不樂觀。京劇,是在天上飄的。

    第一大劇種,應該是豫劇。首先,它的語言環境、受眾非常多,有好幾個億之多。語言上,本人認為主要可以劃兩條或三條線:大體上,北京、天津劃一條,主要就是北京方言、北方方言;從天津開始到南邊算另一塊,再細些,兩廣算一塊,兩湖以北包括四川等到河北天津這裡,這是一大塊。這一大塊,語調跟北京話明顯不一樣,北京話降調,而河北河南兩湖四川安徽等正好是升調。其次,豫劇是在黃土地上的劇種,它緊貼普通民眾的心肺,是當地的日常語。所以,有著超五億以上的觀眾,土壤。豫劇隨俗,接地氣,基本人人都會那麼幾段,象《小二黑結婚》、《倒毒大叔的婚事》等,就是拉家長,親切;同時,豫劇也可以有京劇國家情懷的相當優秀的表現和作品,如《穆桂英掛帥》等,並不輸於京劇。常香玉、馬金鳳等老藝術家們也享有盛名。

    甘陝劇也很不錯,有他特有的魅力,秦腔這幾年也有不俗表現。

    南方,黃梅戲,粵戲等,非常好,很棒,清麗,柔美。“為了李郎中狀元吶”。。。太好聽了,美!

    京劇,說是國粹也可以,它是浮在天上的劇種。

    豫劇黃梅戲等,它們是紮在黃土地上的劇種。有著非比尋常的自然生命力。

  • 5 # 老蘆聽戲

    今年已經是不惑之年了,畢業後就很少和父母一起住了,遠離家鄉一個人在外奔波工作。但每當聽到京胡一響,整個人就陶醉了,愛上了京劇主要還是小時候受爸爸的影響。

    我的父親是京劇愛好者,西皮、二黃、月琴三大件都會,還有二胡、三絃兒上手就來。休息日的時候家裡經常來人在家裡來幾段,家裡地方小就隔三差五的去公園,我也是從小就這麼慢慢長大了。小時候的我也不是非常喜歡,但是最起碼聽的不會煩,隨著年齡的增長,到現在我已經喜歡和愛上了京劇,閒暇之餘還會自娛自樂的來上幾段。

    京劇越聽越有味道,生、旦、淨、醜四大行當,包羅永珍,各有千秋。老生裡我喜歡馬派的朱強,楊派的張克,餘派的小東皇王珮瑜。旦角里的史依弘、李海燕、遲小秋,還有我的最愛張火丁,花臉孟廣祿、安平、楊赤等等太多了。現在喜歡京劇,也在不斷的學習中,因為喜愛所以就想多瞭解學習,看的多了學的多了,也就越來越喜歡了。

    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父親的老年生活,戲迷戲友。

  • 6 # zh

    我喜歡戲曲,我喜歡豫劇,曲劇,河南墜子。你要問我為什麼喜歡戲曲?說實話不太好回答,我是個九五後,喜歡戲曲很多年了,但是最近幾年才開始去主動的學習一些有關戲曲的知識,我也算是一個小戲迷吧!我喜歡戲曲是有一個過程的,從一點不懂,到喜歡,再到主動的學習,最後熱愛的過程。我為大家簡單的介紹下吧!

    我第一次接觸戲曲是很小的時候了,大約四五歲。我還清晰的記得,在每週週末的時候,在我們村的一顆大樹下,由戲曲愛好者組成的一個農村戲班子都會來到這表演,其實也說不到是表演,這也可能只是他們的一個愛好,就這樣我接觸到了戲曲。最開始我聽不懂唱的啥,但是我知道我喜歡弦子(後來才知道是曲胡,這是我們當地的一個說法)的聲音,我覺得拉弦子的人很有魅力,就這樣我開始慢慢的喜歡上戲曲了,準確的說應該是曲劇。南陽市曲劇的發源地,縣級劇團,民營劇團不計其數,農村的草臺班子也很多,所以說,在南陽你不喜歡聽戲都難。

    首次接觸戲以後,由於後來學業繁忙,再加上貪玩,中間斷斷續續,但是依然沒有放棄這一愛好。生長在河南的朋友們應該都知道,河南電視臺有一當節目《梨園春》,也就是這個節目在不斷的提醒這我,戲曲還不錯。想當年《梨園春》在我們一家人心裡有很高的地位,那個年代娛樂節目也比較少,最開心的就是到了週末,一家人圍在電視機旁邊邊吃飯邊看梨園春,這也是一件快樂的事。最開始是小擂主打擂,都是十幾歲的小孩子,唱的有模有樣,我愛上戲曲,這個節目也功不可沒。由於種種原因吧,現在的《梨園春》再也沒有那個味道了,原來曲劇,豫劇,越調,河南墜子等那個百花齊放的舞臺現在變得老是唱那幾家的戲,沒有意思,我也就沒看了。

    接著往下說,幸運的是,我依然沒有丟下這個愛好。到了大學以後,機會來了,我開始聽整場戲,一部整場戲大多都是100分鐘左右,甚至有的達到兩個半小時,也就是150分鐘,和一部電影差不多。我看過《包公辭朝》《卷席筒》《劉墉下南京》《打金枝》《十五貫》《轅門斬子》《跪韓鋪》《李豁子離婚》《李豁子說媒》《陳三兩》等等許多戲曲。在聽的過程中我學到了很多,我感覺到了快樂,有時候我也把她作為一種減壓方式,已經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

    就這樣我喜歡上了戲曲,我開始主動的去了解戲曲知識,比如豫劇的流派,師承,豫劇的發源史啊,各個流派的代表作品啊等等知識。我知道戲曲文化博大精深,戲曲的世界裡也很美妙,我也會繼續聽戲,學習戲曲文化,做一個合格的戲迷。

    其實有時候想想,一個人有點愛好也挺好的,起碼不會孤獨,我不指望這個愛好養家餬口,只是自己喜歡就好

  • 7 # 鄉音戲曲

    小時候爺爺和奶奶特別喜歡聽平影戲、評劇,電視裡也經常放京劇,我也耳濡目染,可就是喜歡不上,覺得慢慢悠悠,咿咿呀呀的好無聊啊!我記得我聽的第一個就是《蘇三起解》片段,節奏明快,朗朗上口,其實小時候就聽過,其實有很多人都會哼哼,尤其是第一句“蘇三離了洪洞縣”

    第二個我聽的是李勝素和於魁智合唱的《四郎探母》選段,也是節奏很快的那種皮黃唱腔,《貴妃醉酒》選段“海島冰輪初轉騰”,而且自己也跟著學會了唱,雖然不是專業的唱,但至少可以大體不錯地唱下來。然後也聽和學了我的家鄉戲評劇《花為媒》選段“報花名”“闖洞房”,《楊三姐告狀》選段“楊母哭靈”“尊廳長休要怒氣發”,以及豫劇《穆桂英掛帥》選段“轅門外那三聲炮”但不知不覺得,我開始喜歡聽一些戲曲了,尤其是京劇,覺得京劇裡的皮黃旋律特別好聽,但是愛聽京劇和其他一些戲曲的愛好倒是培養起來了,還有一些京劇曲目,會讓你被京劇的真功夫所折服,比如《三岔口》這段摺子戲,一招一式,真是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真心推薦那些不喜歡看或是沒看過京劇的人去看一場這出摺子戲,兩人的默契表演、打鬥,一個個跟頭把式,一個個力辨的眼神,是那麼的有力量那麼的大放光彩,讓人看了不得不服。說實話,我第一次去現場看,也是我第一次現場看“武打片”,心情久久都沒有穩定下來,被驚到,被帥到,被征服到,或許這就是京劇的另一個魅力所在!有不少好的戲曲都在講述著如何做人做事,而這些最為傳統最為簡單的道理,在年輕人快節奏的社會裡越顯彌貴,恐怕只有去聽聽戲,才能讓你靜下來,感受感受這些最簡單的道理,身邊很多人都說我愛好京劇挺奇葩的,我告訴他們,你們只是沒有給自己喜歡京劇的機會,你們從來不聽,不用心感受,當然也或許你的心智還沒有足夠成熟來接納你認為是古老的東西!我覺得京劇作為國粹是不會失傳的,好東西在哪都會發光,吃慣了快餐的年輕人,回過頭來還是覺得精心烹飪的食材味道最好,尤其是隨著年輕人的逐漸成熟或是對藝術、對文明精神的追求,京劇會逐漸被更多的年輕人喜歡的,就像王佩瑜說的那樣,世界上只有兩類人,一類是喜歡京劇的人,一類是還不知道自己喜歡京劇的人

    一旦愛上京劇,你便一直追下去,難捨難分

  • 8 # 換種心態生活6

    生書熟戲聽不膩的曲藝。 京劇、曲藝是值得回味、百聽不厭的。吸引我的就是京劇的美。小時候看到《賣水》《紅娘》中俏皮的小花旦,後來是優美、精煉的唱詞。比如《勸千歲》中對劉關張,趙功績的描述,《借東風》中對魏蜀吳局勢的分析,《白蛇傳》中“妝臺不傍傍蓮臺”表現一名弱女子對愛情的渴望,對法海這類第三者的不滿,《趁夜晚出奇兵突破防線》的簡潔明快。

    。。逐漸地聽出她唱腔的韻味《珠簾寨》中昔日有個三大賢的酣暢淋漓,《文昭關》“我好比哀哀長空雁”的哀怨,《大雪飄》中林沖的憤懣,《定軍山》中老黃忠的英武。。。此外她的唱唸做打、手眼身法步,流傳下來的京劇劇目有的都有上百年的歷史,情節大家都知道,但能夠吸上至帝王將相下至貧民百姓,就是因為經過無數大家之手,經過千錘百煉,經得起推敲。

    至於曲藝,給你找一段唱詞,你先看看,網上搜一下,聽聽,體會一下。就是這樣的詞,用於教孩子景物描寫都很合適。 單絃《風雨歸舟》(延前輒)(趙玉明唱) 卸職入深山,隱雲峰受享清閒。

    悶來時撫琴飲酒山崖以前。 忽見那西北乾天風雷起,烏雲滾滾黑漫漫。 命童兒收拾瑤琴,至草亭間。 忽然風雨驟,遍野起雲煙。 吧嗒嗒的冰雹就把那山花兒打,咕嚕嚕的沉雷震山川。

    風吹角鈴噹啷啷地響,唰啦啦啦大雨似湧泉。 山窪積水滿,澗下似深潭。 霎時間雨住風兒寒,天晴雨過風。 風消雲散,急忙忙,駕小船,登舟離岸至河間。 抬頭看,望東南,雲走山頭碧亮亮的天。 長虹倒掛在天邊外,碧綠綠的荷葉襯紅蓮。

    打上來那滴溜溜的金絲鯉,唰啦啦啦放下了釣魚竿。 搖槳船攏岸,棄舟至山前。 喚童兒放花籃,收拾蓑衣和魚竿。 一半魚兒就在爐水煮,一半到那長街換酒錢。

    《醜末寅初》京韻大鼓(駱玉笙唱) 醜末寅初日轉扶桑,我猛抬頭,見天上星,星共鬥、鬥和辰,它是渺渺茫茫、恍恍忽忽、密密匝匝,直衝霄漢減去了輝煌。

    一輪明月朝西墜,我聽也聽不見,在那花鼓譙樓上,梆兒聽不見敲,鍾兒聽不見撞,鑼兒聽不見篩呀這個鈴兒聽不見晃,那些值更的人兒他沉睡如雷,夢入了黃粱。架上的金雞不住地連聲唱,千門開、萬戶放,這才驚動了行路之人,急急忙忙、打點著行囊,出離了店房,遘奔了前邊那一座村莊。

    漁翁出艙解開纜,拿起了篙,駕起了小航,飄飄搖搖晃裡晃當,驚動了那水中的那些鷺鷥、對對的鴛鴦,它是撲撲楞楞兩翅兒忙啊,這不飛過了那揚子江! 打柴的樵夫就把這個高山上,遙望見,雲淡淡、霧茫茫,山長著青雲、雲罩著青松,鬆藏著古寺、寺裡隱著山僧,僧在佛堂上把那木魚兒敲得響乒乓啊,他是念佛燒香。

    農夫清晨早下地,拉過了牛套上了犁,一到南窪去耕地,耕的是春種秋收、收倉閉戶,奉上那一份錢糧。唸書的學生走出了大門外,我只見他,頭戴著方巾,身穿著藍衫,腰繫絲絛,足下登著雲履,懷裡抱著書包,一步三搖,腳步兒倉皇,他是走進了書房。

    繡房的佳人兒要早起,我只見他,面對著菱花,雲分兩鬢、鬢上戴著鮮花,花枝招展哪,是俏梳妝。

    牧牛童兒不住地高聲唱,我只見他,頭戴著斗笠,身披著蓑衣,下穿水褲,足下登著草鞋,腕挎藤鞭倒騎牛背、口橫短笛,吹的是自在逍遙,吹出來的那個山歌兒是野調無腔,這不越過了小溪旁。

  • 9 # 不平事

    63年我完全記事,只記吃米稀,吃大白萊,吃葫蘿蔔…生活十分艱苦,但進入記憶裡的,每天耳邊響起的,不是“都有一顆紅亮的心";就是“大紅棗兒甜又香";再就是“要學那泰山頂上一青松";“只盼著深山出太陽。血債要用血來償"……

    學《毛選》唱樣板戲是我們那年代的時尚,我是聽京劇長大的,後來黃梅戲《天仙配》;河南豫劇《小二黑結婚》;特別愛聽評劇《劉巧兒》選段《自己找婆家》:

    劉巧兒自幼許配趙家,

    我和柱兒不認識我怎能嫁他呀,

    我的爹在區上已經把親退呀,這一回我可要自己找婆家呀,上一次勞模會上我愛上人一個呀,

    他的名字叫趙振華,

    都選他做模範人人把他誇呀,從那天看見他我心裡頭放不下呀,

    因此我就偷偷地愛上他呀……

    ………

    京劇戲曲那甜美的歌聲,激勵我前行,伴我成長,催我奮進,更讓我陶醉……

  • 10 # 梨園之戲

      生書熟戲聽不膩的曲藝。  京劇、曲藝是值得回味、百聽不厭的。吸引我的就是京劇的美。小時候看到《賣水》《紅娘》中俏皮的小花旦,後來是優美、精煉的唱詞。比如《勸千歲》中對劉關張趙功績的描述,《借東風》中對魏蜀吳局勢的分析,《白蛇傳》中“妝臺不傍傍蓮臺”表現一名弱女子對愛情的渴望,對法海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59b9ee7ad9431333262363633這類第三者的不滿,《趁夜晚出奇兵突破防線》的簡潔明快。。。逐漸地聽出她唱腔的韻味《珠簾寨》中昔日有個三大賢的酣暢淋漓,《文昭關》“我好比哀哀長空雁”的哀怨,《大雪飄》中林沖的憤懣,《定軍山》中老黃忠的英武。。。此外她的唱唸做打、手眼身法步,流傳下來的京劇劇目有的都有上百年的歷史,情節大家都知道,但能夠吸上至帝王將相下至貧民百姓,就是因為經過無數大家之手,經過千錘百煉,經得起推敲。  至於曲藝,給你找一段唱詞,你先看看,然後到土豆網上搜一下,聽聽,體會一下。就是這樣的詞,用於教孩子景物描寫都很合適。  單絃《風雨歸舟》(延前輒)(趙玉明唱)  卸職入深山,隱雲峰受享清閒。  悶來時撫琴飲酒山崖以前。  忽見那西北乾天風雷起,烏雲滾滾黑漫漫。  命童兒收拾瑤琴,至草亭間。  忽然風雨驟,遍野起雲煙。  吧嗒嗒的冰雹就把那山花兒打,咕嚕嚕的沉雷震山川。  風吹角鈴噹啷啷地響,唰啦啦啦大雨似湧泉。  山窪積水滿,澗下似深潭。  霎時間雨住風兒寒,天晴雨過風。  風消雲散,急忙忙,駕小船,登舟離岸至河間。  抬頭看,望東南,雲走山頭碧亮亮的天。  長虹倒掛在天邊外,碧綠綠的荷葉襯紅蓮。  打上來那滴溜溜的金絲鯉,唰啦啦啦放下了釣魚竿。  搖槳船攏岸,棄舟至山前。  喚童兒放花籃,收拾蓑衣和魚竿。  一半魚兒就在爐水煮,一半到那長街換酒錢  《醜末寅初》京韻大鼓(駱玉笙唱)  醜末寅初日轉扶桑,我猛抬頭,見天上星,星共鬥、鬥和辰,它是渺渺茫茫、恍恍忽忽、密密匝匝,直衝霄漢減去了輝煌。一輪明月朝西墜,我聽也聽不見,在那花鼓譙樓上,梆兒聽不見敲,鍾兒聽不見撞,鑼兒聽不見篩呀這個鈴兒聽不見晃,那些值更的人兒他沉睡如雷,夢入了黃粱。架上的金雞不住地連聲唱,千門開、萬戶放,這才驚動了行路之人,急急忙忙、打點著行囊,出離了店房,遘奔了前邊那一座村莊。漁翁出艙解開纜,拿起了篙,駕起了小航,飄飄搖搖晃裡晃當,驚動了那水中的那些鷺鷥、對對的鴛鴦,它是撲撲楞楞兩翅兒忙啊,這不飛過了那揚子江!  打柴的樵夫就把這個高山上,遙望見,雲淡淡、霧茫茫,山長著青雲、雲罩著青松,鬆藏著古寺、寺裡隱著山僧,僧在佛堂上把那木魚兒敲得響乒乓啊,他是念佛燒香。農夫清晨早下地,拉過了牛套上了犁,一到南窪去耕地,耕的是春種秋收、收倉閉戶,奉上那一份錢糧。唸書的學生走出了大門外,我只見他,頭戴著方巾,身穿著藍衫,腰繫絲絛,足下登著雲履,懷裡抱著書包,一步三搖,腳步兒倉皇,他是走進了書房。繡房的佳人兒要早起,我只見他,面對著菱花,雲分兩鬢、鬢上戴著鮮花,花枝招展哪,是俏梳妝。牧牛童兒不住地高聲唱,我只見他,頭戴著斗笠,身披著蓑衣,下穿水褲,足下登著草鞋,腕挎藤鞭倒騎牛背、口橫短笛,吹的是自在逍遙,吹出來的那個山歌兒是野調無腔,這不越過了小溪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對事業沒有野心的鄭伊健,為何當初卻能紅到如此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