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鐘就像一名指揮官,無時無刻不在調控我們的行為、生理活動和身體功能。我們的睡眠好壞、進食多少、體溫高低、血壓高低、激素釋放以及免疫系統等各種生命過程,都要"臣服"於它。在生物鐘的研究中,最讓人們好奇的無外乎是生物鐘對健康的影響。
眾所周知,跨越多個時區的長途飛行會導致嚴重的時差反應。生物鐘受到干擾還會引發心血管疾病、肥胖症、二型糖尿病等代謝疾病以及神經疾病,甚至是癌症。在生物鐘與生物醫學的交叉研究領域,病毒的入侵感染與生物鐘的關係正在成為一個研究熱點。
早上進行手術,病毒再次感染的速度更快?
2018年,一份丙型肝炎患者肝移植的臨床資料引起了科學家的注意。雖然當患者接受肝移植時,患者體內的殘留丙肝病毒總是會再次感染移植後的新肝臟,但有趣的是病毒複製的速度與肝移植的手術時間有關—在早上進行手術的病人,體內病毒的在術後的反彈速度更快,而其他影響引數(供體年齡,冷缺血時間和手術時間長短)均與病毒反彈無關。
病毒進入宿主細胞後,會大量搶佔資源以完成遺傳物質的複製,同時試圖逃避免疫系統的識別和攻擊,最終傳播至新的宿主細胞。在每一個細胞內,都有一個獨立的生物鐘,以24小時為週期滴答作響。透過以小鼠為模型的研究發現,約20-30%的基因被生物鐘調控,即在一天中的某些時段高水平表達,而在其他時段表達水平較低。那麼,病毒是否會根據宿主的生物鐘來選擇入侵時間呢?
病毒會挑"時機"發動侵襲
要進入宿主細胞,病毒必須與細胞膜上的蛋白質受體相結合。這類受體是病毒的好夥伴,對病毒是否入侵成功至關重要。有了這些受體,病毒才能順利進入細胞膜這扇大門。那麼,丙肝病毒受體的表達是否受到生物鐘的控制?
出人意料的是,牛津大學的後續研究發現,丙肝病毒入侵的三個必備受體都呈現出了晝夜節律。也就是在一天之中,這些受體的量在遵循生物鐘的節律起起伏伏。當按照受體高峰和低谷的時間來用病毒感染細胞,感染率竟然和受體表達的生物鐘非常吻合。也就是說,細胞每天會在不同的時間對病毒開放和關閉,病毒在開放時間(受體增多)就能順利進入細胞,而在關閉的時間(受體減少)就被擋在門外。
進一步的研究顯示,如果把最關鍵的生物鐘調節因子BMAL1基因從細胞中移除,會導致丙肝病毒受體的減少,進而使細胞進入一個對病毒永久關閉的狀態。這項研究結果被髮表在《自然-通訊》上,感興趣的讀者可以獲取更詳盡的資訊!
感染了細胞,病毒要繁殖也要挑"時機"
生物鐘能透過控制病毒受體的表達能把病毒拒之門外,已經被感染的細胞生物鐘還能發揮作用嗎?
病毒的生長和繁殖只能利用宿主細胞裡的資源,其中,脂肪酸是丙肝病毒顆粒裝配的一種必需材料。研究表明,細胞中脂肪酸的合成與分解也被生物鐘牢牢控制著。另一位生物鐘"高階指揮官"REV-ERB,就擔任著管理脂質和膽固醇新陳代謝的重要職務。
科學家發現,啟用REV-ERB後,丙肝病毒很難在細胞中複製。原來在REV-ERB啟用狀態下的細胞,脂肪酸合成途徑受到嚴重干擾,直接導致了丙肝病毒無法正常組裝。更有趣的是,同樣的REV-ERB啟用劑,也能抑制登革熱和寨卡病毒的複製。除此之外,脂肪酸的代謝還與艾滋病毒、西尼羅河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的合成息息相關,所以這項研究結果還可能適用於其他人類致病病毒。
不同時間段,免疫系統的防禦"值"有高有低
如果免疫防禦系統在任何時候都處於高度警戒狀態,會是對免疫資源的極大浪費。我們聰明高效的免疫系統會用生物鐘來調整自己,在特定時間才啟動防禦。而病毒則可能會受到免疫防禦在一天之中的低點或高點的打擊。
劍橋大學的科學家將小鼠在一天中不同時間暴露於皰疹病毒,他們發現在黎明(小鼠的休息時段)被感染的小鼠中,病毒複製量比十小時後的活躍階段時高十倍。他們還發現,如果小鼠的生物鐘遭到破壞,不管什麼時候被感染,病毒會一直處於高水平復制狀態。這說明細胞乃至機體免疫系統的時鐘,決定了病毒複製的成功程度。更有趣的是,日內瓦大學的科學家們近期發現,免疫白細胞並不是隨時都在全身巡邏,而是受生物鐘調控地進出淋巴結。這或許能解釋為什麼倒夜班而生物鐘紊亂的人,更容易受到病毒感染。
早上還是下午打疫苗?這是個問題
以上這些發現揭示了病毒感染和生物鐘之間複雜的相互作用,而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是——病毒感染是否會擾亂或操縱宿主的生物鐘,進而改變細胞的新陳代謝和調控系統,達到為己所用的目的?
目前已經有一些研究表明,在一天中的正確時間接種疫苗會產生更強大的免疫反應。針對不同的病毒,不同的人群,如果找到最佳的疫苗接種時間,也許某些疫苗就不再需要輔助加強劑來增強免疫效果。此外,科學家還可能利用對生物鐘的理解,來最佳化抗病毒的藥物使用,透過精確用藥時間達到最佳療效。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生物鐘的紊亂與癌症的產生有關,而病毒對生物鐘的操控亦或是破壞,似乎是一個對攻克癌症不可忽視的研究方向。
生物鐘就像一名指揮官,無時無刻不在調控我們的行為、生理活動和身體功能。我們的睡眠好壞、進食多少、體溫高低、血壓高低、激素釋放以及免疫系統等各種生命過程,都要"臣服"於它。在生物鐘的研究中,最讓人們好奇的無外乎是生物鐘對健康的影響。
眾所周知,跨越多個時區的長途飛行會導致嚴重的時差反應。生物鐘受到干擾還會引發心血管疾病、肥胖症、二型糖尿病等代謝疾病以及神經疾病,甚至是癌症。在生物鐘與生物醫學的交叉研究領域,病毒的入侵感染與生物鐘的關係正在成為一個研究熱點。
早上進行手術,病毒再次感染的速度更快?
2018年,一份丙型肝炎患者肝移植的臨床資料引起了科學家的注意。雖然當患者接受肝移植時,患者體內的殘留丙肝病毒總是會再次感染移植後的新肝臟,但有趣的是病毒複製的速度與肝移植的手術時間有關—在早上進行手術的病人,體內病毒的在術後的反彈速度更快,而其他影響引數(供體年齡,冷缺血時間和手術時間長短)均與病毒反彈無關。
病毒進入宿主細胞後,會大量搶佔資源以完成遺傳物質的複製,同時試圖逃避免疫系統的識別和攻擊,最終傳播至新的宿主細胞。在每一個細胞內,都有一個獨立的生物鐘,以24小時為週期滴答作響。透過以小鼠為模型的研究發現,約20-30%的基因被生物鐘調控,即在一天中的某些時段高水平表達,而在其他時段表達水平較低。那麼,病毒是否會根據宿主的生物鐘來選擇入侵時間呢?
病毒會挑"時機"發動侵襲
要進入宿主細胞,病毒必須與細胞膜上的蛋白質受體相結合。這類受體是病毒的好夥伴,對病毒是否入侵成功至關重要。有了這些受體,病毒才能順利進入細胞膜這扇大門。那麼,丙肝病毒受體的表達是否受到生物鐘的控制?
出人意料的是,牛津大學的後續研究發現,丙肝病毒入侵的三個必備受體都呈現出了晝夜節律。也就是在一天之中,這些受體的量在遵循生物鐘的節律起起伏伏。當按照受體高峰和低谷的時間來用病毒感染細胞,感染率竟然和受體表達的生物鐘非常吻合。也就是說,細胞每天會在不同的時間對病毒開放和關閉,病毒在開放時間(受體增多)就能順利進入細胞,而在關閉的時間(受體減少)就被擋在門外。
進一步的研究顯示,如果把最關鍵的生物鐘調節因子BMAL1基因從細胞中移除,會導致丙肝病毒受體的減少,進而使細胞進入一個對病毒永久關閉的狀態。這項研究結果被髮表在《自然-通訊》上,感興趣的讀者可以獲取更詳盡的資訊!
感染了細胞,病毒要繁殖也要挑"時機"
生物鐘能透過控制病毒受體的表達能把病毒拒之門外,已經被感染的細胞生物鐘還能發揮作用嗎?
病毒的生長和繁殖只能利用宿主細胞裡的資源,其中,脂肪酸是丙肝病毒顆粒裝配的一種必需材料。研究表明,細胞中脂肪酸的合成與分解也被生物鐘牢牢控制著。另一位生物鐘"高階指揮官"REV-ERB,就擔任著管理脂質和膽固醇新陳代謝的重要職務。
科學家發現,啟用REV-ERB後,丙肝病毒很難在細胞中複製。原來在REV-ERB啟用狀態下的細胞,脂肪酸合成途徑受到嚴重干擾,直接導致了丙肝病毒無法正常組裝。更有趣的是,同樣的REV-ERB啟用劑,也能抑制登革熱和寨卡病毒的複製。除此之外,脂肪酸的代謝還與艾滋病毒、西尼羅河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的合成息息相關,所以這項研究結果還可能適用於其他人類致病病毒。
不同時間段,免疫系統的防禦"值"有高有低
如果免疫防禦系統在任何時候都處於高度警戒狀態,會是對免疫資源的極大浪費。我們聰明高效的免疫系統會用生物鐘來調整自己,在特定時間才啟動防禦。而病毒則可能會受到免疫防禦在一天之中的低點或高點的打擊。
劍橋大學的科學家將小鼠在一天中不同時間暴露於皰疹病毒,他們發現在黎明(小鼠的休息時段)被感染的小鼠中,病毒複製量比十小時後的活躍階段時高十倍。他們還發現,如果小鼠的生物鐘遭到破壞,不管什麼時候被感染,病毒會一直處於高水平復制狀態。這說明細胞乃至機體免疫系統的時鐘,決定了病毒複製的成功程度。更有趣的是,日內瓦大學的科學家們近期發現,免疫白細胞並不是隨時都在全身巡邏,而是受生物鐘調控地進出淋巴結。這或許能解釋為什麼倒夜班而生物鐘紊亂的人,更容易受到病毒感染。
早上還是下午打疫苗?這是個問題
以上這些發現揭示了病毒感染和生物鐘之間複雜的相互作用,而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是——病毒感染是否會擾亂或操縱宿主的生物鐘,進而改變細胞的新陳代謝和調控系統,達到為己所用的目的?
目前已經有一些研究表明,在一天中的正確時間接種疫苗會產生更強大的免疫反應。針對不同的病毒,不同的人群,如果找到最佳的疫苗接種時間,也許某些疫苗就不再需要輔助加強劑來增強免疫效果。此外,科學家還可能利用對生物鐘的理解,來最佳化抗病毒的藥物使用,透過精確用藥時間達到最佳療效。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生物鐘的紊亂與癌症的產生有關,而病毒對生物鐘的操控亦或是破壞,似乎是一個對攻克癌症不可忽視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