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雨菲要加油
-
2 # 小胖曦媽媽
我覺得能說,不說心裡怨氣會越來越多。但一定要委婉,講究方法方式。
帶孩子非常辛苦,勞心勞力。首先我們要認可婆婆,知道她不容易。平時嘴甜一點,多送禮物,吃的喝的衣服之類的禮多人不怪。先搞好婆媳關係以後商量事情就方便了。讓婆婆感受到了你充分的尊重和感激。
找共同點,婆婆疼孫子孫女。從孩子的角度出發,比如洗衣服就可以說:媽最近小寶身上起小紅點了,醫生說是大人衣服細菌感染了,咱們要不以後把衣服分開洗吧。像我家鄰居婆婆就喜歡做菜放辣椒,聰明的兒媳婦就會說她老公總上火了牙疼。婆婆一聽兒子不舒服,立馬把菜都做清淡的。
我覺得婆媳關係很難處,做到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她們那代人成長環境和我們有很大的不同,但所有的婆婆都是愛兒子愛孫子的。儘量維護婆媳關係,維護家庭和諧。
-
3 # 羽媽育兒經
可以說。早說晚說都得說,而且,都是為了孩子,即使觀念不認同,也要把想法說出來。
兩種情況,一是婆婆觀念好溝通,認可你的說法,那麼大家相安無事,各自做好自己的事。
一是婆婆不好說話也不好溝通,那就需要注意說話場合和說話方式了。
這不管是跟誰溝通都要注意的,如果不注意場合直接來一通批評,任誰都不好接受。
所以,有效的溝通可以促進婆媳友好相處,利於孩子健康成長。
-
4 # 拉拉的美麗人生
婆婆幫我們帶孩子,生活習慣和帶孩方法大不相同,我能說嗎?
必須要說的,對於不良帶孩子習慣要堅決制止!
之前我分享過一個朋友的真實經歷,朋友有了孩子後老家的父母從外地搬來同住給他帶孩子,許多帶孩子方法都是老一輩傳下來的,不但迂腐而且有較大安全隱患,比如:口嚼飯菜餵養。
朋友老婆也多次對朋友提出,苦於兩口子白天要上班,實在沒有辦法自己帶,只能旁聽側敲地讓父母改正一下,但每次父母都非常不滿意,經常對朋友說:“你從小就是我們這麼喂大的,你去胳膊少腿了嗎?我們大老遠過來給你們帶孩子,你們還挑刺!”
每次的溝通都是不歡而散。
直到孩子3歲多的時候患了一場大病。
胃炎。
是的,這是大人的常見病,但3歲的寶寶卻患上了,罪魁禍首是一種細菌:幽門螺桿菌。醫生義正言辭地提出:請停止口嚼飯菜餵養孩子!孩子食物要和大人分開,儘量不要同盤就餐。
事後,朋友父母也改變了態度,積極配合醫生治療,並改正了不良習慣。
目前孩子已經康復出院。
分享故事,啟迪人生。
-
5 # 辣媽來嘮嗑
想讓婆婆既幫忙帶孩子,又能按照我們的習慣和方法去帶孩子,我覺得我們要做到以下幾點,才能慢慢地影響婆婆。
肯定婆婆的付出,不苛求婆婆太多養育孩子本來就是我們父母該盡的責任和義務,婆婆能夠幫忙帶,不是欠我們的,而是在體諒我們生活的不易,給我們減輕壓力,所以作為子女,我們得領情,更沒有理由苛求老人太多。
尊重、體諒婆婆的前提下,多進行溝通,但要注意方式方法如果是能夠聽取意見的婆婆,雙方可以找個時間坐下來,心平氣和地溝通一番,切記對事不對人,畢竟雙方都是為孩子好,出發點一致。
而如果是自尊心很強的婆婆,就需要由老公出面來和婆婆談,這樣效果會好一些。切記,一定不要當著孩子的面指責對方的不是,更不要起衝突!
溝通時多換位思考,把自己的感受說出來,不要讓對方猜或者把不愉快的情緒遷怒給對方。
找準機會,側面提醒可以借他人之口,又或者拿醫生來當擋箭牌,給婆婆側面提醒下。
回覆列表
老人跟年輕人的教育觀念肯定會存在不同,對的咱們就支援,但是不對的肯定是要反對的啊!只是反對的方式跟方法要注意。
我們家也是婆婆幫忙帶孩子,但提前就跟她約法三章了: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她不能從旁邊插話。因為事先說了所以在意見不統一時她也不會怎麼計較。
不過老人總歸是老人,經驗畢竟是比我們要豐富,所以有時候也會按照的方式來做,當然那些方式都要是對的,都是對孩子的成長有益處的。
意見不統一,特別是分歧比較大時,我會讓老公去跟婆婆溝通。畢竟是自己的兒子,母子之間的溝通方式要甚過婆媳之間。因為雙方都清楚對方的說話方式,也都瞭解對方的性格,不會因為情緒的問題而大吵大鬧。
有時我也會跟婆婆溝通,當然主要是以請教問題為主,讓她在家裡也會產生一種成就感。如果一味的去否認婆婆的教育觀念生活習慣都是不對的,她會覺得很壓抑,繼而整個家庭的氛圍都不會太溫馨。
所以,夫妻兩人可以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一個人不可能所做的全是對的,也不可能全錯,大家一起相互借鑑相互學習,對自己對孩子對家庭都是很好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