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不做表面功夫

    在這裡我分享一下我個人的意見。

    當時的情況是,曹操已經統一北方,奠定了三國霸主的地位,收下文臣武將多不勝數,假如我是諸葛亮,這個時候去投靠曹操會怎麼樣?我相信曹操也會接納我,因為他很早提出唯才是用,但是問題是這樣做的話對於自己的仕途好嗎?不好,因為人家多我一個不多,少一個不少。去了曹操那裡等於玩遊戲選擇了簡單。

    孫權那邊,當時的孫吳有個名氣很多的人,相信大家都知道了,周瑜。而且那邊還有他的哥哥諸葛瑾,也不好去。

    諸葛亮當時在荊州也不是隻在茅廬裡與世無爭,兩耳不聞窗外事的。不然他也不可能對天下之前如此清楚,更寫不出三分天下的大計,要知道當時劉備是寄在劉表之下。身無所屬之地,更不要說三分天下了。這裡三國志有個事:諸葛亮和劉表是親戚,在三顧茅廬之前就已經一起吃過飯,見過面了,當然也聊過天了,所以兩人算是基本認識的。

    對於魏吳這種情況他不想去,而就是劉備在荊州這段時間,諸葛亮瞭解到了劉備,他也是一個有志向遠大的明主,而且手下關羽張飛都已經是成名將領,當時趙雲也在。而劉備在水鏡先生的推薦下,就發生了三顧茅廬。諸葛亮自然也會答應出山,他當時也27了,正要一展抱負的時候了,可以說在這個遊戲中他選擇了困難開局。而後來他所取得的成績也是最大的,要是他去了魏吳,可能三國的歷史就改變了,而他本人也達不到這樣的成就了。

    以上都是本人的一些愚見,大家有想法也可以分享出來

  • 2 # boulder1

    漢朝末年,天下大亂,“黃巾”作祟,群雄兀起,天下文士,歸附豪強,冀圖功名,佐成霸業。可是當是時,也有不少文人奇士,不願走邀功取名之路,採取了避世隱居,以逸樂為生,諸葛亮就是其中之一。從《三國演義》的角度看,孔明原本是不願意出仕的,但由於劉備三顧茅廬,求才心切,架不住熱心,才投身政治。其實,諸葛亮的心中早就在關注世事,隆中對就可以看出他對當時國家政治態勢的關注和分析決不是一時興起,而是長期有心以待。不過,在當時也確實有很多文人奇士不受功名利祿的誘惑,隱身避世,比如向劉備推薦諸葛亮的司馬徽,乃至諸葛亮的師傅龐德公等等,此風開創了後來六朝時代的隱士文化,對中國的歷史有很大影響。

  • 3 # 劍膽琴心01

    諸葛亮深受儒家思想影響,他忠於漢室,想的是重振漢家天下。正好劉備也是有著同樣抱負的人。所謂:黃金易得,知己難求。諸葛亮能不盡心輔佐劉備嗎?是劉備的德行和仁厚感動了諸葛亮。

  • 4 # 神話靚靚

    諸葛亮,決定出山輔佐劉備,出於深思熟慮。

    當時的天下環境是怎麼樣?曹孟德統一了北方,雄才大略,謀士如雨,猛將如雲。諸葛亮如果過去了,人家根本看不上他,那麼多門閥,士族。那個會瞧得上他?隨便拿一個人出來,都比他有威望,有能力,而且他去到那邊也沒有機會建功立業了。固定班底已經形成。

    再看人家,江東孫家,自古江東人才多俊傑,透過兩代人的經營,蒸蒸日上,主要是當時有周瑜,魯肅,這兩個還在。去了江東即便有他哥(諸葛瑾)罩著他,他也就是一個普通公務員,離權利核心圈很遠。幾乎是不可能碰得到。

    好了,劉備找到他,正好何時,因為劉備是皇叔,諸葛亮的正統觀念強,曹操和孫權在他的觀念裡都屬於“亂臣賊子”,“孤臣逆子”。而諸葛亮最大考量就是,劉備能給他命運和政治前途最大利益化。

    劉備有王霸之心,又有謀略,而且能放得下架子,請了他三次。不要說他,是個人都會被感動。

    最後一點,劉備那時,手下缺乏人才,尤其是文將。出謀劃策的人幾乎沒有,他過去了必須是文將第一人,事實證明。後來也是如此

  • 5 # 同知天下

    如果說問諸葛亮為什麼會為劉備而出山?不如說是諸葛亮透過什麼途徑來實現自己的抱負。

    我們先來看看諸葛亮的身世,他生於琅琊郡陽都縣的一個官吏之家,諸葛氏是琅琊的望族,先祖諸葛豐曾做過司隸校尉,父親諸葛珪做過泰山的郡丞。三歲母親去世,八歲父親也撒手人寰,留下了他和弟弟諸葛均跟隨其叔父諸葛玄生活。

    諸葛玄死後,諸葛亮就在襄陽也就是古代的隆中隱居,常以管仲、樂毅自比。管仲、樂毅是誰?管仲是春秋時期齊國的丞相,被譽為“華夏第一相”,正是有他謀劃才能讓齊桓公成為五霸之一。沒有他的尊王攘夷,一匡天下。我們還在披散頭髮,左開衣襟,和野人無二,所以管仲也被譽為“聖人之師”。

    而樂毅是戰國時燕國上將,公元前284年,他統帥燕國等五國聯軍攻打齊國,連下70餘城,創造了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徐鈞:“七十城收一笑間,當時氣勢擅強燕。 區區莒墨何難下,自是君王不永年。”就是說的他。

    諸葛亮以管仲、樂毅自喻就是說他的遠大理想是出將入相,而不是在隆中碌碌一生。

    當時的曹操手下兵強馬壯,人才濟濟,諸葛亮去了難得出人頭地,再說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非正義之師。

    東吳孫權那裡也是人才輩出,再說孫權只想偏安一隅,壓根就沒想過一統天下,他也不是諸葛亮的菜。

    看來看去,還是劉皇叔合適。劉備重情重義、禮賢下士、寬厚愛民,又有著“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遠大抱負,這和諸葛亮的政治目標剛好契合。所以諸葛亮才借劉備三顧茅廬之請順道出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個無車無房30歲的人,住在二線城市,存款500萬夠花一輩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