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我連中午吃什麼飯都決定不了,為什麼會出現選擇恐懼症呢?
6
回覆列表
  • 1 # 容安心理psy

    辦公室一位貌美如花的姑娘說她每天只吃一餐,就是中午在公司的工作餐。聽來不解,難道不覺得餓嗎?每天不吃飯生活還有啥樂趣…

    姑娘說她也覺得餓,但是飢餓帶來的痛苦與她的“選擇恐懼症”比起來還是舒服多了。畢竟餓著餓著就不餓了,而站在7-11中面對貨架上琳琅滿目的早餐不知選什麼好的糾結感真的會影響一整天的心情。

    來,來,來,試想如果你身處以下情景中,自己會是什麼感受呢?

    1、 你面前有幾十種不同口味的,造型甚美的巧克力,你只可擇一品嚐,這時候你會感覺到選擇多多的幸福感還是生怕錯過更美味的那一款的糾結感呢?

    2、 你想擁有屬於自己的女人香/男人氣,一個櫃檯上有幾十款不同香型,而另一個櫃檯上只有3個香型,你覺得自己更有可能在哪個櫃檯購買到鐘意的香水呢?

    3、 當面臨人生重要選擇的時候,您更傾向於自己分析情勢,客觀理性抉擇還是乾脆找個老師占星算命或是看看八字算個卦?

    有沒有感受到在面臨選擇的時候你也有些焦灼恐懼呢?

    對於大部分人而言,面對數量足夠多的選擇時的確會增加決策難度,降低幸福感,而選擇過程中產生的心理衝突會引發焦慮,造就了“選擇恐懼症”。

    著名心理學家希娜·艾揚格(Sheena lyengar)在超市裡進行了一場果醬實驗

    他們在一家美食家食品專賣店裡擺了一些高品質的果醬和品嚐小樣。在其中的一次測試中,他們提供了 6 種不同的品種,而在另一次測試中,他們提供了 24 種。

    研究結果表明,在果醬種類較少的測試中,最終有 30% 的人購買了一瓶果醬,並報告了對所購商品更大的滿意度。而在果醬選擇範圍更大的測試中,只有 3% 的顧客買了商品,購買抉擇也是相當困難。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選擇意味這不確定性,意味著你有可能錯過更美好的事物的可能性,意味著你的機會成本將大大升高(選擇了這個變放棄了選擇那個的機會)……

    是不是每個面臨選擇的人都會焦慮呢?

    不是滴!

    這取決於你在多大程度上追求確定感。相信出生時辰能決定命運的人就是透過“命數”追求確定感,在擇業時選擇“鐵飯碗”的人比追求個人卓越的更需要確定感等等。

    那麼,追求確定感是不是不願意冒險、不願意承擔責任呢?

    不是滴!很多時候,選擇恐懼是因為認知閉合的需要

    認知閉合需要是指“給問題找到一個明確答案的願望,無論是什麼答案,都比混亂和不確定要好一些”。比如我們剛剛說到的美女小妹兒,如果你每天早上隨意給她帶一份早餐,她一定會吃得津津有味,而讓她選擇麵包牛奶還是豆漿油條抑或煎餅果子的時候她便會覺得世界都不美好了……

    選擇的過程分為兩個認知階段:奪取階段和凍結階段

    在奪取階段,人們透過快速的資訊搜尋對問題形成假設,而凍結階段人們就會想法設法對假設進行驗證。一個人形成假設所用的時間越短,對假設的堅持程度越高(即假設難以被改變),那麼TA的認知閉合需要就越強

    理論上講,高認知閉合需要者對時效性和確定性的要求都更強一些,面對選擇的焦慮就更強一些。(哼哼,美女小妹兒,知道為啥寧可餓著也不選早餐了吧~~~)

    高認知閉合需要的人傾向於快速做決策,並對決策滿意度較高。所以如果面臨很多選擇讓他們決策,他們便會焦慮甚至抓狂。心理學家Roets等人也透過實證研究證明了這一點:高認知閉合需要者傾向於將多餘的選項看做是一種負擔,而非幸福。

    如果你面對一位高認知閉合需要的老闆,千萬不要給他很多備選方案,簡單粗暴地彙報工作,給出最優解也許是最妥當的工作方式。

    同樣,如果你的女朋友是高認知閉合需要的人,當你陪她逛街時,他問你哪支口紅更襯她的膚色,千萬不要說“人美啥顏色都好看”,一定要霸氣地拿出你那並無審美的男子氣,隨手點上一支,你女朋友便會心滿意足地讓你結賬啦~~~

    本質上講,認知閉合需要是我們對利用更少的認知資源獲得更確定答案的一種偏好,幾乎每個人都有這種偏好,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人們都傾向於在做出判斷和選擇時儘量節約認知資源。比如刻板效應、暈輪效應也與認知閉合需要有異曲同工之妙。我們對於已經形成觀點和評價傾向於不作出改變,所以與人相處時第一印象才顯得如此重要。

    高認知閉合需要的人較之低認知閉合需要的人而言也較少發生犯罪。原因很簡單,他們對風險的認知非常敏銳,犯罪後的結果假設對於高認知閉合需要的人而言也是一種摧殘,所以他們會極力避免高危行為。

  • 2 # 0哈欠連天0

    其實不是窮。根本就沒有什麼選擇恐懼症,而是想的太多,換言之就是什麼都舍不掉,說矯情都是輕的,說直白了本性就是貪。

  • 3 # 珍視映畫

    有的人是貪心,什麼都想要。有的人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以後想走什麼方向。有的人是把各項選擇的後果都想象得擴大化了,內心憂慮,難做選擇。以上純屬個人看法。一個原因是因為人們要為自己的選擇所帶來的各種結果負責;另一方面,作出選擇就意味著有所放棄,人們內心關注的並不是選擇了什麼,而更多關注的是放棄了什麼,所以會有針對放棄的恐懼~

  • 4 # 內因心理學

    與其說是選擇恐懼症,不如說選擇猶豫症更準確。一是選擇太多,還想求更好的;二是缺少自主選擇的機會和錘鍊,沒有主見;三是不敢擔當而不敢做,不敢對結果負責。總之,是把與利害得失相關的價值期待看得過重,才猶豫的。

  • 5 # 了凡心療愈

    我之所以要選擇這個問題回答,是因為在臨床診斷中遇到很多類似的問題,在抑鬱症焦慮症單雙相情感障礙中夾雜而出現的一種副症狀,也稱作選擇困難症。選擇恐懼,這是不自信和逃避責任的心理,缺乏自立意識,害怕失敗。患上這種病的人面對選擇時會異常艱難,無法正常做出自己滿意的選擇,在幾個選擇中必須做出決定的時候很恐慌,驚慌失措,甚至汗流浹背,最後還是無法選擇,導致對於選擇產生某程度上的恐懼

    其實每個人都會面臨選擇,小到早上是該喝豆漿還是喝牛奶,上學或者上班是公交還是地鐵,大到上大學該選哪個專業哪所學院,買房子的時候是該選擇地段還是選擇價格,可以毫不誇張的說,你的整個人生就是一個不斷選擇的過程,一旦人有了比較有了選擇的餘地,人就變得猶豫不決,所以你不斷在選擇,又或多或少在後悔你當初的選擇,這些情緒折磨著你,縈繞你的腦海,讓你再次面對選擇的時候驚慌失措,於是你患上了選擇恐懼症!

    古希臘哲學大師蘇格拉底的三個弟子曾求教老師,怎樣才能找到理想的伴侶。蘇格拉底 沒有直接回答,卻讓他們走麥田埂,只許前進,且僅給一次機會選摘一支最好最大的麥穗。第一個弟子走幾步看見一支又大又漂亮的麥穗,高興地摘下了。但他繼續前進時,發現 前面有許多比他摘的那支大,只得遺憾地走完了全程。第二個弟子吸取了教訓,每當他要摘時,總是提醒自己,後面還有更好的。當他快到終 點時才發現,機會全錯過了。

    第三個弟子吸取了前兩位的教訓,當他走到三分之一時,即分出大、中、小三類,再走三分之一時驗證是否正確,等到最後三分之一時,他選擇了屬於大類中的一支美麗的麥穗。

    上邊的故事包含了選擇恐懼症有三種情況

    第一種情形就是,大家都是對於未知的事情感到恐懼,所以一般人都會選擇眼前熟悉的事物,所以我們選擇安逸,我們選擇舒適,一旦走進了陌生的領域,慢慢的熟悉起來了,於是在我們腦海裡會有了比較,這種比較讓你在你頭腦裡產生後悔的情緒!這會讓你不自信,挫敗感,不相信自己的判斷。慢慢的,這種熟悉給你帶來某種脆弱的安全感,因為無論做任何選擇,離開或是重新改變和對方相處的模式,都意味著你要進入一種未知的生活。

    當我們力量不足時,很難做決定跨越進未知的生活,哪怕那種未知裡蘊藏著極大的機會,也寧可留在原來熟悉的現狀中。不做任何選擇也是一種選擇,那意味著你在冒險和無奈中決定體驗後者。

    第二種情形就是你一開始就在腦海裡比較,你相信還有更好的選擇,不能犯錯,而你沒有力量和智慧讓你的選擇正確。於是“我從來不犯錯”成了你的信念。隱藏在我們人格中的那些問題總是要面對的,焦慮,匱乏,傲慢,怯懦,討好,逃避,控制,遷怒,固執……不同的選擇不會讓你避免面對這些問題,選什麼都是錯的。一手好牌也會打爛,你在等待你的“Mr.Right”在無休止的等待中於是你成了大齡剩女。

    第三種情形是,故事裡的比較選擇法是一種理想的模式,我們有時候決定在電光石火之間,這就是人們本體意識的體現,它不可能出現故事裡第三種情況裡的情形,讓你有時間細細比較,精挑細選,所以選擇恐懼症最大的問題就是在於如何在電光石火,選擇自己的選擇,有時候即便你能夠做出你自以為是正確的選擇,你還是會後悔,因為你不確定你選擇是不是最最佳化的,這種不確定性就是你恐懼的源頭

    為什麼選擇讓我們痛苦?

    有力量的人總能讓自己的選擇成為正確的選擇。 你只所以恐懼,是因為你進入了你頭腦, 你的頭腦層面在評判你的選擇在挑剔你的選擇,在干涉你的選擇,一個真正健康的人不會執著於事情未來的發展,他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當下立即的實相。而如果你能進入立即的當下這一刻,你也就會發現那最終的,如果你能進入近處的事物,你就會在裡面發現遠方的星辰,如果你能進入當下,那整個永恆都在你的手中,如果你知道你自己的存在本質,你就無需「成為」。所有一切你想象要成為的,你其實已經就是了,既然你已經成為了自己,那麼你就沒有了選擇的必要。

    但問題是頭腦的情緒讓我們忘記當下而只是活在過去和未來之中,處於心身二元對立的我們經常身不隨心,言不由衷,身體被慾望牽制隨波逐流,如果你不知道自己要去什麼地方,生活就會帶你到不想去的地方,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生活就會給你不想要的東西,被情緒拖進痛苦的萬丈深淵。

    所以我還要奉上另外一個關於選擇的故事

    一大片玉米田中,我們只能從中間的那條小路單向透過,卻要選出最大的玉米。人生似乎就是這樣一個處境。每看到一個玉米,你都要斟酌,這個怎麼樣,會不會是最大的,前面會有更好的嗎?你無法預料前面是不是有更好更適合的,但你還是要選擇。最終到手的,多半不是最大最好的玉米,只是在最好時機出現的中上之選。謹小慎微之人在前半條路就會確定目標,到後半條路只能看著更大的玉米嘆息;而自負的人卻會看遍一路風景,直至道路將窮,才手忙腳亂地胡亂選一個,之後又後悔沒有掰下中途所遇見的那一穗;只有懂得珍惜的人,在經過途中細細觀察,細細比較,才採下自己最滿意的玉米,哪怕前面還會有更好的,他不遺憾:“我找到的也許不是最好的,但卻是我最滿意的。”且行且珍惜,也只有這種人,才能體會到生命的圓滿與美麗,才能讓心境始終平和歡喜。

    第一步:你要做的就是要出離你的頭腦

    選擇意味著頭腦的思考意味著遵循限制性信念行事,他不用思考,他直接就能看清前方的道路,追隨自己的內心毫不遲疑的往前走,就像是自己的汽車熄火停在了鐵軌中央,而一輛列車呼嘯而至,你也不會擔心因為你知道該怎麼做,你不知道為什麼知道,但你就是知道,這就是本身意識的體現,選擇不存在!

    要明白在頭腦層面所做的幾乎所有的決定和選擇都是由恐懼所驅使的,你或許在尋找友誼,或許在尋找親密關係,但你的尋找都是出於恐懼,出於你想要忘掉自己,所以你讓自己沉溺在男女關係裡,而那並不是愛。而由此所做的決定,會讓我們更深入我們的頭腦幻想的世界,久而久之就會加重我們的小我意識,那麼帶來的痛苦感就會更加強烈,在兩性關係中我們表現出來的依賴感就會更加強烈!對於彼此帶來的傷害也就更大!

    第二步:接受你做的任何選擇

    接受就好,那是生命中很的一部分,無須掩蓋,也無須假裝勇敢。事實就在眼前,所有人類都有恐懼,人性中本有恐懼,去接受,在你接受的時候,選擇就消失了,因為它已經沒有存在的理由。

    第三步:唯有當你是警覺的、覺知的、注意的,你才能夠成為無選擇的,否則你將會掉進選擇的圈套

    成為還是不成為?做還是不做?做這個還是做那個?沒有選擇"是不可能的。如果你不選擇,那麼你就是在選擇不選擇;這也是一種選擇。所以你是被迫選擇的;你沒有不選擇的自由。不選擇的效果跟其它任何選擇一樣,要成為無選擇的。唯有當你是警覺的、覺知的、注意的,你才能夠成為無選擇的,否則你將會掉進選擇的圈套,每一種選擇都會以不幸和痛苦作為結束。 無選擇就是喜樂,無選擇就是放開來,頭腦總是想選擇。頭腦透過選擇來生活。如果你不選擇,頭腦就放棄了。

    第四步:提升你的意識,你的每個選擇都是對的

    你可能會意識到你的過去-但過去不會再增加了,所以那樣的意識是不足的。你可能會意識到你的未來,但是未來還沒到來。那樣的意識是虛假的。唯一的意識是此時此地。如果你全然的、徹底的處於此時此地,那你就是有意識的。在那樣的強度下,你變成一道光的火焰。沒有煙的火焰。那就是開悟,除了當下,活在任何地方都是在自殺,因為每一個經過的片刻都是寶貴的,它非常寶貴,你無法再次擁有它。所以不要浪費它,當你去某處,每條路都不是對的,但是當你在此時此地,每條路都是對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選擇絲巾,如何合理搭配服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