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吃熱狗早教育兒

    2到7歲是學齡前教育的最佳時期,是人的八大智慧發展的黃金時期,在這個年齡段的兒童可以充分體現他的優勢智慧和弱勢智慧,如果就孩子的優勢智慧進行定向培養,孩子之後的智慧發育將更好。

    首先學前教育是早期教育的一個部分,所以家長一定要深刻認識到它的重要性。

    學前教育的培養不僅僅知識iq的提高,IQ•EQ•CQ+LQ•SQ的共同培養和提高才是學前教育應該做到的。

    大部分學齡前寶寶的行為習慣都取決於家長,孩子在這個年齡階段最關鍵的特徵是模仿能力比較強,當然要針對不同性格的寶寶採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例如內向的寶寶應該多帶他參加戶外和集體活動增加寶寶對外界事物的接觸。

    外向的寶寶應該多給他培養規則意識和時間意識,這樣寶寶會更懂得大人指令的意義

    另外小孩識字效果和興趣有很大的關係,小孩子都喜歡聽故事,如果能透過讀故事、演故事、看故事等方式,提升小孩的閱讀能力。並把聽故事變為“和大人一起讀”故事,促進小朋友主動向我們家長講故事,對口語表達能力的提升很有幫助。

    等到上學後,小孩忙著學習的同時,又要開始閱讀能力的培養,已經太晚了。閱讀對於孩子來說,是一種興趣,自發性的去閱讀,而不是一種任務。 所以,對於早期閱讀教育,我們家長要儘早為之,在學齡前就可接觸。

    後來也和其他家長壹樣給孩子買了識字和兒歌的小卡片、繪本,但孩子會把卡片和書往嘴巴裡放,十分不衛生也有壹定危險,而且不會動的書籍我家孩子不是很喜歡,後來我開始尋找動畫類的教育材料,前後使用過多款早教類的應用,普遍存在廣告頻繁、在未知孩子學習效果的時候就開始收費,後來我開始尋找動畫類的教育材料,前後使用過多款早教類的應用,普遍存在廣告頻繁、在未知孩子學習效果的時候就開始收費,直到我發現了【貓小帥學漢字】應用,可積累識字量,養成閱讀好習慣,快速適應幼小銜接

  • 2 # 許興華數學

    【學前教育階段究竟該教孩子什麼】

    ——學前教育階段究竟該教孩子什麼?(各種專家看法)

      起步的方向——學前教育高階論壇現場

       蔡景昆【幼兒教育知名學者,國家計生委早期教育專家】:這次兩會提出教育的投入佔GDP的4%。明確了這一點以後,教育的投入在加大,教育改革的步伐由於資金的充足,也會有一些助力。這次溫家寶總理也提出了對學前教育的投入和重視。我聽到這句話以後也感到非常的欣慰。

      

      

      張瀾【伊頓國際教育集團教學教研總監原北師大幼兒園總園長】:我覺得目前“小學化”的傾向沒有抑制,反而是更嚴重了。導致家長到了中班末期、大班都有幼兒園升入小學的焦慮。選擇什麼樣的小學,我的孩子能不能適應小學的要求。因為大多數的名校、好學校都有一個測試,這個測試真的是太複雜了。真正好的孩子的入學能力、還是一個選拔,還是在選拔之外有種種的關係呢?太為難孩子了。所以有的家長聽說了在選拔中某一樣很高難度的題,他就覺得我的孩子要達到這樣的水平,他並不信任幼兒園的成規內容,會去尋求培訓機構。現在的市場也練就了多種多樣的培訓機構,他們是在尋找市場的機會,但是並不一定是認真的、科學的、負責任的教育。所以我覺得不說小升初的亂像,幼升小也快是亂像了。我覺得很重要的是,小學是一個很重要的導向,我們不說高考的“指揮棒”層層的傳遞下來,小學的招生如果能消除這樣的困難和亂像,家長的心態就會趨於平和,我們的孩子就能真正的達到減負,這是一個消極的負擔。

      

      賈軍【東方愛嬰創始人、董事長】:我有兩個孩子,我的兒子今年11歲,小學五年級,我記得五年前他在幼兒園的時候,他在大班的時候上學前班,一個班只有幾個孩子,今年我女兒五歲,快大班,老師講,70%的孩子去了學前班或者是其他的學習機構。我那天在想,什麼原因,導致了五年來教育的進步。至少在這一點上,第一,我覺得他沒有尊重孩子。我問家長,你為什麼把孩子送進學前班?他說沒有辦法,我要進名校,因為名校入門檻必須會20以內的加減法,必須會認多少字,必須會什麼樣特別的技能。一個五歲的孩子,你要讓他去每天上五個小時的課,讓他學二十以內能夠口算出加減法,這不是他現在要的能力。所以我就覺得,在這一點上最最關鍵是我們整個的教育對一個孩子的尊重到什麼程度。第二,我們對這個孩子的評價標準到底是什麼。是有機會考取北京小學、十佳,這是我們的評判標準還是說我們的孩子沒有關係,我就尊重孩子的發展規律,這時候就應該有這樣的理念。這個我覺得是最大的問題,我們要尊重孩子。第三,我們的尺子、標準到底定在哪裡。如果這個標準的尺子定了是尊重孩子,每個家長都希望孩子快樂,我就說我要在所有班裡,他們只有兩個孩子週末沒有課外課,我兒子就是其中一個。但是我又很驕傲的說,他在班裡前五,德智體全面發展。我教會他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因為他成長的機會、學習的機會、參與體驗的機會一樣。所以我真的是談到這個話題的時候,我特別想呼籲迴歸孩子,你要做的就是創新環境,給他適當的幫助和指導。這個孩子沒有理由未來不成為一個能夠適應社會的孩子。

    蔡景昆【幼兒教育知名學者,國家計生委早期教育專家】:幼兒園上小學的課程實際上是違背教育規律的,違背兒童學前發展規律的。什麼階段學什麼、怎麼學,這在人的一生中是有分工的。什麼年齡段學什麼。幼兒階段在六歲以前,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還不是很健全。他有萌芽、已經發展起來了。為什麼現在六七歲才能上小學呢?就是因為他的大腦發展水平適合小學課程的教育,基本能夠接受了。但是幼兒階段,雖然差一歲左右,還不一定行。非把小學的課程放在幼兒,對於幼兒來說,他可能負擔不了、接受不了,反而引起厭學。我們現在有的地方課程不是從幼兒學習出發的,是從不要輸在起跑線上的概念出發的。違背孩子發展的規律。他這樣恰恰很容易輸在起跑線上。他在幼兒階段上了小學的課程,感覺很吃力、乏味。他在快上學之前已經快厭學了。但是現在由於怕輸在所謂起跑線上。小學入學還在考試,這本身就很荒誕。小學如果考試才能入,那他的知識怎麼來的?只好幼兒階段先把小學一部分課程先學了,才能進到好學校。這個指揮棒引領著整個教育走向一些很混亂的狀態。這是應該遏制的。我們也提醒家長不要被不要輸在起跑線上這樣一個精神所引領。使自己的孩子在小學之前先上了小學的課程,到上小學的時候,一部分知識好像懂了。但實際似是而非,一部分孩子到小學以後更不愛學習了。因為小學的教育工作者我覺得更應該反思,為什麼上小學還要反思?我從國家的教育檔案中沒有查出有這樣的規定,這個值得討論、值得改善。

      

      耿中津【北京博凱智慧全納幼兒園副總園長】:這個問題我們在辦園的日常教學活動中也遇到。關於這個問題的想法,我們也是經過最近這幾年我們的實踐、我們的思考,我們是這樣做的。因為對於一個幼兒園來說,孩子從你這兒畢業去上小學,這是一個必然的過程。這裡面有一個重要的叫做幼小銜接。現在家長正是在幼小銜接的過程中出現了剛才說的現象。從小學入學,從家長、孩子這個過程。我們博凱幼兒園在這個問題上有我們自己的做法。我們要做好幼小銜接,把我們該做的事情,幼兒園該做的事情,孩子上小學之前該做的事情我們要做到。怎麼做呢?不是說完全排除小學的內容,因為幼兒園的教學大綱裡面要學漢字、也要學數學,他本身有這個內容。但是不是像小學那樣,小學教育是不同的。我們怎麼考慮?我們在孩子大了,在畢業前三個月要有一個幼小銜接幼兒園教學方面的調整。很重要就是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內容,可能有些和小學重疊的內容,但是又不完全是。一定是幼兒園階段不能把小學課本上講了。內容上是有區別的。同時在教學方法上這也是很重要的。幼兒園教學和小學教學不同。小學教學很強調紀律性、一坐不能動。幼兒園就要適合孩子,傳統幼兒園方法,遊戲的方法,更活潑的方法,讓孩子更自由的方法,讓他在幼小銜接中,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上不同於小學,又與小學有銜接,我們要研究出這種課程。因為我這兒不做這件事,這個孩子上了小學也會出問題。別的孩子都有了一定的基礎。這個孩子一上小學,他沒有學過這一塊,他就會在班裡一個階段內落在後面。落在後面他今後的發展都會遇到困難。所以,為什麼那麼著急的希望孩子不要一進小學就落在後面。我們博凱幼兒園要把這項工作不能推給社會,不能推給家長,也不能推給小學。我們在幼兒園這個階段,用合適的內容、合適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

      張瀾【伊頓國際教育集團教學教研總監原北師大幼兒園總園長】:我覺得家長現在承受的社會壓力、太多很片斷的、不客觀的資訊的困擾。十佳也好、實驗二小也好,他的入學測試沒有高難度。學校是以父母和孩子的見面會、詢問孩子一些問題,有一些對孩子所具備的知識的檢驗,絕對沒有刁鑽、高難度的東西。這些好學校、素質教育的學校不會違反這些客觀規律。有一些名額有限的學校,會挑選學生。學校不會把考試題公之於眾,反而是家長一個傳一個的話,就偏離了。這造成了一個氛圍在困擾家長。幼小銜接,我們國家研究了這麼多年,孩子大多是在知識內容上銜接有問題,幼小銜接很重要的,對於孩子很客觀的來看,是他對上學這樣一個新生活的想望,他渴望求知,他樂於和同伴更多的集體的學習。他喜歡小學更有知識內容的生活。小孩需要這樣一個心理上的嚮往、在生活習慣上、作息制度上,特別有意識,責任意識、任務意識、時間意識、自我管理能力這些方面在幼小銜接中是更為重要的。很多時候我們學校也會忽略一些。作為家長,他可能更關注的是知識的內容,所以就造成了一種偏離。

      

    張瀾【伊頓國際教育集團教學教研總監原北師大幼兒園總園長】:學前階段的身體健康是最為重要的,這是一個大廈的基礎部分。他的行為習慣在生活方面的、在品德行為方面的,在學習上的基本的習慣是非常重要的。習慣影響人的一生。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三歲的孩子基本的習慣和性格已經初顯了。所以我們會這樣說。七歲,這個孩子基本的性格、習慣都已經形成了,可以看到他終生髮展、未來的一些影子。所以在早期階段,身體的行為習慣、品德,保持孩子的天性、童心、童趣、好學、好問、好探究。興趣是他最好的老師,你怎麼樣讓學前階段的孩子,他的身體很好、行為習慣很好,看上去特別活潑、可愛,好求知、好探索,他就是一個很Sunny的孩子。我們有自己的小學,他形成也會有自己比較強勢的,我們的觸角伸到小學了,父母不焦慮。我們的小學口號是“樂學、會學”。在這樣一個現象中,我在師大幼兒園很多年,家長就觀察出來了,先進入小學學習成績很好的是外面的一些孩子,包括上過學前班的孩子,他早會,他先顯露了。一年級成績都非常好的孩子,可能到三年級的時候他已經不顯現了。很多從事小學初中教育的專家說,教育是可持續發展的。這個優勢他可以在一定的時間內顯現,但是超不過三年。孩子是否真正的具備他內在的潛力和能力,這個很重要。

        賈軍【東方愛嬰創始人、董事長】:我來給張老師做一個佐證。我兒子就是北師大幼兒園畢業的。他一路走到五年級,他從一年級的時候並不是學習最好的,老師說他每一學期都讓我看到驚喜。五年級老師說,你的兒子在我們班不管他學習怎麼樣,但是他是最具有特質的孩子。在班裡他最有責任,從小學一年級開始,班裡的餐奶,他從一年級就開始搬,老師跟他說很多次你可以不搬。他說沒有關係,我可以做。他把一件事堅持五年。班裡的很多行為藝術,圖書角的建設,他就很用心。老師說他也知道他什麼時間學習效率最高。因為我孩子每週一到週四下午去游泳,這些小孩子還在學習,可是他已經去游泳了。作業要在四點之前完成。他用課間五分鐘,下午活動時間二十五分鐘,他用同樣的一天能夠完成所有的作業,同時他的成績還能夠保持,最差的97分,五年級。分數不是我要的。但是我看到了他的學習效力。其實學習是一輩子的跑路,什麼時候是短跑,什麼時候是長跑,什麼時候是中長跑。從幼兒園到小學的這一階段,我會覺得,我們現在最大的誤區大家都認為,我去報各種學前班,加深知識的學習。我更認為一個小孩子在這個階段裡面,我們家長關注的是什麼,他要思考這個小孩子到小學裡面他的學習方式會是什麼。他和小朋友的交往方式會是什麼,他需要有什麼樣的做事的思維和邏輯。我們把他總結成三種習慣,一個是學習的習慣。第二個是作息的習慣。第三個是與他人交往的習慣。我相信這個習慣小學和初中會有一個轉折。你要思考這三個習慣你能夠找到方式。學習的習慣,以前幼兒園裡面可能是角落,坐在地上玩玩具,今天卻坐在凳子上還要坐三十分鐘。你怎麼樣把這個轉換。你有什麼方法能夠讓他聚焦三十分鐘,這是老師們需要解決的問題。小朋友,過去是夥伴關係。到今天,夥伴的形式變了。可能我在幼兒園是小組作業,我玩一個玩具,共享一本書。今天我的夥伴在聽講,課後,我的夥伴關係回到宿舍、回到操場,這些我應該怎麼樣去做。更多的不是一個知識的轉移。我要把小學一年級的數學語言、知識學習,要換個腦子、換個思路,在他這個轉換中,讓他各種行為、習慣的改變。我們能夠找到這些方法,我認為你不要著急,你把這個銜接好,給幼兒園老師配合好。我可以很驕傲的說,很真是的例子說,這沒有銜接的問題,只要一兩個禮拜,他完全很適應,很享受小學的生活。所以我覺得是家長太緊張、他有壓力了。缺乏相關的知識或者方法。因為他缺了知識和方法,他就不知道該怎麼辦了。如果有機會,張老師,我們可以更多的跟大家來分享。 

       賈軍【東方愛嬰創始人、董事長】:家長不妨換一個思維,我不要90分、100分,我的心態放成一個底線的教育,我的孩子今天60分,你每天都會換一個角度,今天60,明天65,70、80,他每天都在進步,家長也很有信心。孩子也很有信心。所以,家長要把那個標準建起來。你用你的標準建起來以後,實際上是給了自己更大的心理安慰。同時,也給了自己一個心理空間,也給了孩子一份尊重和一個孩子自信的往前走的暗示。孩子和家長兩個人之間是明白的。他一定知道媽媽一個眼神,媽媽緊張了。相反,60,65很不錯,孩子就會很自信,我每天都在進步。就像一杯水,你是半滿還是半空看待。我更希望那半杯水放在那裡。太好了,可以喝下半杯水,太幸福了。用這樣的方式來看待,教育孩子的狀態和你的心理,你的孩子也會變得Sunny了,孩子也Sunny,很快樂。這個才是對養育孩子,家長才能變得幸福、愛的旅程。否則就是困惑、很重的膽子,這樣就不快樂。

       張瀾【伊頓國際教育集團教學教研總監原北師大幼兒園總園長】:這是父母自己的觀念和他的心理期待。因為現在的孩子確實累。他都承載著祖父母和父母的希望。不光父母希望他健康成長、學業優秀。他還肩負著補償父母自己沒有實現的願望,這太為難孩子了。剛才賈軍老師說自己的孩子65分,那很好。那別的家長會說,那不是你的孩子。父母期待自己的孩子怎麼樣,他要建立在一個客觀的對自己孩子的尊重、認識上。假如說他確實是同齡孩子中發展比較慢、比較緩的孩子。他在班裡不是倒數,不是最後一名,你就要鼓勵他,不錯,我們還能夠再進步,用這樣的方式。如果從小學老師來評價,小學的內容不是很難,考驗孩子的是正確和熟練。65分說明孩子只是有缺漏的。能夠引領家長怎麼樣幫助孩子去分析他的問題在哪。進步了,學習方法對了,這就是最大的收穫。而不要停留在看分數的意義上和排名上。所以我們家長的誤區還是相當多的。

      

      耿中津【北京博凱智慧全納幼兒園副總園長】:我換一個角度談。家長提出的問題,小學學什麼,幼兒園學什麼,達到一個什麼樣才算是從幼兒園畢業去上小學。我對孩子提出什麼標準,我希望他達到什麼樣的要求。換一個角度說,剛才都說家長有壓力、家長攀比。我們從事幼兒教育的教育工作者,我們從辦園來教育這些孩子,既然幼兒園是來培育這些孩子。我們給家長用一句歌詞:拿什麼奉獻給你,我的孩子。這是我們考慮的問題。張老師剛才說的非常好。中國的古人說過,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句話我不知道是哪一位先賢說的,但是是非常智慧的論斷,而且有著非常科學的依據。為什麼家長焦慮?因為七歲都已經看老了。一個人,50%的能力是在三歲之前的發展關鍵期已經形成了。70%的能力是在七歲之前的發展關鍵期已經形成了。七歲,也許不到你生命的10%,但是幾乎決定了你生命的百分之百。所以太重要了。這次我們講的教育發展綱要,我們講開人大都在強調這個,強國必先強教,強教投入國民生產總值的4%。我們希望加一條,強教必須強學前教育。古人先賢說的話是有很深的道理的。高樓大廈的基礎,這個基礎打不牢,你蓋的越高,垮塌的損失越大。我也希望全社會大家都能夠像我們這種認識,強國必先強教,強教必先強幼教。拿什麼奉獻給你呢?就是人的幾十種能力幾乎在七歲之前都已經形成了、具備了。包括認知模式、記憶模式、思維習慣、知識結構、學習的心理、學習的能力,他的身體素質。這種素質包括各種能力,還有一種是人所不能。他區別於其他孩子的能力都在七歲之前能夠形成。這就叫人類發展的關鍵期。研究人類自身的發育、大腦發育的成長過程。你會覺得這個孩子日新月異。再往大了,十年看,還是這樣。在這個階段我們給孩子什麼東西呢?一定要把關鍵期的教育,關鍵期適合他在某一階段、某種能力形成的教育提供給他。所以就是能力,絕不是簡單的1+1等於2,一定是能力。我們博凱園有非常系統、完整的課程來訓練孩子的能力。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就是體能。也給廣大家長一個資訊,我們現在新的東亞病夫又要出現了。這是教育部副部長大聲呼籲的。我們25年來肥胖兒增長了28倍。5個孩子裡面一個肥胖兒,我們孩子的近視,從幼兒園就開始有近視了。小學、中學、大學,從小學35%,中學60%、70%,大學83%都是近視。和歐美國家同年齡比,體能差很多。七歲以前就得抓這件事情,他的體能。博凱有一個第一核心教育目標,孩子要有一個強健的體魄和優質的心靈。只有有了一個強健的體魄,身體素質好了,才能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質。他才可能是這個人一生事業成功和生活快樂的基礎。

    蔡景昆【幼兒教育知名學者,國家計生委早期教育專家】:從我個人來說,我不太贊同這個父親這樣的教育方式。這個孩子才四歲,學前教育和學齡後的教育本質區別究竟是什麼。我理解學前教育和上小學以後的學校教育的本質差異,一個是系統的知識培養和人格教育。上學以後,主要是知識性的,系統的多學科的知識培養和綜合人格的教育。幼兒階段的教育是多種生活資訊和基礎學習能力和生活能力的培養,他是一個基礎能力的培養。這些思維能力、思維習慣是一個基礎性的培養。他是以興趣為主的,不是以學的多少知識含量為主的。所以現在家長有時候接孩子他就問,今天又學什麼了,學了幾個字、學了幾個拼音,學了幾個外語。他還是注重學的內容和質量。這個孩子今天是不是很快樂,是不是和其他小朋友能夠愉快的在一塊生活,這個挺重要的。真正學了幾個單詞這個不太重要。甚至在學齡前還大致可以分為兩段,三歲之前和三歲之後還不太一樣。三歲之前是學習觀能的強健、訓練。學習是靠什麼?人剛一出生就有觸覺,五官具備學習能力嗎?不一定,不是人人長著一雙眼睛,就有同樣看的能力。不是人人長著一雙耳朵,就有同樣的聽覺能力。聽覺、視覺、味覺、觸覺都是接受資訊的器官。這個器官本身不強健,他以後學習不好。這些器官的強健靠什麼?一是遺傳,二是營養,三是環境刺激。拿眼睛為例,人一出生就長著兩隻眼睛,如果你不刺激,他的視覺接受力是不一樣的。有的親自園,賈老師那裡就有視覺刺激的引導。剛出生的孩子讓他看一些色彩鮮豔的,大氣球、彩旗,在他眼前呈現的時間、數量都有規律的。在刺激他的視覺,他的視覺很敏感的時候,他接受資訊才好。聽覺也是這樣,早期兒童辨音的能力,要在關鍵期就讓他具有辨音能力,以後學語言,耳朵的辨音能力很重要,如果他聽不清晰,就不會說的很清晰,說不清晰,語言掌握能力就很差。

      賈軍【東方愛嬰創始人、董事長】:我是持反對意見。大冷天讓孩子去跑。本身對他生理上,你對身體的尊重沒有了,本來父母要穿著羽絨服,你讓他光著身子。第二,他心裡面,他不理解,為什麼爸爸要讓我這樣,他不理解爸爸為了讓我體能強健,至少我們的孩子四歲讀不懂。對於一個不懂的事情,你讓他去做,可能他的身體是強健了。但是身體的強健是不是這樣一個方式是最合適的?有沒有其他讓他同樣身體強健、心裡愉悅的方式。做一件事情,最好既尊重了孩子的需求,又達到了教育的目的。相反,只達到了另外一個目的,讓他的心裡是不能滿足的。他心裡的需求被扭曲了,那對一個孩子來說是不公平的。所以我覺得在教育的整個過程中,有很多陰差陽錯的東西。就是這一個時間、一個過程,我們希望帶給孩子什麼樣的體驗。四歲的孩子,有大量的彈跳、全身協調的訓練,他身體也可以強健。他每天跳沙包、蹦格子,這個過程多麼的愉悅。反正,是我的孩子我永遠不會這麼做。

      張瀾【伊頓國際教育集團教學教研總監原北師大幼兒園總園長】:我也同意,我認為是一個比較極端的方式。

      耿中津【北京博凱智慧全納幼兒園副總園長】:我認為很極端,我們在幼兒階段開展體質教育是讓他有一個體驗,讓他在運動中找到快樂。孩子參加各種活動會覺得很愉悅,他非常喜歡,他有熱情。我們有時候看孩子的運動,我們開運動會的時候,你能看到孩子的熱情,看到他的激情。甚至他奪冠也好、取得第一也好、跑在前面也好,他那種顛峰體驗。這些都需要適合他心理特徵去引導。而不是採取極端的方式。如果體格健壯了,帶來一些心理負面的影響,這是得不償失的。

      蔡景昆【幼兒教育知名學者,國家計生委早期教育專家】:在解放前就有這樣的說法,在很早的小說裡就有這樣的說法。過去,女性受教育程度不高,從小在家裡,長大了嫁人就跟隨丈夫。大概意思是說,女孩要富養,讓她有所見識,不要人家給她一點蠅頭小利她就嫁給別人了。男孩要窮養,讓他有志氣,有磨鍊。在那樣一個年代提出,有它的歷史意義。但是現在這樣提出我覺得就有一點偏頗了。我聽到一個材料是這樣的說法,女孩要養愛,男孩要養志。如果硬要說女孩培養重點是什麼,男孩培養重點是什麼的話。女孩子應該多培養她有愛心、有品德。男孩子要有志氣、要有責任感。這並不意味著女孩子就不用有責任感,男孩子就不要有愛心和品德。這都是強調了一個重點,前面你說的在那個時代也有它的合理性。現在我們覺得女孩子要多培養愛心、道德,男孩子多培養智慧、志向、品德,也是有道理的。

    賈軍【東方愛嬰創始人、董事長】:我一個兒子、一個女孩。在養的過程中潛意識是有導向的。在導向的過程中我更在思考是我們社會的分工。在現代這個社會里面。我特別認同您的觀點,在那個時候提出窮養富養的概念,是女性不去工作、沒有社會地位,而是依附於她的先生。現在這個社會里面,中國的女性還是很幸福的,她的地位,財務自由、思想獨立、精神獨立。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成人女性也在討論這個問題。要想讓你的孩子思想獨立、財務獨立、精神獨立,小孩從小要培養。富養是孩子精神世界裡的富養。他那種富是他能夠有能力讓自己財富,有能力讓自己的思想獨立。給她具有在這個社會里面和男性公平的學習、做事、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二,精神自由,因為她成長、繁衍生命的很多責任,要讓她一定要有愛心,她有足夠的知識、足夠的包容心,足夠的作為女性應該有的特質,把他放大。琴棋書畫一定要有。我對我女兒說,要給你兩件東西,是你精神富足、學會讀書。你一輩子,書裡面讓你開心、歡樂,你都能夠找到交流的物件、放鬆的方式。第二,我要給她一件讓她生活更快樂的藝術方式,可能是音樂、可能是繪畫,哪怕寫字,她有一個通道,讓她自己很愜意的方式讓她自己發洩。所以我總結的經驗,對女孩子的富養是讓她心中有愛,讓她學會精神自由的各種方式,也讓她學會財務自由的各種能力。對於男孩子窮養的概念是我們這個社會對男性公民的要求,他對社會、對家庭成本的巨大責任,男性公民的責任需要什麼。我覺得同樣需要知識,但是你可能需要更多的社會責任感、團隊等等。這只是我們時代賦予他的。但本質上這一點對女性和男性的社會分工,在中國的傳統文化裡面給他一點點的定義。但是我沒有側重很強調的不同。

      

     

      張瀾【伊頓國際教育集團教學教研總監原北師大幼兒園總園長】:在教學中我覺得沒有這樣的潛意識或者預期的東西在裡面。我也是近兩三年,因為有一個小女兒,朋友開玩笑說女孩富養。之前我從來沒有關注過。包括我剛才談論的有部分觀點我也贊同。中國的社會意識形態,孩子的教育,包括剛才說愛與志,孩子都是需要的。只是具體的表現不一樣,男孩子同樣的也是要培養他心中有博愛,但是他的表現方式和女孩子更溫柔的愛不一樣。每個孩子心中都應該有愛、有責任,都應該有智慧。只是依據每個人的個性和天性。同樣是女孩子,他有女孩子的特徵,但是對每一個孩子,也還是不同的。

      

      耿中津【北京博凱智慧全納幼兒園副總園長】:我們幼兒園在女孩、男孩的區別,剛才幾位老師都說的很好。在我們今天物質已經有保障的情況下。所謂窮養富養是賦予他的精神氣質,女孩子的精神氣質,要有更多、更豐富的精神氣質。今後財務自由的能力,藝術的涵養,人文的關懷這些都是需要的。男孩子還要經歷更多的磨難。因為再發展,仍然會遇到困難,包括我們今天,國家發展了,但是我們遇到的困難更大了。有一句話,該來的遲早要來,該面對的一定要面對。今天的孩子二十年以後,不管國家遇到什麼樣的大風大浪,遇到什麼樣的難題,是他們站出來解決。那個時候的女孩子、男孩子們,特別是男孩子能不能吃苦、為民族、為這個國家去奮鬥的精神品質有沒有。就是我們說的窮養,不能養成嬌慣、到時候什麼都擔不起來。那是不行的。我們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是有區別的。體育課,我們男孩子和女孩子有很多專案是一樣的。特別是在她的低齡階段,小班、中班。到了大班以後的發展。女孩子有幼兒瑜伽,柔韌、優美,幼兒舞蹈、芭蕾我們都有。男孩子有武術、幼兒足球。我們博凱幼兒園連續三年在北京市的足球冠軍。男孩子在場上的拼搶、衝撞、競爭。所有在他未來可能遇到的,也許在足球場上都能夠體現出來。這是我們在日常角隅種結合男孩女孩的一些區別教育。

      

      

      賈軍【東方愛嬰創始人、董事長】:尊重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把大愛給孩子。

      

      蔡景昆【幼兒教育知名學者,國家計生委早期教育專家】:兒童的培養秘訣就是愛,因為有了愛,我們的教育才能健康的展開。所以,作為一個幼教工作者本身要有愛心,做一個博愛的人。

      

      張瀾【伊頓國際教育集團教學教研總監原北師大幼兒園總園長】:積極的推進優質的、科學的早期教育。

      

      耿中津【北京博凱智慧全納幼兒園副總園長】:拿什麼奉獻給你,我的孩子們。我們博凱幼兒園一定是要按照孩子的成長規律,七歲之前的關鍵期他需要什麼,就給他提供什麼,使他能得到最好的發展,同時我們還要培養一種非常優秀的教師隊伍,天天面對孩子的是這些老師,我們有一個優秀的教師隊伍,共同給我們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高中生如何面對娛樂圈?我們還該相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