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觀復正秋
-
2 # 一枝研學
我是“道友”一枝,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有聲小說不能替代評書。雖然評書正不可避免的消亡。
提起評書這個門藝術,可以說是我的江湖,人情,世故,以及未來世界的啟蒙。
那時候聽評書,也並沒有影象,僅限於半導體和收音機。
正如“口技”裡面得那句話,一人,一桌,一戒尺而已。
但是演繹的卻是江河湖海,三教九流,鐵馬冰河大散關。
看了那個影片,才明白,評書,不僅限於聲音。手眼身法步,也是重要的傳達內容。
在那一瞬間,我才真正的領略了評書除了聲音之外的魅力。
-
3 # 百年樹妖
我的觀點:有聲小說不能接替評書、替代閱讀。
評書【píng shū】,曲藝的一種。一人演說,透過敘述情節、描寫景象、模擬人物、評議事理等藝術手段,敷演歷史及現代故事。北方語系通稱評書,南方多稱"評話",也有稱"評詞"的.評書發展於清末民初時,評書的表演為一人坐於桌後表演,道具有摺扇和醒木,服裝為長衫;至20世紀中葉,多不再用桌椅及摺扇、醒木等道具,而以站立說演,服裝也較不固定。
而在70年代末中國改革開放後,在電子媒體及推廣普通話的衝擊之下,一些方言的說書文化日漸式微,處於瀕臨消失的狀態,但還仍然有其活力。
從評書的發展歷史看,評書更多的是一種娛樂方式。
但請注意,這種娛樂方式不但有耳朵聽到的語音,還能看到說評書的人的表情、動作。觀眾在欣賞評書的時候,不光是耳朵聽,當看到評書人誇張的表情,揮舞的動作,沉浸在那種感染的情境下,才會禁不住大聲喝彩。
而且,很多人去欣賞評書時,會約三五朋友一起,品著茶,吃著點心,享受那種閒適的暢意。
試想,三五個朋友聚在一起,趴在桌子上盯著一部手機聽書,豈不怪哉。
閱讀,更不可能被有聲小說替代。不管是什麼型別的小說,哪怕是閒來打發時光的武俠,言情,偵探,甚至是短篇小說,閱讀所帶來的感受都不能被聽書替代。
閱讀時,當看到緊張的情節,我們會加速閱讀,迫切想知道後面的情節,當看到深沉哲理或者懸疑時,我們也許會合上書本,閉目冥想一會兒再繼續閱讀。甚至我們會就其中幾句話,幾個詞,反覆揣摩,然後才繼續。
那麼聽書呢,雖然可以按暫停鍵,但是所謂耳聽為虛,眼見為實。當我們對某句話,某段話想要揣摩一下的時候,一按暫停,發現我們對剛才那句話沒有記得那麼清楚,或者我們想回顧的時候,不知道該在哪裡暫停,還談什麼思考揣摩。
聽書,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帶來便利,但是肯定不能替代閱讀。
回覆列表
我覺的有聲小說絕對不可能接替評書、替代閱讀。我很少聽有聲的小說,不過也有一部《盜墓筆記》的有聲小說還可以。
首先回答第一個問題
以下是我的觀點的原因,有聲小說不可能接替評書、替代閱讀。1、這是一種文明的倒退
我提出兩個類似的問題進行比對,一是5G的到來必定使影片音訊一類的內容變得跟火爆,但是他能代替文字還有閱讀所承載的力量嗎?文字和閱讀會終止嗎?第二個例子有沒有任何的一種高科技的資料儲存能比得上刻在石頭上的文字保留的時間更久。
文字的發明和閱讀的能力是文明延續、傳承、進步必須的條件,如果被有聲音影片所代替短時間內不會有太大的問題,可是時間一久就會出現大麻煩。中華上下五千年光輝燦爛的文明歷史就是依靠的就是依靠文字所承載下來流傳至今的。這些東西不可能被音影片所替代。
2、關於替代的含義
音影片,有聲小說等出現是一種歷史的必然,他的出現極大的方便了我們的日常的生活,豐富了我們業餘的娛樂時間。高度發達的網際網路行業,尤其是5G的到來我們VR的普及將是另外一場新的革命。但是如果用這些東西“替代”書評以及閱讀,所產生的後果太過於可怕。與其說“替代”倒不如說是水乳交融共存於世恰當。
3、文字撰寫與閱讀是基底
所有聲書的基底都是文字的撰寫以及閱讀的能力。當我們想要去取代它,你的內容指令碼從何而來,當時間久了我們失去了編輯文字、以及閱讀能力的時候。你的音影片內容從何而來?
4、再舉一個簡單的例子
如今我們有一個通病,那就是提筆忘字,是什麼導致的?所以不要妄圖替代了。人們遺忘、以及失去某些能力的速度比想象的要快很多。
關於我最喜歡的有聲小說談不上喜歡,有的時候僅是用來打發無聊時間的工具而已,聽過的有聲書中,艾寶良老師的《盜墓筆記》還是不錯的。艾寶良老師的嗓音、語速、還有背景音樂的選擇都特別適合這本小說的激情以及故事。我是因為看完原著後才去聽的,我所有的電子書幾乎都是看完原著回顧的時候去聽的。
以上:
這時我對這個問題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