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安徽老字號顧公
-
2 # 南朝居士
當你加強宗室權力,分封諸侯王,諸侯王就會叛亂,但你打壓宗室,權臣就會篡位。
你給武將權力,武將就會造反,你不給武將權力,就會被外族吊打,對比唐宋就很明顯了。
但是在數十年之後,陸贄噴唐德宗,說當初唐玄宗一個節度使節制隴右,現在你搞四十個節度使,這樣他們互不統屬,沒有一個總指揮,被吐蕃打殘了吧?你應該搞一個武將節制他們。。
唐玄宗為什麼讓安祿山身兼三鎮節度使?原因就在這裡,安祿山的責任是抵抗北方的侵略,之前唐軍被吊打,讓安祿山節制後,唐軍再也沒被吊打了,但是安祿山又成了威脅。
你說的刺史制度也是一樣,刺史本身是檢查機構,州是監察區,不是行政區,行政區劃還是郡縣兩級制。
在兩漢時,地方郡守容易和地主、豪強聯合,逃避賦稅、勞役,隱匿人口、與國爭利等不法行為,於是就派遣刺史巡視地方,相當於現在巡 視 組
地方郡守二千石的高官,而刺史是六百石的小官,但是,刺史是中央派遣巡視地方的,小官自然可以管大官了。
所以刺史品秩雖低,但是權力很大,可以監察地方官員的不法行為,他的作用當然是正面的,後世的唐朝、宋朝、明清、本朝都有類似的制度。
但是,這個制度也有個弊端,就是郡守受刺史節制,這樣會慢慢演變成了州郡縣三級,監察區變成了行政區,唐朝的道、宋朝的路、明清的省都是這樣,
在劉焉(益州牧劉璋的父親)的忽悠下,刺史(州牧)就成了高於郡守一級的地方官了,
積極的看,州牧對鎮壓黃巾軍肯定是有積極作用的,但是,鎮壓之後,州牧又尾大不掉了。
就像滿清用湘軍鎮壓太平天國,鎮壓之後,湘軍又成了新的威脅。你不用湘軍,太平天國又無法鎮壓。
-
3 # 夢想家2021
“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舍此,別無他途
刺史制度是漢代的一種監察制度,到唐代脫離了相權管轄,逐漸成為中央派駐地方最高長官,導致地方無權,最終形成“割據”,不受中央節制。
漢代時,中央特派專員到地方調查的叫“刺史”。是俸給六百石的小官,按照政府規定的六條考察。向副宰相御使大夫報告,彙總至宰相處,相機處置。官小權小不拿實權,是朝廷的耳目。
唐代,監察系統獨立,設立御史臺,分為左右御史;左御使監察中央;右御史監察地方;派出監察的御史,稱為“觀察使”。觀察使名義上是巡察官,實際上卻成為地方最高行政長官。邊防重地牽涉軍事,觀察使持“節”,有全權排程之權,稱為“節度使”。上馬管軍,下馬管民,逐漸尾大不掉。
安史之亂後,朝廷不信任地方,派出“封疆大吏”,剝奪地方實權,重蹈覆轍,地方重臣羽翼豐滿後,回頭又反抗中央。
清代的總督,巡撫也如此例;清末的“東南互保”,督撫們就聯合起來不受皇室詔書,嚴重削弱了中央權威。
刺史坐大,非制度之罪。源頭在於中央與地方關係的制度設計。沒有監察,顯然不行,派出人員權力過大又容易招致反制,放權與收權之間,考驗政治智慧。
“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是千年智慧結晶,舍此,別無他途。
-
4 # 逛一逛3
刺史制度是西漢時期中央對地方的監察制度。源自於秦朝,萌發於漢文帝時期,成制於漢武帝時期。
漢武帝時期(元封五年),把全國劃分為十三個州即監察區,由中央委派監察官即刺史監察地方郡國。
刺史由臨時巡察變為常駐地方,設固定駐所(與郡所分開),逐步建立起完備的監察辦事機構。
刺史位卑權重,以輕御重。俸祿六百石的刺史監督俸祿二千石的地方郡守,定期不定期的向中央彙報地方高官的政績和地方治安秩序、獄案等,有時也難免會有越權行為甚至挾私報復……
刺史獨立歸屬,區域負責,是中央監察機構御史府的派出機構,提高了監察效率。而且職責明確,即詔書六條,規定刺史職責範圍……
刺史制度是中國古代國家政治體制成熟的重要標誌之一。是中央政府與地方體制之間聯絡的重要環節之一,透過刺史制度,監察地方政治,對維護中央集權和國家統一起了重要作用。對於今天的地方檢察體制和中央巡視制度有著重要的借鑑作用。
但是,東漢末年,刺史許可權膨脹,逐漸掌管地方軍政大權,州也由監察區上升為地方行政區,地方行政區劃由郡、縣兩級制變為州、郡、縣三級制。
東漢末年,刺史也改稱為州牧,成為與中央政府抗衡的地方割據勢力。如袁紹、曹操等都是州牧,都是當時割據一方的軍閥。(形成了東漢末年的軍閥割據,演變成三國鼎立的局面)……
這樣,維護皇權的刺史制度,逐漸演變成為威脅中央集權,危害國家統一的地方割據勢力……
其根本因素:在於刺史(制度)背後站著的是至高無上的皇權,刺史制度及其演變在於君主專制制度本身!……
回覆列表
因為擁有極大的人事權,財權,甚至獨立軍隊。形成了藩鎮勢力。有的藩鎮甚至可以自己發行錢幣。這樣就完全脫離了中央的指揮,對中央集權形成了極大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