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香茗史館
-
2 # 鄭秦雲
《還愛國主義本源以公正》
前文某人說道:端午節並非為紀念屈原而設,龍舟競度是人們自然形成的歷史習慣。我對此說極大憤慨,我對這種公然抵毀中國愛國主義本源的作法予以聲討。
眾所周知,戰國初期楚國三閭大夫屈原對楚懷王屈從強秦致國家弱勢、民生凋敝的作法極不滿意,用一躍衝向九里濤的激憤作法來表達自已強烈的愛國情懷。這件客觀存在的歷史事實是任何人也抹殺不掉的,這種愛國情懷在屈原的天問、九章、離騷等古韻文一一賦中早已有了充分的表達。屈原以死抗爭的歷史事實強烈地振撼了包括秦人在內的華夏子孫,成為中國愛國主義的發端思想,成為中國愛國主義的本源。幾千年來有多少仁人志士在愛國主義感召下為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興旺發達泣血奮鬥不止,才有了我們的960萬平方㎞的土地和近14億人口大國地位。
吉祥的事由當然可以成為國家設立民族節曰的理由,那麼愛國主義的壯舉怎麼就不能成為設立民族節日的根據,君不見,幾千年來民眾實施了多少向徵性的紀念方式來追悼屈原的靈魂,用龍舟競渡、撒粽子等行為耒表達對於屈原的崇敬,汩羅江畔到華夏的千家萬戶都在這一天追尋和紀屈原的愛國忠魂,但前文作者等一干人,卻反其道而行之,他們拉扯一堆人以減低屈原在民眾心中的份量,他們配合蛋丸小國南韓搶注端午節是他們小國之節日的行為,他們用"很可能“的癔測企圖推翻中華民族擁戴愛國主義的真誠意志,不惜做出漢奸行為以配國外勢力,對於這種行為,我們是可忍,孰不可忍。南韓搶注端午節的作法,侵犯了屈原的愛國榮譽,也使他們丟失了應有的尊嚴,華人民依舊在過端午節,依舊在紀念屈原的愛國主義本源思想。
古人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不管跳樑小醜們怎樣向屈原射來暗箭,都不能否定端午節的愛國主義本源作用。屈原的愛國精神將與日月同輝,端午節的愛國主義色彩都永遠燦爛!
咸陽人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午節等,是中國極為重要的傳統節日,很長一段時間以來,端午節都與屈原緊密相連,那麼端午節真的是因紀念屈原而產生的嗎?其實並不是,端午節的起源較早,至於紀念屈原、介子推、伍子胥、曹娥等說法,極有可能是後人構建出來的。
屈原與端午節端午節源於紀念屈原這種說法,是根據南朝梁人吳均的神話志怪小說《續齊諧記》和宗檁的《荊楚歲時記》而來的,而兩人距離屈原去世已經過去了700多年,雖然在唐朝歐陽詢轉抄的《風俗通》中,東漢靈帝時端午民俗中便已經有了屈原的影子,但那距離屈原去世也有400多年了。
根據記載,公元前278年秦國攻破楚國都城,屈原心如刀割之下,於五月五日寫下絕筆《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而亡。傳說,後人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經常盪舟於江河之上,此後逐漸發展為了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河裡的魚吃掉屈原的身體,於是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後來演變成了吃粽子的習慣。
不過,近代研究表明,早在屈原之前,諸如龍舟競渡等有關端午的習俗便已經出現。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中,便說早在屈原投江的千餘年前,划龍舟之習俗就已存在於吳越水鄉一帶。就連屈原本人的《楚辭·涉江》中也有“乘舲船余上沅兮,齊吳榜以擊汰。船容與而不進兮,淹回水而凝滯。朝發枉渚兮,夕宿辰陽”的詞句,而這首詞中屈原所乘坐的舲船實質上也就是當時一種競度所用的船。
胡適更是說“《史記》本來不很可靠,而屈原、賈生列傳尤其不可靠”。他甚至懷疑是否真有屈原這樣一個人,原因是在司馬遷的《屈原列傳》出現之前,史書上並沒有關於屈原的記載,在司馬遷前至戰國屈原所在時期百多年這段時間裡對屈原的記載是空白的。
此外,在端午節源於人物紀念方面,除了源於紀念屈原這種說法之外,還有紀念伍子胥、孝女曹娥、介子推、廉吏陳臨、越王勾踐等等說法。
而種種跡象均表明,這種人物紀念說極有可能是後人在原本就有的端午節的基礎上,構建出來的說法,只是相應的根據傳說增加的一些紀念活動而已。
端午節的由來現代考證表明,端午節極有可能源自於天象崇拜,而天象崇拜和祖先信仰則是人類最早、最原始的兩種信仰之一。事實上,很多傳統節日均來自於早期的祭祀活動,而端午節極有可能同樣源於此。
聞一多先生在《端午考》與《端午的歷史教育》中考證認為,古代吳越地區的百姓是崇拜龍的,並認為自己是“龍子”,因而會在五月初五這天舉行圖騰祭祀。同時,端午節最主要的兩項活動吃粽子和划龍舟,均與龍有關。當天,人們會在急鼓之中以刻畫成龍形的獨木舟,在水面上作競渡以祭龍神,這便是此後的龍舟比賽,而粽子則是被用來投入江中祭祀龍神的。
此後,隨著吳越文化逐漸和中原文化的交流融合,這種祭祀習俗開始逐漸流傳到長江上游和北方地區,隨著時間的推移,開始逐漸被確立為節日。
而由於各地文化習俗和傳說故事的不同,導致端午節在和各地風俗結合之後,除了吃粽子和划龍舟兩項最為原始的活動之外,又衍生出了具有各地特色的紀念活動,例如惡日禁忌說衍生出的“避五毒”、“躲端午”,紀念介子推說衍生出的不吃熟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