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電影白沙君
-
2 # 徐一新
因為北洋水師閱兵一事,光緒帝生父醇親王奕譞,就因為即興作了一首詩,結果就被慈禧太后活活嚇死。
醇親王一死,頤和園工程總負責人一位便落了空,機會就這樣落到了另一位王爺身上,他就是慶郡王奕劻。
奕劻一番操作之後,被慈禧太后當面誇獎:
“倒是個明事理的,我沒白疼你。”
那麼奕劻是誰,他究竟幹了些什麼事,明明年齡只比慈禧小三歲,且是同輩,咋就成了慈禧太后口中的沒白疼他呢?
楊角風談《走向共和》第24期:高調尋死,低調長壽,慶親王奕劻究竟做了什麼,慈禧說沒白疼他?
一、
一場閱兵引發的兩國動盪就此展開,日本全國上下都在勒緊褲腰帶買軍艦,甚至該劇的顏值擔當純子小姐,也把自己的第一次貢獻了出去。
相反,大清國這邊,一方面光緒帝還在論功行賞,一方面眾人之間的明爭暗鬥還在繼續。
由此可見,團結多麼重要,達成共識多麼重要。一個國家,尤其是在內憂外患之時,真的需要先安定內部,統一思想擰成一股繩,一同對抗外部,只有這樣,才能取得最後的勝利。
光緒帝的臉上看不到一絲剛剛失去老爹的痛苦,坐在龍椅上的他,終於可以痛快地大封群臣。實際上,並非完全是北洋水師閱兵的原因,更重要的是慶祝慈禧太后的60大壽。類似於新皇登基,大封群臣,而大清朝這次封賞,則是慶祝慈禧老太太光榮退居二線。
沒有什麼比慈禧太后退居二線,更讓光緒帝高興的了,再加上之前一直拉攏李鴻章,正好趁此機會大大封賞:
“著,(李鴻章)晉封為一等忠肅候!”
同時命令戶部尚書翁同龢,抓緊時間把國庫裡僅剩的60萬兩銀子,快點撥給北洋水師。
其實,歷史上那一年同時晉封的還有慶郡王奕劻,他就是在慈禧太后60歲壽辰時,獲封慶親王。
但是在劇中,此時的他還是慶郡王,剛剛接管頤和園工程,成為清朝晚期,繼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後,第三個獲勢的王爺。
(哈哈,太子胤礽,你換了個劇組,我就不認識你了嗎?)
二、
慶郡王奕劻一出場,就到了當鋪,顯然,他已經是常客了,因為當鋪夥計發話了:
“您又來典當點什麼呢?”
為什麼《走向共和》這部劇經典呢,就在於把整個晚清人物眾生相都給刻畫了出來。大到太后,皇上,日本天皇,小到一個妓女純子,一個當鋪的小夥計,言談之間,其形象躍然紙上。
小夥計沒走一步都是在猜,但掌櫃就不同了,人啊,之所以你是夥計,他是掌櫃的,就是因為掌握的資訊不對稱導致。領導同樣如此,不要覺得他當領導好像很厲害,其實不過是他獲得的資訊比你多,更能快速做出準確率高的決策而已。
掌櫃的一出來,立馬把大碗茶換成名貴的西山雲霧,把奕劻要贖回的珠子也給重新包裝了一下,關鍵是還不要錢,還白送二百兩銀子。
整段對話,就為了表明兩件事,一件事是奕劻窮困潦倒,平時靠典當自己的家業過日子。第二件事則是,他即將時來運轉,成為掌櫃的口中大清朝除太后和皇上以外,最有權勢的王爺。
奕劻確實窮過一段時間,但劇情中都到了慈禧太后快過60大壽了,他早就不窮了。
在《泰晤士報》裡曾經對奕劻有過一段描寫:
“早年甚貧乏,以其為中國繪畫山水之能手,兼擅長書法,嘗為人教讀,且資書畫以餬口,藉以略增其所入。”
這段話說明,奕劻的文筆繪畫相當出色,早年是靠賣畫賣字教書餬口。
三、
奕劻這個人雖然有一定文采,但是並無治國之策,本來就是一閒散旗人,直到他遇到了桂祥。
桂祥這個人並無特殊的地方,關鍵在於他的姓氏,他姓葉赫那拉,沒錯,他就是慈禧太后的親弟弟桂祥。
這些八旗子弟的文化水平著實讓人著急,慈禧很喜歡這個弟弟,但是她這個弟弟不識字,倆人又很難見面,於是充當寫信角色的就是桂祥的好夥伴奕劻。
相對來說,奕劻的見識要比桂祥多,字又寫的漂亮,深受當時還是懿貴妃的慈禧喜愛。再加上書信一來一往,也讓葉赫那拉家族的一些事情讓奕劻得知,跟慈禧的關係也越來越好。
窮,應該是不窮,職務嘛,也算是爬的快,早在恭親王奕訢被免職的1884年,他就接下了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職務了。
1885年就作為醇親王的副手,協同辦理海軍事務,這也是為什麼醇親王死亡,他頂上的原因所在。
這個人摳門倒是摳門,不然手下也不會抱怨這點錢,根本買不到上好的木材,在劇中更是見誰都張口閉口自己窮:
“我可是窮貝勒爺出身,針尖挑土過來的,一絲一毫計較慣了!”
隨後小德張就把李光昭引見給他了,李光昭是晚清有名大大騙子,不過編劇硬把同治朝的事搬到光緒朝,有點穿越的感覺。他給的木頭不錯,可惜就這麼幾根,本身就是個騙局,這個奕劻確實是能力一般,跟小德張比起來都差得遠。
四、
事後,李蓮英質問小德張:
“李光昭這事,你撈了多少好處?”
記住,領導一定要拿大頭,你小德張敢掏出十萬兩銀票賄賂我,我就要知道你拿了多少。
小德張回答是不過是一座小四合院,哈哈,大家知道現在北京城一座小四合院多少錢嗎?
北京城的四合院可不是隻按建築面積算的,而是整個佔地面積算,單價在8-30萬每平。一般情況下,一座小四合院佔地400平米,建築面積200平米,售價在幾千萬到幾億不等。
幸虧李蓮英不懂房地產,不過十萬兩銀票也相當於現在的一千多萬塊錢了。
李蓮英不僅敲打了小德張一頓,還順便把慶郡王奕劻評價了一番:
“如果慶王爺生下來就是郡王爺,他就不這麼貪了。”
越窮越貪,這句話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人民的名義》中開篇就讓人驚喜萬分的侯勇就是典型。吃著白水面條,卻貪了鉅款,用他自己的話講,之所以自己這麼貪,完全是窮怕了。
同時,李蓮英還總結了奕劻的名言:
“什麼都是虛的,只有銀子是實的。”
晚年的奕劻有一大愛好,那就是過生日,不是他在組織生日聚會,就是去別人家聚會的路上,當然,斂財能力也是大大的好。
五、
回到我們的題目,李光昭送了一本書,叫《書海雙楫》給翁同龢,一舉收穫他心。而光緒帝準的那60萬兩給北洋水師的銀子,就這樣被翁同龢批給了李光昭,打了水漂。
不過這在歷史上也是杜撰的,當年(同治朝)彈劾李光昭的人中,就有翁同龢,真是躺著也中槍啊。
之所以翁同龢急著把錢批給李光昭,並非完全是針對李鴻章,不肯給他錢,更重要的是頤和園越早修好,慈禧太后越早退休。
錢到位了,小德張不忘提醒李光昭,千萬別忘了給奕劻送錢啊:
“喉嚨裡都伸出爪子來了。”
但是修園子這事,光緒帝著急,翁同龢著急,慈禧太后並不著急:
“我一個老太太,整天在皇上面前晃悠,多招人煩哪。早早的搬進這園子裡來,離著他們遠遠的……”
所以,慈禧太后對翁同龢急著批錢,是心知肚明的,慶郡王奕劻也不傻哦,也聽出了弦外之聲:
“您到哪,這朝廷中樞就在哪,朝政要是有了事情啊,這臣子們還不是屁顛屁顛地跑來請示!”
看看李蓮英這小眼神,奕劻你這拍馬屁的功夫,確實一流啊!
就這樣,慈禧太后高興了,誇了奕劻一句:
“倒是個明事理的,我沒白疼你。”
慈禧太后明明知道奕劻貪,為什麼還重用他,為什麼還要疼他呢?
這就是題外話了,奕劻這人貪是貪,關鍵是看對誰了,對慈禧太后那是忠心耿耿。大家想必也知道,慈禧太后喜歡打麻將,知道是誰引進給慈禧太后的嗎?
就是奕劻,當時大清朝內外交困,慈禧太后心情很不好,學會了打麻將,可以舒緩心情。而且奕劻時不時就派自己的小老婆進宮陪太后打麻將,隨身帶著的銀票從來沒有拿走過,光輸!
由於其在戊戌政變過程中鐵心支援慈禧,並在隨後的義和團運動中處理得當,一直被慈禧太后寵信,評價他:
“榮辱忽焉,皆在聖意。”
只不過慈禧死後,奕劻跟袁世凱走得太近,袁世凱的發家也離不開他的扶助,所以宣統帝溥儀對他沒好感:
“(奕劻)受袁世凱的錢,勸太后讓國,大清二百多年的天下,斷送在奕劻手裡。”
醇親王一生低調,就高調了一次,喪了命,奕劻一生低調,只管斂錢,卻長壽而終。
所以說,站隊很重要,貪不貪,沒關係,這就是慈禧太后說疼他的最根本原因!
-
3 # 楊角風發作
我來回答吧:
因為北洋水師閱兵一事,光緒帝生父醇親王奕譞,就因為即興作了一首詩,結果就被慈禧太后活活嚇死。
醇親王一死,頤和園工程總負責人一位便落了空,機會就這樣落到了另一位王爺身上,他就是慶郡王奕劻。
奕劻一番操作之後,被慈禧太后當面誇獎:
“倒是個明事理的,我沒白疼你。”
那麼奕劻是誰,他究竟幹了些什麼事,明明年齡只比慈禧小三歲,且是同輩,咋就成了慈禧太后口中的沒白疼他呢?
一場閱兵引發的兩國動盪就此展開,日本全國上下都在勒緊褲腰帶買軍艦,甚至該劇的顏值擔當純子小姐,也把自己的第一次貢獻了出去。
相反,大清國這邊,一方面光緒帝還在論功行賞,一方面眾人之間的明爭暗鬥還在繼續。
由此可見,團結多麼重要,達成共識多麼重要。一個國家,尤其是在內憂外患之時,真的需要先安定內部,統一思想擰成一股繩,一同對抗外部,只有這樣,才能取得最後的勝利。
光緒帝的臉上看不到一絲剛剛失去老爹的痛苦,坐在龍椅上的他,終於可以痛快地大封群臣。實際上,並非完全是北洋水師閱兵的原因,更重要的是慶祝慈禧太后的60大壽。類似於新皇登基,大封群臣,而大清朝這次封賞,則是慶祝慈禧老太太光榮退居二線。
沒有什麼比慈禧太后退居二線,更讓光緒帝高興的了,再加上之前一直拉攏李鴻章,正好趁此機會大大封賞:
“著,(李鴻章)晉封為一等忠肅候!”
同時命令戶部尚書翁同龢,抓緊時間把國庫裡僅剩的60萬兩銀子,快點撥給北洋水師。
其實,歷史上那一年同時晉封的還有慶郡王奕劻,他就是在慈禧太后60歲壽辰時,獲封慶親王。
但是在劇中,此時的他還是慶郡王,剛剛接管頤和園工程,成為清朝晚期,繼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後,第三個獲勢的王爺。
(哈哈,太子胤礽,你換了個劇組,我就不認識你了嗎?)
慶郡王奕劻一出場,就到了當鋪,顯然,他已經是常客了,因為當鋪夥計發話了:
“您又來典當點什麼呢?”
為什麼《走向共和》這部劇經典呢,就在於把整個晚清人物眾生相都給刻畫了出來。大到太后,皇上,日本天皇,小到一個妓女純子,一個當鋪的小夥計,言談之間,其形象躍然紙上。
小夥計沒走一步都是在猜,但掌櫃就不同了,人啊,之所以你是夥計,他是掌櫃的,就是因為掌握的資訊不對稱導致。領導同樣如此,不要覺得他當領導好像很厲害,其實不過是他獲得的資訊比你多,更能快速做出準確率高的決策而已。
掌櫃的一出來,立馬把大碗茶換成名貴的西山雲霧,把奕劻要贖回的珠子也給重新包裝了一下,關鍵是還不要錢,還白送二百兩銀子。
整段對話,就為了表明兩件事,一件事是奕劻窮困潦倒,平時靠典當自己的家業過日子。第二件事則是,他即將時來運轉,成為掌櫃的口中大清朝除太后和皇上以外,最有權勢的王爺。
奕劻確實窮過一段時間,但劇情中都到了慈禧太后快過60大壽了,他早就不窮了。
在《泰晤士報》裡曾經對奕劻有過一段描寫:
“早年甚貧乏,以其為中國繪畫山水之能手,兼擅長書法,嘗為人教讀,且資書畫以餬口,藉以略增其所入。”
這段話說明,奕劻的文筆繪畫相當出色,早年是靠賣畫賣字教書餬口。
奕劻這個人雖然有一定文采,但是並無治國之策,本來就是一閒散旗人,直到他遇到了桂祥。
桂祥這個人並無特殊的地方,關鍵在於他的姓氏,他姓葉赫那拉,沒錯,他就是慈禧太后的親弟弟桂祥。
這些八旗子弟的文化水平著實讓人著急,慈禧很喜歡這個弟弟,但是她這個弟弟不識字,倆人又很難見面,於是充當寫信角色的就是桂祥的好夥伴奕劻。
相對來說,奕劻的見識要比桂祥多,字又寫的漂亮,深受當時還是懿貴妃的慈禧喜愛。再加上書信一來一往,也讓葉赫那拉家族的一些事情讓奕劻得知,跟慈禧的關係也越來越好。
窮,應該是不窮,職務嘛,也算是爬的快,早在恭親王奕訢被免職的1884年,他就接下了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職務了。
1885年就作為醇親王的副手,協同辦理海軍事務,這也是為什麼醇親王死亡,他頂上的原因所在。
這個人摳門倒是摳門,不然手下也不會抱怨這點錢,根本買不到上好的木材,在劇中更是見誰都張口閉口自己窮:
“我可是窮貝勒爺出身,針尖挑土過來的,一絲一毫計較慣了!”
隨後小德張就把李光昭引見給他了,李光昭是晚清有名大大騙子,不過編劇硬把同治朝的事搬到光緒朝,有點穿越的感覺。他給的木頭不錯,可惜就這麼幾根,本身就是個騙局,這個奕劻確實是能力一般,跟小德張比起來都差得遠。
事後,李蓮英質問小德張:
“李光昭這事,你撈了多少好處?”
記住,領導一定要拿大頭,你小德張敢掏出十萬兩銀票賄賂我,我就要知道你拿了多少。
小德張回答是不過是一座小四合院,哈哈,大家知道現在北京城一座小四合院多少錢嗎?
北京城的四合院可不是隻按建築面積算的,而是整個佔地面積算,單價在8-30萬每平。一般情況下,一座小四合院佔地400平米,建築面積200平米,售價在幾千萬到幾億不等。
幸虧李蓮英不懂房地產,不過十萬兩銀票也相當於現在的一千多萬塊錢了。
李蓮英不僅敲打了小德張一頓,還順便把慶郡王奕劻評價了一番:
“如果慶王爺生下來就是郡王爺,他就不這麼貪了。”
越窮越貪,這句話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人民的名義》中開篇就讓人驚喜萬分的侯勇就是典型。吃著白水面條,卻貪了鉅款,用他自己的話講,之所以自己這麼貪,完全是窮怕了。
同時,李蓮英還總結了奕劻的名言:
“什麼都是虛的,只有銀子是實的。”
晚年的奕劻有一大愛好,那就是過生日,不是他在組織生日聚會,就是去別人家聚會的路上,當然,斂財能力也是大大的好。
回到我們的題目,李光昭送了一本書,叫《書海雙楫》給翁同龢,一舉收穫他心。而光緒帝準的那60萬兩給北洋水師的銀子,就這樣被翁同龢批給了李光昭,打了水漂。
不過這在歷史上也是杜撰的,當年(同治朝)彈劾李光昭的人中,就有翁同龢,真是躺著也中槍啊。
之所以翁同龢急著把錢批給李光昭,並非完全是針對李鴻章,不肯給他錢,更重要的是頤和園越早修好,慈禧太后越早退休。
錢到位了,小德張不忘提醒李光昭,千萬別忘了給奕劻送錢啊:
“喉嚨裡都伸出爪子來了。”
但是修園子這事,光緒帝著急,翁同龢著急,慈禧太后並不著急:
“我一個老太太,整天在皇上面前晃悠,多招人煩哪。早早的搬進這園子裡來,離著他們遠遠的……”
所以,慈禧太后對翁同龢急著批錢,是心知肚明的,慶郡王奕劻也不傻哦,也聽出了弦外之聲:
“您到哪,這朝廷中樞就在哪,朝政要是有了事情啊,這臣子們還不是屁顛屁顛地跑來請示!”
就這樣,慈禧太后高興了,誇了奕劻一句:
“倒是個明事理的,我沒白疼你。”
慈禧太后明明知道奕劻貪,為什麼還重用他,為什麼還要疼他呢?
這就是題外話了,奕劻這人貪是貪,關鍵是看對誰了,對慈禧太后那是忠心耿耿。大家想必也知道,慈禧太后喜歡打麻將,知道是誰引進給慈禧太后的嗎?
就是奕劻,當時大清朝內外交困,慈禧太后心情很不好,學會了打麻將,可以舒緩心情。而且奕劻時不時就派自己的小老婆進宮陪太后打麻將,隨身帶著的銀票從來沒有拿走過,光輸!
由於其在戊戌政變過程中鐵心支援慈禧,並在隨後的義和團運動中處理得當,一直被慈禧太后寵信,評價他:
“榮辱忽焉,皆在聖意。”
只不過慈禧死後,奕劻跟袁世凱走得太近,袁世凱的發家也離不開他的扶助,所以宣統帝溥儀對他沒好感:
“(奕劻)受袁世凱的錢,勸太后讓國,大清二百多年的天下,斷送在奕劻手裡。”
醇親王一生低調,就高調了一次,喪了命,奕劻一生低調,只管斂錢,卻長壽而終。
-
4 # 達摩說
在《走向共和》中,慶親王奕劻可以說是一個反面角色,但慈禧太后呢,放著那麼多有能耐的人不疼,但就是疼他,不僅晉封他為鐵帽子親王,還給予了充分的信任,明知道他貪錢貪到手軟,卻一點沒有撤換他的意思,始終將他保留在中樞魁閣之內。
為什麼呢?就是因為他會100%忠於慈禧。
於是,他剛剛走馬上任,就開始貪,以至於在南洋木材的問題上出了紕漏,讓騙子李光昭騙去了不少錢,但他自己卻也沒少摟錢。最後這頤和園還是李鴻章開了海防捐,勉強搜刮了些錢來才得以完工。
不過,慈禧精明一輩子了,會不知道他從工程裡貪?她當然知道,她還知道,只要重用奕劻一日,他就會一直貪下去,但她同樣知道,奕劻是一個絕對忠於她的人。
對於修園子的事,大臣們的看法都不同。李鴻章不反對,但這也是礙著慈禧的面子,他一門心思想的就是怎麼為北洋水師弄點經費。翁同龢呢,這也是個精明人,但為什麼會被李光昭騙去那麼多銀子呢?因為翁同龢一門心思想的是趕緊把園子修好,這樣就可以讓老太后進去養老,光緒帝就可以乾綱獨斷。
您到哪,這朝廷中樞就在哪,朝政要是有了事情啊,這臣子們還不是屁顛屁顛地跑來請示。
慈禧一聽這話,這才露出欣慰的笑容,發自內心地誇了奕劻一句:
倒是個明事理的,我沒白疼你。
所以即便知道奕劻貪,慈禧也堅決重用他,她知道奕劻會堅決擁護她的絕對權力,她真正害怕的並不是貪汙,而是臣子與她離心離德,與她意志不統一。
皇權是支撐封建專制制度的核心,皇帝正是通過官僚機構對皇權的效忠,完成對於國家機器和百姓的控制。但是,這也造成大臣為保住祿位,一心唯唯諾諾,只知磕頭請安,卻不管國家興亡,百姓死活。
由此可見,《走向共和》正是要透過奕劻這個角色,試圖去詮釋封建專制制度為什麼一定要被推翻。
回覆列表
因為慈禧和奕劻之間除了年紀之差,還有主僕之分。
慈禧疼奕劻主要表現在對他傾斜政治資源,其實不光是奕劻,對愛新覺羅家族所有的人,慈禧都是格外地信任並且給予鍛鍊的機會。商定是否立憲之時,慈禧議完朝會之後就說:“你們漢人先下去吧,我們自家人再說會話。”
除了李鴻章,張之洞,榮祿和劉坤一這些老臣,慈禧晚年幾乎不信任其他漢人大臣。所以榮祿死後,軍機魁閣就落到了奕劻頭上,原因是:第一,奕劻的年紀和資歷擺在這兒,讓他讓位別人也沒啥可說的;第二,關於榮祿的諡號,奕劻的那一番御前奏對,從頭到尾都是在體現自己對慈禧的忠誠。
真要說做事,尤其是上馬打仗下馬治國,奕劻離李鴻章和榮祿差得老遠,可他就是強化了慈禧對他的信任,做事不一定行,但鐵定忠誠於太后。
對慈禧這個幾十年的政治老手來說,忠誠比什麼都重要,因為這是她執政的基礎,畢竟後面還有個名正言順的光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