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陳一逛

    這部戲我沒有看 不知道情節 歷史上的明英宗我還是知道的: 他父親是明宣宗朱譫基 明英宗朱祁鎮8歲登基 身邊有一太監王振照顧 日久生情 英宗皇帝年幼無知 被他教壞 在也先率領軍隊進攻時候被 鼓動親征 沒有做好準備 沒有好的計劃 沒有聽從好的建議 在王振的指揮下 全軍覆沒 英宗被擒 一年的俘虜生涯 歸國後又近7年的如囚徒般的生活 後來復辟成功 8年後駕崩! 前期太監王振影響了他的生活 !感情上甚至把他當作了父親 這是做為皇家孩子的悲哀 從小如孤兒一樣得不到普通百姓最基本的父母之愛 ! 被很多人鑽了空子 ;明歷史上很多這樣的例子 ! 不多說了! 謝謝!

  • 2 # 劉愛國1

    是他自己坑自己,和背黑鍋太監無關係,正史總是要給皇帝留面孑的,但如果他沒復辟,或復辟失敗,正史可能就更接近史實了

  • 3 # 豆叔講故事

    明宣宗死了之後,太子朱祁鎮繼位,也就是歷史上的明英宗。當時剛剛繼位的小皇帝只有九歲,還是一個貪玩的年紀。為了讓皇帝專心於學業,皇太后和一些大臣商量之後,宣佈暫停辦理一些不是十萬火急的業務,讓社會進入休養生息的時間。

    當然,也正是這段時間的恢復,明朝社會延續了之前仁宣時期的良好狀況,國家向著富強的方向發展。不過作為權力政治中心的皇宮,卻悄然的發生了權力的更替。

    當時負責輔導皇帝朱祁鎮的是大太監王振。這個人之前是個罪犯,為了逃脫罪責才自願自宮當個太監的。輔導當時的太子朱祁鎮讀書之後,這個人並沒有什麼太大的是非觀,是個典型的老油子。所以他不是把心思放在輔導朱祁鎮學業上,而是放在了討好對方上。

    結果等到朱祁鎮當上皇帝后,王振更是把朱祁鎮當皇帝的職責大包大攬,美其名曰替皇帝分擔。那時候九歲的孩子懂什麼?能有人幫自己處理業務,巴不得的事呢。於是王振就逐漸掌握了當時明朝上下的權力。

    到後來王振的權力大到了什麼地步呢?一系列官員的任免,都需要王振的批覆點頭。那些反對王振的奏摺,還沒落到朱祁鎮手裡,就先被王振批閱了,之後這些發出反對聲音的大臣自然被殺的殺貶的貶。可以說,當時王振除了名義上不是皇帝,行使的權力已經和一個皇帝沒區別了。

    後來北方蒙古瓦剌發展起來了,也漸漸開始不服管了。結果有一回瓦剌過來進貢的時候,被王振貪了不少便宜。這下惹得對方不高興了,於是回去以後就找藉口發兵了。這一下,直接幹到了山西大同。

    戰報傳來之後,朝廷肯定也著急啊。不過那時候明英宗已經成年了,這事兒肯定要找大家商量啊。許多的大臣認為明朝軍隊多,找幾個能征善戰的人帶兵就能消滅對方了。這也是最穩妥的辦法。

    可是這裡邊有一個人心裡卻打起了小算盤。誰呢?就是王振。作為宮裡權勢最大的太監,加上把持了朝政這麼多年,王振也算是榮耀無比了。這人一發達起來,家族自然跟著沾光啊。所以這麼些年,王振老家也被王振弄了不少的財產。這太監沒有後代,自然就把注意力轉移到了錢財上。按照當時的說法,王振就算不當官,也是一個富可敵國的土豪。

    這麼一個土豪,老家在哪呢?河北蔚州。和山西大同離得不遠。如果讓瓦剌人攻破了大同,一路擄掠的話,很可能自己的老家要遭殃,那麼作為老家最有錢的王家,肯定首當其衝,要成為擄掠的目標。到時候自己這麼多年撈的錢不都打水漂了?讓其他將領去帶兵打仗,人家管你這麼多?所以這事兒肯定不能隨便交給別人,最好還是自己去。可是自己去,沒有帶兵經驗怎麼去?

    想了一圈,王振把主意打到了皇帝身上。只要皇帝能御駕親征,那麼自己就有理由跟著,自己跟在旁邊,自然就可以左右皇帝的行程,回頭往老家繞一圈,甭管怎麼說,也是一個可進可退的好主意。

    就這麼著,王振就用盡了口舌,極力慫恿朱祁鎮御駕親征,並告訴皇帝這是一個建功立業的機會。幾十萬大軍,打對方一點點人,躺著都贏了。等於直接吃經驗啊。被王振這麼一說,朱祁鎮也心動了,於是就宣佈御駕親征了。

    本來這御駕親征也沒有什麼太大的毛病,只要按照原計劃,找幾個能帶兵打仗的將領,一路上平推過去總還是可以贏的。可是壞就壞在了御駕親征上了,這皇帝一參與進來,這行軍的路線,行軍的進度等等一系列的事情誰說的算?統帥說的算還是皇帝說的算?

    統帥敢說自己說的算,皇帝直接換掉你。可是皇帝說的算嗎?皇帝說的也不算,皇帝都聽王振的。這麼一個屁都不懂的傢伙,想一出是一出,全為了自己的那點家產打算,結果就是這麼個情況,導致了整個部隊上下政令不通,後來為了軍隊後邊幾千車自己家的財產,王振堅持讓大軍在土木堡駐紮。一個破土堡,什麼防禦設施都沒有,還在這裡駐紮,這和找死有什麼區別?

    於是瓦剌人晚上一偷襲,軍中大亂。皇帝朱祁鎮也在這次的戰鬥中被俘虜,而王振,則被氣到極點的禁軍將領樊忠一錘子砸死。可以說,一個貪財的太監,真的是把皇帝給坑了。這一坑,也直接把朱祁鎮的皇位給坑沒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滴水穿石的事例,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