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一字無二捺”是書法當中常講的書寫規律。在國家語委的標準楷書字型中,大部分字依然遵從了這樣的規律,比如,這,食等。但少部分字,如眾、逢等字,則不滿足這個規律,是故意還是疏忽?還是其他原因…

回覆列表
  • 1 # 莫非有話說

    所謂“字無二撇”“雁不雙飛”這些說法,無非就是前人總結出來的利於我們學習的一些書法經驗,並不是一種規律。所謂“法無定法”,尤其是藝術創作,哪有什麼規律可循。

    而之所以有這種說法,在我看來,其目的是為了求“變”。一直以來,“美”與“哲學”不分家,而審美則也需要辯證地去看。

    在普遍的“美”中,一成不變是不具美感的,但從另一個角度講,它又具有永恆美的概念。那變幻莫測的美,在其發展的過程中,又包含了“非美”的一面,它表現出來的時候,你能說它是美的嗎?

    當然,這些還是需要在具體事物上進行思辨,就書法而言,求“變”是書法藝術永恆追求的一個法則。王羲之的《蘭亭序》中,“之”字有21種姿態,他雖然沒有明確地告訴我們,卻被後學廣泛學習應用。

    相較於草、行書筆畫形態上的變化莫測,楷書卻很難做到。我們知道楷書(唐楷)法度嚴謹,結字規範,很難有那種大幅度的“變”,只能通過細微的變化來實現。我們都知道歐陽詢、顏真卿的楷書大多是左高右低,即撇高捺低,左點高有點低,而柳公權則是相反,他很多字的結構是左低右高的,這樣違背“常理”的變化,依然給人以美的享受。

    然後還有另外一種情況,就通過結構變化來求變,例如“秋”“秌”,“群”“群”等字,都是為了求變。

    至於“宋體”“仿宋”這些印刷體,我們之所以不認可它們,就是因為它們沒有變化,不具美感。就更不能用“字無二撇”這種說法來看待了。

  • 2 # 紅塵彌勒

    自古“燕不雙飛”,這是書法創作中的書寫法則和創作技巧。

    按照漢字的組字規範,無論是逢還是眾,亦或是其他類似的漢字,都是寫成捺的形態,這在印刷體中更為明瞭,也是我們學習漢字的時候所掌握的基本常識。

    但這個所謂的規範,在書法創作中卻應該區分的來看,很多人也不採用。

    因為正規的印刷體並不是創作,只是追求規範和劃一。故而寫成統一的式樣,這沒什麼可質疑的,因為本來就應該是那樣的筆觸和形態。

    但書法創作中講究字不類出,燕不雙飛,追求一種跌宕而參差的錯落之美,筆畫之間形成呼應,從而產生突出的視覺效果,給人以差互之美。

    同樣的筆畫,在這裡卻要區別對待,就是為了追求書法的一種極致美感。

    但凡事也有例外。比如蠶頭燕尾的隸書,就有人嘗試採用燕兒雙飛的筆法,甚至在一篇全國性比賽獲獎的作品中,還出現了更為稀奇的燕子三飛,同樣的捺筆,作者絲毫沒有收斂書寫的筆觸,而是放任了它的造型,只是長短粗細上略有差池,形成極為罕見的創新現象:三捺齊飛。

    但是,這只是書法創作中的個例,平素很少能夠見到這樣的寫法,也被很多人嗤之以鼻,紛紛說其野路子,不合創作規律云云。

    但點評的書法家,卻對這樣的寫法給予了高度評價,言稱是一種有益的嘗試和創新。但不宜推廣和普及,只是作為個例欣賞罷了。

    研習久了,就知道漢字的書寫在創作中和正規書寫方面的差異。

    但也提示我們要追求漢字的靈動之感,互動之美。

  • 3 # 楊炳升66

    “字無二捺",是有這種說法。

    在這裡我們先用基礎理論去說。

    "凡事都有通例常態和特例。"通常情況下,我們都是要按照通例常態去說事。有通例,就應該有特例。

    在書法上,我們的大師們經常的說,"我們寫字要規範",這種觀點是通例要求,不能說他們講的錯。而我的觀點則是,"不存在規範不規範,只存在合理與不合理與好看不好看之說。"

    就以"這"字為例,何紹基和龍門石碑上的是兩捺,"食"字,龍門石碑上和顏體字中也有兩捺的。"眾"字,王羲之,趙佶和龍門石碑上都是兩捺。

    對於理論的東西,在很多情況下,我們真的要辯證的去看。

    比如,從古至今,對於執筆,要求"指實掌虛",這沒有什麼錯。若是細想想,這可是一句廢話呢?掌要是實了,會是什麼後果?不是什麼都拿不住嗎?

    對所有的楷書帖我都臨,僅限於臨,卻從不寫楷書。

    我這可算是外行人胡侃?

    淺見一點,僅供參考。

  • 4 # 什麼人什麼對待

    您自己都說了“一字無二捺”這是個書法術語。在書寫當中,這就是衡量你是寫字還是書法的標尺,寫的再漂亮再美,不是書法範疇。用毛筆按著印刷楷體寫眾、森、鑫、逢等字即使再美觀也只是叫寫字,不能算書法。

    目前語文書上的簡化字追求的是統一規範,容易辨識,追求實用性。因此印刷楷體還跟黑體字有誰更標準的爭論,還時有發生,例如:不,這字的“丨”,到底出不出頭。這樣的字也不是一個兩個,每個老師都有自己的教法。

    一字無二捺,這在書法中沒有異議,我們遵守的是法則,追求的是書寫的變化,避免筆畫的雷同,賦予漢字在藝術上的含金量,給漢字不同的表現形式,這才是書法範疇。

  • 5 # 站在黃山仰觀宇宙

    因為一個字裡有兩捺,如果寫得都很長,特別是一樣長會不好看,所以,大部分字的上部分有捺筆的寫得短一點,自趙孟頫開始,把捺寫成長點捺的情況就比較普遍了,實際上是把行書捺筆的寫法融入楷書了。這是趙孟頫的創新之處。

  • 6 # 手機使用者於長琉

    這不是處理不統一,是在寫楷書某一個字出現兩個捺時,一定會巧妙變化,把短捺變成反捺,下邊長捺寫正捺。否則肯定不好看了。這捺法不統一,肯定是有的書法作者不認真對待罷了。

    如果是是教課書裡沒明確解釋,那就是教材說的不明確細緻。有的字確實出現有短捺和長捺的問題,我們還是要多看字帖是怎麼寫法吧!

  • 7 # 貼士人生

    我寫瘦金體以後才聽說過字無二捺這種說法。但是瘦金體沒有。瘦金體獨有的可以一個字有兩個捺。

    現代印刷體的宋體是根據瘦金體變形而來。楷體不懂了

  • 8 # 書法墨舞

    “一字無二捺”只是前人總結的經驗。其實並不絕對。

    一個字好不好看,首要看的並非同類筆畫是否重複,而是看筆畫是否協調、和諧統一。

    不要刻意地為了求變而變。

    “一字無二捺”在行書、草書中數不勝數。但是楷書中卻經常“違背”

    為什麼?因為楷書極講究筆畫風格、結字的法度。每一筆都嚴謹端莊,一旦刻意去避免同類筆畫的雷同,就會變得不倫不類。

  • 9 # 七善齋主人

    你說這個問題,在書法行話裡也有燕無雙飛,你的前提是標準楷書,解決這個問題應該多看一些魏碑,推薦張猛龍碑,為什麼康有為把張猛龍碑推為北碑之王,本人臨習魏碑最大的感受就是,筆畫之豐富,結構之妙無以倫比,楷書還是要多看魏晉,其實唐楷四大家幾乎都是從魏晉筆法中悟出來的,取法於上,僅得其中,唐楷師法魏晉,僅得其中,因此要想去解決這個問題,還是要學習魏晉筆法。

  • 10 # 行者三川

    "一字無二捺"是書法前輩們積累下來的寶貴經驗,現在也成了練習書法的基本常識。

    隸書出現之後,開始也沒有"燕不雙飛"的概念,只是在使用過成程不斷美化、總結形成的。之後,章草的筆法也延用了這一習慣。

    漢字書法的筆順一般來說都是從上到下、由左至右,左邊就成了出發點,向右(前方)形成了一個動勢,而正是這個動勢所產生的能量讓方方正正的漢字鮮活起來。我們可想象一個人逆風而行,衣袂向後飄飛,向前邁出的只有一隻腳步。如果兩捺齊出,感覺走路"順拐"一樣的彆扭。

    其實我們臨過許多古帖以後,細心的人都會發現,關於這些動姿的處理不止在捺的上面,對於撇的處理也是採用同樣原則的,儘管沒辦法要求"一字無二撇",但二撇甚至三撇也是進行了長短、粗細和方向上的細節變動,讓我們具有獨特美感的漢字更加生動起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給你十畝地承包做農民,你打算怎麼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