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怒髮衝冠52
-
2 # 7果樹
每個家庭都會無可避免的出現大大小小的矛盾。可以把矛盾歸類一下,因性格脾氣不同引起的衝突,如語言行為,做事風格,處世方法等;意見觀點不一致造成的衝突,如家務家事的處理和選擇;價值觀不同的衝突,如內心追求,理想追求,生活方式,或者對於愛情的嚮往不同,等。還有利益衝突。每個人內心都會有自己的衡量標準,如果兩個人發生了衝突,一定是對方超出了自己的預想標準,自己感覺委屈和憤怒的同時,其實對方也是同樣的。
但是當時的情緒和負面心情會讓自己陷入困境無法自拔,讓矛盾不斷升級。所以當認識到自己陷入負面情緒的時候,也就是感覺很委屈憤怒的時候,可以用這幾種方法試試:
一、隔離法,(適用於比較大而深的矛盾,比如價值觀矛盾,重要的意見觀點矛盾)先將自己與矛盾方暫時隔離10分鐘,回到另一個房間,或者在門口樓道口站一會,但是千萬不要出門離開家。這樣可以快速把雙方的憤怒火焰隔開,避免戰火升級,另外有助於讓自己頭腦冷靜下來,恢復理智思維。然後重新回到對方身邊,與對方共情,讓對方也釋放不良情緒,也就是站在對方的內心角度理解對方的心情和內因,這樣的話對方的牴觸態度會緩和,容易接納和反過來也理解你的心情和苦衷。這樣雙方關係緩和就會都退一步來說話。而在談和協商過程中,一定要一點一點的磨合,才能最終達到和解滿意。而不是一下子否定或者武斷的判定對方,使局面再次陷入緊張失敗告終。
二,注意力轉移法,(適合臨脾氣性格衝突矛盾)。就是在相處中,一些雞毛蒜皮小事而引發的矛盾,發生爭吵的情況最多,可以起身到杯水給自己和對方,或者找個藉口說自己或者對方身上有個什麼東西,給清理掉,或者以關心的名義給對方披個衣服說別凍著,或者說你來這邊坐,這邊有空調,或者說看玻璃上有個什麼,天上有個什麼等等,得根據情況來看吧。此時注意力就會轉移,並繼續能讓保持幾分鐘,然後激動的情緒會平緩許多,再來講原因,講道理。既然是家庭,肯定都是以愛為前提的講道理,不能自私的只講自己。但是,大多時候,在脾氣方面是不能講道理,是要講愛來包容。大家都互愛互容,家才會越來越美滿。
總之想要家庭和諧美滿,就是以愛為核心,以包容為準則,以共同利益為出發點,以努力為手段,以幸福為目標。
祝幸福!
回覆列表
矛盾誰家都有,吵架拌嘴也都是經常事。你想啊,兩個人居家過日子,每天每月每年,10年,20年,一輩子,在一張桌子上吃飯,一個炕頭上睡覺,怎能一直保持志同道合,肯定會有意見不統一的時候,那就得大聲點說出來吧,發洩一下子,所以就爆發了戰爭。我老爸老媽今年都值耄耋之年了,還動不動就看對方不順,要生一頓氣呢!何況正值血氣方剛的年輕人呢。
所以說夫妻之間生氣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生氣後處理問題方式。這就不得不拿我現身說法了。在生活中,我就是個愛生氣,比較挑剔的男人,可能是處女座的緣故吧,在家裡一般的事物如果不順從我意,就會心裡不爽。而老婆卻正好是個事業型女性,也就是工作強者,生活弱智,做飯洗衣都不是她的強項。這些倒行,我能者多勞,最讓我不能容忍她的是不知道尊重我的勞動成果,比如說我剛剛拖完地,水跡還沒幹呢,她趿拉個大拖鞋來回走;好不容易下次廚房吧,做完飯菜後整個廚房像被小偷洗劫過一樣,亂七八糟;家裡的物品,只要是她用過了,都不放回原處,下次再找不定在哪放著呢;還有那衛生紙,她就從來沒有按紙線扯過……都是些雞毛蒜皮的瑣事,可就是為此,我常常跟她大發雷霆,好,不是跟你說你不聽嘛,那麼我就跟她生氣,冷戰。就是誰也不理誰,也不給她做飯,也不收拾衛生。誰也不管誰,晚上乾脆分床睡。
年輕時候,所謂的自尊心作祟,一生氣我能幾頓不吃不喝,老婆把飯做好了擺在那,不吃;上趕著跟我說話,不理;家裡的事情需要辦理,不去……但是有一件卻是萬萬不敢任性的――女兒的事。只要女兒發話了,說學校有什麼活動了,老師有什麼安排了,我是一點不敢懈怠。這時候女兒一參與進來,有些事就必須得父母一起溝通,我也只好低下那高貴了幾天的頭顱,跟老婆商量。這種情況我美其名曰叫“識大體”,不是我認輸,是要以大局為重嘛。
有些人在外面,在單位為人處世,人情世故都處理的很好,是大家口中的好好先生,沒有脾氣。可是回到了家裡,就像換了一個人一樣,瞅哪哪不順眼,看誰跟誰來氣,不作點氣渾身都不好受。可是,氣大傷身,生氣,尤其是冷戰是最影響夫妻感情的。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這輩子能做成夫妻,下輩子不定能不能碰面,所以,哪有那麼多時間去生氣?哪有那麼罪不可赦的事情要去討伐?當你生病了,失落了,受傷了,守候在你身邊的一定是你最親密的愛人,這份感情無人可替代。
所以,奉勸那些把生氣當做家常便飯的朋友們(當然包括我自己),趕快醒悟吧,適當的生個怨氣,發洩一把,也能理解,因為別人我們不敢得罪,只有家裡才是讓你隨時停靠的港灣,對你最親愛的人發洩吧,只有她(他)才會包容你,不跟你斤斤計較。但請你一定要理清一點:她(他)不是怕你,也不是逆來順受的受氣包,而是對你的疼愛與憐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