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郭去疾
-
2 # robin的運動記錄
為什麼要糾結這個問題?
我習慣於讀,那就讀出來;
不習慣於讀,那就不讀出來;
我看至興起,就讀出來;
我願意沉思,就不讀出來;
讀書不同,習慣不同,狀態不同,都可能不一樣,何必要追求一個標準答案?
不要執著於形式,也不要執著於表面。
-
3 # 胡為夫
如果你是學生,尤其是中小學生,那麼讀書讀出來是沒有問題的,因為這個時候的讀書不僅是吸收知識,還可以訓練發聲、頤養情操。但是,如果你是成年人,且閱讀需求大,閱讀量高,則最好不要進行有聲閱讀。因為,無聲閱讀的速度幾乎是有聲閱讀的10倍。
當今時代,效率為王。尤其是知識爆炸的時代,閱讀更要講究技巧。
還是那句話,閱讀是門手藝,得練!
無聲閱讀,就是高效閱讀最好的訓練方式。要讓自己在高強度的閱讀下進行訓練,才能讓自己的思維力、聯想力得到飛躍。
閱讀無非把握這幾大原則:問問題;做筆記;多思考。
掌握這三個原則,也就掌握了閱讀的“道”,至於其它,都是“術”的層面。
閱讀可以成為享受,最好的閱讀莫過於明朗的午後,一杯清茶,一本閒書,看時光流淌。但,這是閱讀的境界,而非閱讀的方式。明其理,擇其道。
-
4 # 悅思益明
我覺得這個得看是什麼樣的書籍。
如果是普通的書籍,閱讀的話,我建議讀書的時候,儘量不要讀出聲音或者是自己默唸。因為這樣的習慣,很容易影響自己的閱讀速度。為了提高自己的閱讀速度,往往需要配合一定的方法和手勢,來改善自己的閱讀習慣。
像我自己,由於以前缺乏這樣的知識,造成閱讀的時候會有默讀的習慣,結果造成閱讀的速度較慢。
現在認識到這個習慣不好以後,就開始著手轉變自己的閱讀方法。我參考了《溝通聖經》這本書上的方法,逐步在調整自己。
我個人覺得比較有效的方法是,用自己的手指,快速的從書的上面挪到下面,強迫自己不要讀出聲來。
剛開始,會不習慣,可以讓自己的手指移動的速度慢一點,隨著訓練的時間增長,在自己能夠接受的情況下,儘量加快手指的移動,儘早改掉默讀的習慣。
透過這樣的方法訓練,自己的閱讀速度會加快,如果平時看書需要寫書評或者是拆書稿等等的稿件的話,會對自己有很大的幫助。
如果是像一些傳統的古詩詞和諸如道德經,論語之類的書籍的話,我建議,要讀出聲音,最好是吟誦。吟誦,是一種有節律的誦讀方法,並且,吟誦還被列入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現在,不僅中國的人有吟誦的方法,就連日本和南韓這樣的國家,也開設的有吟誦社之類的團體,方便人們共同學習。
之所以要採用吟誦的方法來讀一些古籍,這主要和這些文體的創作方法有一定的關係。中國的古體詩,就是採用吟誦的方法創作的,因此,也只有透過這樣的方法,才更容易體會到詩詞歌賦的內涵。
古代,有格律的詩詞歌賦和無格律的古文,吟誦的方法是有區別的。
但是,如果要求現在的人也嚴格按照古人的方法來進行學習的話,肯定也不現實。
所以,我們就可以把吟誦,理解為有感情的去讀出聲音。這樣,不僅操作簡單,也不需要另外學習很多技巧,會更加方便人們學習這一類的文體。
所以,不同型別的書籍,有不同的讀書方法,平時如果有意識的去學習一些閱讀的技巧,會對自己的閱讀技能有很大的幫助。
“一枚正在努力的寶媽”!
期待透過自己的努力,換取不一樣的生活。
愛讀書,愛寫字。希望用走心的文字,記錄自己看過的書,走過的路。
寫作的路上,願我們一起前行!並肩作戰!
回覆列表
我想這裡提問者的意思是,看書的時候要不要讀出聲音。他指的不是讀英語,也不是閱讀或者背誦詩詞,而是普通的書——歷史、小說、經管、社科等等。
其實看書的時候讀出聲音是閱讀能力不成熟的表現。我們什麼階段最容易看書時讀出聲音?是幼兒園和小學的時候。所以,小學老師會不厭其煩地對學生說:要學會默讀,不要發出聲音。
為什麼默讀是不成熟的表現呢?因為默讀會發出聲音,發出聲音會影響人的思考。人只有一邊讀書,一邊思考,閱讀的效果才更大。讀出聲音,代表著大腦得分出一部分能力去發出聲音,這會阻斷人的思考。讀詩詞被英語單詞為什麼可以發出聲音呢?因為你只需要記憶,頂多再體會詩詞中的情感,而不需要思考。
上面我所講的,在科學領域是有過相應的研究的。還有一點值得提的是,讀書發出聲音,會影響閱讀速度。這種影響可能很不明顯,比如讀五個字,你發不發聲音,你感覺讀的速度都差不多但是,對於一本五十萬字的書,你發出聲音,讀起來就會比不發聲音慢特別特別多。
最後我所想講的是,閱讀愛好者不要被這兩種方式影響。如果你默讀更能找到感覺,那為什麼讀書時不能發出聲音呢?每個人的閱讀能力不一樣,不要被別人忽悠,怎樣才是最好的,怎樣才是最差的。只要你多讀,多思考,再儘量多借鑑別人的有益且適合你的方法,你就會進步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