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年間,天下大治,國家富強,聲威遠播,唐太宗免不了自滿起來。為慶賀對突厥作戰的勝利,他大宴群臣,從中午到黃昏,還不停歇,下令掌燈,接著夜宴。大殿裡點起無數枝蠟燭,如千叢火樹,萬朵銀花,光彩奪目,照耀如同白晝,太宗大喜。
隋煬帝的蕭皇后,被敬為國賓,供養在宮中,這時也來赴宴。唐太宗見是她,問道:“蕭娘娘,我今天的場面怎麼樣?”
蕭後道:“也算得上是光輝燦爛的了。”
太宗又問:“比當年隋場帝如何?”
蕭後道:“陛下是開國聖君,隋煬帝是亡國昏君,怎去比他?”
太宗已經半醉,道:“說說不妨。”
蕭後道:“隋場帝夜宴,從不舉火。”
太宗問:“不舉火,光從哪裡來?”
蕭後道:“他令東海一帶會水的民眾,潛入百丈深海,取來上萬顆最大的夜明珠,曬足了太陽,在宴前裝滿大殿的天頂、樑柱和四壁。待夜幕降臨,萬顆明珠光明突放,人在其中,就像置身天廷星海,飄飄然有神仙飛昇之志。唉,為取得那些明珠,不知有多少人葬身魚腹,妻離子散,流落失所。這全是亡夫做下的孽事,我今天說它又是為什麼呢?”
太宗忙說:“對、對,隋楊帝只顧自己享樂,不顧百姓死活,太不應該了!”
可是他心裡卻著實羨慕得很。
《十思疏》寫道:“大樹以根為本,水流以源為本,國家以德為本。皇帝日理萬機,天下命運在於一身,若是不能居安思危,以儉戒奢,就像掘斷樹根,填塞水源,摧毀德義一樣,要求得長治久安,是不可能的。”
“歷朝歷代的帝王,能善始的很多,能善終的極少。因為他們在患難中,能夠誠心待人,顧念百姓;等到功成名就便志滿意得,縱情享樂,目中無人,更不會去顧念百姓。人們得不到皇帝的恩惠,反要去受汙吏的殘害,自然心生怨氣。古代大儒荀子說:‘君主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水可載舟,亦可覆舟。’這覆舟巨浪的產生,就是人們怨氣積聚的結果。”
“所以臣勸陛下碰到以下十種情況,都要用心細想,明白後方可行動:
一是遇著可以滿足慾望的機會,要想到知足長樂;
二是計劃有所作為的時候,要想到適可而止;
三是處在很高的地位,要想到謙虛謹慎;
四是在功業盛大的時候,要想到大海接納江河的氣量;
五是在觀賞遊獵的歡樂氣氛中,要想到不能漫無節制;
六是擔心懶惰鬆懈誤事,要想到做事做人有始有終;
七是擔心閉目塞聽被人欺騙,要想到虛心接受臣下的意見;
八是害怕被惡人壞話包圍,要想到養一身正氣鎮住惡人;
九是將頒發賞賜,要想到不要只因為心裡歡喜而賞錯了人;
十是將判定刑罰,要想到不要只為發洩怒氣而濫罰無辜。”
唐太宗看了《十思疏》,想到在夜宴上流露出來的驕心與惰心,頓覺滿面羞愧,對魏徵的及時提醒十分感激。
幾年後魏徵死去,唐太宗大哭,道:“用銅作鏡,可以正衣冠;用史作鏡,可以見興亡;用人作鏡,可以知得失。魏徵一去,我今後再憑什麼來知道自己的缺點呢?”
貞觀年間,天下大治,國家富強,聲威遠播,唐太宗免不了自滿起來。為慶賀對突厥作戰的勝利,他大宴群臣,從中午到黃昏,還不停歇,下令掌燈,接著夜宴。大殿裡點起無數枝蠟燭,如千叢火樹,萬朵銀花,光彩奪目,照耀如同白晝,太宗大喜。
隋煬帝的蕭皇后,被敬為國賓,供養在宮中,這時也來赴宴。唐太宗見是她,問道:“蕭娘娘,我今天的場面怎麼樣?”
蕭後道:“也算得上是光輝燦爛的了。”
太宗又問:“比當年隋場帝如何?”
蕭後道:“陛下是開國聖君,隋煬帝是亡國昏君,怎去比他?”
太宗已經半醉,道:“說說不妨。”
蕭後道:“隋場帝夜宴,從不舉火。”
太宗問:“不舉火,光從哪裡來?”
蕭後道:“他令東海一帶會水的民眾,潛入百丈深海,取來上萬顆最大的夜明珠,曬足了太陽,在宴前裝滿大殿的天頂、樑柱和四壁。待夜幕降臨,萬顆明珠光明突放,人在其中,就像置身天廷星海,飄飄然有神仙飛昇之志。唉,為取得那些明珠,不知有多少人葬身魚腹,妻離子散,流落失所。這全是亡夫做下的孽事,我今天說它又是為什麼呢?”
太宗忙說:“對、對,隋楊帝只顧自己享樂,不顧百姓死活,太不應該了!”
可是他心裡卻著實羨慕得很。
《十思疏》寫道:“大樹以根為本,水流以源為本,國家以德為本。皇帝日理萬機,天下命運在於一身,若是不能居安思危,以儉戒奢,就像掘斷樹根,填塞水源,摧毀德義一樣,要求得長治久安,是不可能的。”
“歷朝歷代的帝王,能善始的很多,能善終的極少。因為他們在患難中,能夠誠心待人,顧念百姓;等到功成名就便志滿意得,縱情享樂,目中無人,更不會去顧念百姓。人們得不到皇帝的恩惠,反要去受汙吏的殘害,自然心生怨氣。古代大儒荀子說:‘君主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水可載舟,亦可覆舟。’這覆舟巨浪的產生,就是人們怨氣積聚的結果。”
“所以臣勸陛下碰到以下十種情況,都要用心細想,明白後方可行動:
一是遇著可以滿足慾望的機會,要想到知足長樂;
二是計劃有所作為的時候,要想到適可而止;
三是處在很高的地位,要想到謙虛謹慎;
四是在功業盛大的時候,要想到大海接納江河的氣量;
五是在觀賞遊獵的歡樂氣氛中,要想到不能漫無節制;
六是擔心懶惰鬆懈誤事,要想到做事做人有始有終;
七是擔心閉目塞聽被人欺騙,要想到虛心接受臣下的意見;
八是害怕被惡人壞話包圍,要想到養一身正氣鎮住惡人;
九是將頒發賞賜,要想到不要只因為心裡歡喜而賞錯了人;
十是將判定刑罰,要想到不要只為發洩怒氣而濫罰無辜。”
唐太宗看了《十思疏》,想到在夜宴上流露出來的驕心與惰心,頓覺滿面羞愧,對魏徵的及時提醒十分感激。
幾年後魏徵死去,唐太宗大哭,道:“用銅作鏡,可以正衣冠;用史作鏡,可以見興亡;用人作鏡,可以知得失。魏徵一去,我今後再憑什麼來知道自己的缺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