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就是阿拉斯加山脈的麥金利山了,高6193米為北美最高峰。我是基於看了一下的介紹方才得出結論的:
“科迪勒拉山系的地貌結構自成一體,它是由一系列縱向山脈、山間高原、盆地和谷地組成,但其南北兩段略有差異:
1、北段(北美)大致可分為東、中、西三個縱列帶。
東部以落基山脈為主體,其北有布魯克斯山,其南為墨西哥高原東側的東馬德雷山。落基山脈南北延5000千米,一般高2000米,南部高峰可達4000米以上。落基山構造複雜,大多以褶皺和衝斷層為基礎,呈現為條狀山脈和間隔斷層谷地為主。著名的黃石公園就位於它的中段,以溫泉和噴泉著稱。
中部為山間高原盆地帶。自北而南有育空高原、不列顛哥倫比亞高原、哥倫比亞高原、大盆地、科羅拉多高原和墨西哥高原。分佈範圍很廣,其構造地形差別也大。育空高原高2000~3000米,是北美北部唯一未受冰川覆蓋的地區;不列顛哥倫比亞高原與哥倫比亞高原均為熔岩高原,並有冰蝕地貌廣泛分佈。大盆地內有短窄斷塊山與幹盆地交錯分佈,因氣候乾旱多沙漠和鹽湖。科羅拉多高原一般高2100~3300米,由前寒武紀花崗岩、片麻岩到各個地質時代的水平岩層組成;新生代以來不斷上升,致使科羅拉多河不斷下切,形成深1830米的著名的科羅拉多大峽谷。峽谷兩側岩層自古到今依次水平排列,成為地質學科最完整的自然標本室。墨西哥高原具有斷塊山與盆地間錯分佈的特徵,南部較高,南緣有一條東西向火山帶。
西部為太平洋邊緣山地。由東西兩側山地與中間的陷落谷地組成。東側山地自北向南有阿拉斯加山、加拿大海岸山脈、喀斯喀特山、內華達山和西馬德雷山,一般高2000~3000米,其中阿拉斯加山脈的麥金利山高6193米,為北美最高峰。西側山地自北向南有阿留申山脈、楚加池山脈、厄來阿斯山脈,往南接成為島山形式的亞歷山大群島、溫哥華島等,再南接美國海岸山脈和加利福尼亞半島。這裡多斷塊山和斷層谷地,著名的聖安的列斯大斷層就在這裡,中部的陷落谷地有的已成海灣,如庫克灣、聖弗朗西斯科灣、加利福尼亞谷地、加利福尼亞灣等。
2、南段(南美)以安第斯山脈為主體,其西為沿海山脈,其東為科迪勒拉前山。安第斯山延伸於南美大陸的西岸和北岸,從特立尼達島向西轉南直達火地島,直線距離近9000千米,平均高3000米,有許多高峰在5000米以上,個別的可超過7000米,是世界最高大的山脈之一。新生代以來,安第斯山地區火山地震十分頻繁,說明它至今尚處於不穩定狀態。
安第斯山在地形結構上北、中、南三段有所差異。北段具有山脈分支隔以幽深谷地的特點。這裡的安第斯山分成東、中、西三支科迪勒拉山,它們在南緯3°以南逐漸靠攏。中段,東、中科迪勒拉山合而為一,山體逐漸開寬,最寬處可達800千米,平均海拔可達4500米,且多五、六千米以上的山峰。南緯27°30′以南的南段,東西科迪勒拉山接近,寬度收斂,逐漸合為一條山脈;其最南端因近代下沉,多島嶼及峽灣式海岸。
沿海山脈由秘魯中部沿海向南至火地島,這是一個近期上升的古老蝕餘塊狀山,西坡為陡峭的上升斷崖。在沿海山脈與安第斯山之間,是智利中央縱谷。南緯42°以南,因下沉作用,淪為港灣。
科迪勒拉前山,位於安第斯山以東,構造上屬海西褶帶,新生代時受安第斯山上升的影響,發生斷層和火山噴發,在地形上呈現為一系列與安第斯山平行或略為斜交的山嶺與深谷相間的特徵。”
科迪勒拉山系最高山峰是阿空加瓜山,海撥6959米。
科迪勒拉山系南段即為安第斯山脈,安第斯山脈的最高峰為阿空加瓜山,海拔6959米。
應該就是阿拉斯加山脈的麥金利山了,高6193米為北美最高峰。我是基於看了一下的介紹方才得出結論的:
“科迪勒拉山系的地貌結構自成一體,它是由一系列縱向山脈、山間高原、盆地和谷地組成,但其南北兩段略有差異:
1、北段(北美)大致可分為東、中、西三個縱列帶。
東部以落基山脈為主體,其北有布魯克斯山,其南為墨西哥高原東側的東馬德雷山。落基山脈南北延5000千米,一般高2000米,南部高峰可達4000米以上。落基山構造複雜,大多以褶皺和衝斷層為基礎,呈現為條狀山脈和間隔斷層谷地為主。著名的黃石公園就位於它的中段,以溫泉和噴泉著稱。
中部為山間高原盆地帶。自北而南有育空高原、不列顛哥倫比亞高原、哥倫比亞高原、大盆地、科羅拉多高原和墨西哥高原。分佈範圍很廣,其構造地形差別也大。育空高原高2000~3000米,是北美北部唯一未受冰川覆蓋的地區;不列顛哥倫比亞高原與哥倫比亞高原均為熔岩高原,並有冰蝕地貌廣泛分佈。大盆地內有短窄斷塊山與幹盆地交錯分佈,因氣候乾旱多沙漠和鹽湖。科羅拉多高原一般高2100~3300米,由前寒武紀花崗岩、片麻岩到各個地質時代的水平岩層組成;新生代以來不斷上升,致使科羅拉多河不斷下切,形成深1830米的著名的科羅拉多大峽谷。峽谷兩側岩層自古到今依次水平排列,成為地質學科最完整的自然標本室。墨西哥高原具有斷塊山與盆地間錯分佈的特徵,南部較高,南緣有一條東西向火山帶。
西部為太平洋邊緣山地。由東西兩側山地與中間的陷落谷地組成。東側山地自北向南有阿拉斯加山、加拿大海岸山脈、喀斯喀特山、內華達山和西馬德雷山,一般高2000~3000米,其中阿拉斯加山脈的麥金利山高6193米,為北美最高峰。西側山地自北向南有阿留申山脈、楚加池山脈、厄來阿斯山脈,往南接成為島山形式的亞歷山大群島、溫哥華島等,再南接美國海岸山脈和加利福尼亞半島。這裡多斷塊山和斷層谷地,著名的聖安的列斯大斷層就在這裡,中部的陷落谷地有的已成海灣,如庫克灣、聖弗朗西斯科灣、加利福尼亞谷地、加利福尼亞灣等。
2、南段(南美)以安第斯山脈為主體,其西為沿海山脈,其東為科迪勒拉前山。安第斯山延伸於南美大陸的西岸和北岸,從特立尼達島向西轉南直達火地島,直線距離近9000千米,平均高3000米,有許多高峰在5000米以上,個別的可超過7000米,是世界最高大的山脈之一。新生代以來,安第斯山地區火山地震十分頻繁,說明它至今尚處於不穩定狀態。
安第斯山在地形結構上北、中、南三段有所差異。北段具有山脈分支隔以幽深谷地的特點。這裡的安第斯山分成東、中、西三支科迪勒拉山,它們在南緯3°以南逐漸靠攏。中段,東、中科迪勒拉山合而為一,山體逐漸開寬,最寬處可達800千米,平均海拔可達4500米,且多五、六千米以上的山峰。南緯27°30′以南的南段,東西科迪勒拉山接近,寬度收斂,逐漸合為一條山脈;其最南端因近代下沉,多島嶼及峽灣式海岸。
沿海山脈由秘魯中部沿海向南至火地島,這是一個近期上升的古老蝕餘塊狀山,西坡為陡峭的上升斷崖。在沿海山脈與安第斯山之間,是智利中央縱谷。南緯42°以南,因下沉作用,淪為港灣。
科迪勒拉前山,位於安第斯山以東,構造上屬海西褶帶,新生代時受安第斯山上升的影響,發生斷層和火山噴發,在地形上呈現為一系列與安第斯山平行或略為斜交的山嶺與深谷相間的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