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就像古文中常見的“三、七、九、千、萬”等數字多是虛指的,如“白髮三千丈”,不是實指,並非數量上的一百。“諸子百家”這個說法源自《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廷尉乃言賈生年少,頗通諸子百家之書。”這個說法分別由“諸子”和“百家”兩個概念組成:諸子指的是中國先秦時期管子、老子、孔子、莊子、墨子、孟子、荀子等學術思想的代表人物;百家指的是這些代表人物所創立的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等學術流派。諸子百家是後世對先秦學術思想人物和派別的總稱。
那麼春秋戰國時代出現的學說到底有幾家呢?關於這個問題,不同典籍上統計出來的數字各不相同。比如說《漢書·藝文志》統計的數字與“百家”比較接近,根據該書記載,叫得上名字的學說總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而之後的《隋書·經籍志》、《四庫全書總目》等書統計出來的數字可是“百家”的數十倍,根據這些書記載,其實有上千家而非百家諸子學說。但較為有名的不過12家後來經過歷史的大浪淘沙,發展成學派。具體而言有:儒家、法家、道家、墨家、陰陽家、名家、雜家、農家、小說家、縱橫家、兵家、醫家。
法家。提出了至今仍然影響深遠的以法治國的主張和觀念,“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把法律視為一種有利於社會統治的強制性工具,成為中央集權者穩定社會動盪的主要統治手段。法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有:春秋時期,管仲、子產即是法家的先驅。戰國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開創了法家學派。至戰國末期,韓非綜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勢”和申不害的“術”,以及法家思想學說之大成。
儒家。與法家強調強制性刑罰的治國理念相反,儒家強調教育的功能,認為重教化、輕刑罰是國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基於此,儒家在政治上,還主張以禮治國,以德服人,呼籲恢復“周禮”,試圖透過教化使全國上下都成為道德高尚的人。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與儒家社會哲學的進路不同,道家哲學的基點是客觀自然之“天道”,依循天道生存的人們,對於社會責任的態度並不先存立場,應有其獨立自存的自由性,而不受任何意識形態的束縛。其政治觀主張無為而治,其人生觀主張人們必須"知足寡慾"、"柔弱不爭"、"順應自然",拋棄一切禮教的枷鎖,才能避免災禍。
道家從廣義上來說,主要分為老莊派、黃老派、楊朱派三派。老莊派代表人物是老子、莊子、列子等;黃老派代表人物是慎到、田駢、環淵等;楊朱派人物是楊朱、子華子。春秋戰國後,因不容於世,後湮滅不存。但其全生保性的思想被道教全盤繼承。
墨家。有嚴密的組織,成員多來自社會下層,所以相對於儒家的過分講求“禮”,墨家更注重刻苦、節儉的生活習慣,而且不吝於做低層的勞動工作。尚賢尚同是墨家的基本政治綱領,與儒家並稱"顯學"。代表人物:墨子。
名家。因從事論辯名(名稱、概念)與實(事實、實在)之間的關係為主要學術活動而被後人稱為名家。名家與各家不同之處,正是在於“正名實”的方法。他們主要是以邏輯原理來分析事物,探討的多半是與政治實務無關的哲學問題,因此一直被冠上一個“詭辯”的惡名。代表人物為惠施和公孫龍、鄧析、桓團。
陰陽家。因提倡陰陽五行學說,並用它解釋社會人事而得名。
在自然觀上,陰陽家利用《周易》經傳的陰陽觀念,提出了宇宙演化論;在歷史觀上,則把《尚書》的五行觀改造為“五德終始”,“五德”指五行的屬性,即土德、木德、金德、水德、火德。宇宙萬物與五行對應,各具其德,而天道的執行,人世的變遷,王朝的更替等,則是“五德轉移”的結果。其目的在為當時的社會變革進行論證;在政治倫理上,贊成儒家仁義學說。同時強調“因陰陽之大順”,包含若干天文、曆法、氣象和地理學的知識有一定的科學價值。
陰陽家源於上古執掌天文歷數的統治階層,代表人物為戰國時齊人鄒衍。
縱橫家。中國戰國時以縱橫捭闔之策遊說諸侯,從事政治、外交活動的謀士。創始人為鬼谷子,主要代表人物是蘇秦、張儀等。主要言論傳於《戰國策》。
雜家。嚴格說來,“雜家”並不是一門有意識、有傳承的學派,自從《漢書.藝文志》第一次把“呂氏春秋”歸入“雜家”之後,這個學派才正式被定名。因“兼儒墨、合名法”,“於百家之道無不貫綜”(《漢書.藝文志》及顏師古注)而得名。秦相呂不韋聚集門客編著的《呂氏春秋》,是一部典型的雜家著作集。代表人物為呂不韋。
農家。因注重農業生產而得名,其言多重播百穀,勸農桑,以足衣食等農圃之技,而非學理。農家主張與民同耕,進而論及君民並耕,為儒家所不容。代表人物:許行。
小說家。代表平民社會之四方風俗。其代表人物大都出於稗官,即出於以說故事為生者。
兵家。是中國古代對戰略家與軍事家的通稱,又特指先秦對戰略與戰爭研究的派別,兵家又分為兵權謀家、兵形勢家、兵陰陽家和兵技巧家。兵家創始人是孫武,集大成者是孫武的《孫子兵法》。
醫家。泛指所有從醫的人。代表人物:扁鵲。
“百家”就像古文中常見的“三、七、九、千、萬”等數字多是虛指的,如“白髮三千丈”,不是實指,並非數量上的一百。“諸子百家”這個說法源自《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廷尉乃言賈生年少,頗通諸子百家之書。”這個說法分別由“諸子”和“百家”兩個概念組成:諸子指的是中國先秦時期管子、老子、孔子、莊子、墨子、孟子、荀子等學術思想的代表人物;百家指的是這些代表人物所創立的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等學術流派。諸子百家是後世對先秦學術思想人物和派別的總稱。
那麼春秋戰國時代出現的學說到底有幾家呢?關於這個問題,不同典籍上統計出來的數字各不相同。比如說《漢書·藝文志》統計的數字與“百家”比較接近,根據該書記載,叫得上名字的學說總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而之後的《隋書·經籍志》、《四庫全書總目》等書統計出來的數字可是“百家”的數十倍,根據這些書記載,其實有上千家而非百家諸子學說。但較為有名的不過12家後來經過歷史的大浪淘沙,發展成學派。具體而言有:儒家、法家、道家、墨家、陰陽家、名家、雜家、農家、小說家、縱橫家、兵家、醫家。
法家。提出了至今仍然影響深遠的以法治國的主張和觀念,“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把法律視為一種有利於社會統治的強制性工具,成為中央集權者穩定社會動盪的主要統治手段。法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有:春秋時期,管仲、子產即是法家的先驅。戰國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開創了法家學派。至戰國末期,韓非綜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勢”和申不害的“術”,以及法家思想學說之大成。
儒家。與法家強調強制性刑罰的治國理念相反,儒家強調教育的功能,認為重教化、輕刑罰是國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基於此,儒家在政治上,還主張以禮治國,以德服人,呼籲恢復“周禮”,試圖透過教化使全國上下都成為道德高尚的人。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與儒家社會哲學的進路不同,道家哲學的基點是客觀自然之“天道”,依循天道生存的人們,對於社會責任的態度並不先存立場,應有其獨立自存的自由性,而不受任何意識形態的束縛。其政治觀主張無為而治,其人生觀主張人們必須"知足寡慾"、"柔弱不爭"、"順應自然",拋棄一切禮教的枷鎖,才能避免災禍。
道家從廣義上來說,主要分為老莊派、黃老派、楊朱派三派。老莊派代表人物是老子、莊子、列子等;黃老派代表人物是慎到、田駢、環淵等;楊朱派人物是楊朱、子華子。春秋戰國後,因不容於世,後湮滅不存。但其全生保性的思想被道教全盤繼承。
墨家。有嚴密的組織,成員多來自社會下層,所以相對於儒家的過分講求“禮”,墨家更注重刻苦、節儉的生活習慣,而且不吝於做低層的勞動工作。尚賢尚同是墨家的基本政治綱領,與儒家並稱"顯學"。代表人物:墨子。
名家。因從事論辯名(名稱、概念)與實(事實、實在)之間的關係為主要學術活動而被後人稱為名家。名家與各家不同之處,正是在於“正名實”的方法。他們主要是以邏輯原理來分析事物,探討的多半是與政治實務無關的哲學問題,因此一直被冠上一個“詭辯”的惡名。代表人物為惠施和公孫龍、鄧析、桓團。
陰陽家。因提倡陰陽五行學說,並用它解釋社會人事而得名。
在自然觀上,陰陽家利用《周易》經傳的陰陽觀念,提出了宇宙演化論;在歷史觀上,則把《尚書》的五行觀改造為“五德終始”,“五德”指五行的屬性,即土德、木德、金德、水德、火德。宇宙萬物與五行對應,各具其德,而天道的執行,人世的變遷,王朝的更替等,則是“五德轉移”的結果。其目的在為當時的社會變革進行論證;在政治倫理上,贊成儒家仁義學說。同時強調“因陰陽之大順”,包含若干天文、曆法、氣象和地理學的知識有一定的科學價值。
陰陽家源於上古執掌天文歷數的統治階層,代表人物為戰國時齊人鄒衍。
縱橫家。中國戰國時以縱橫捭闔之策遊說諸侯,從事政治、外交活動的謀士。創始人為鬼谷子,主要代表人物是蘇秦、張儀等。主要言論傳於《戰國策》。
雜家。嚴格說來,“雜家”並不是一門有意識、有傳承的學派,自從《漢書.藝文志》第一次把“呂氏春秋”歸入“雜家”之後,這個學派才正式被定名。因“兼儒墨、合名法”,“於百家之道無不貫綜”(《漢書.藝文志》及顏師古注)而得名。秦相呂不韋聚集門客編著的《呂氏春秋》,是一部典型的雜家著作集。代表人物為呂不韋。
農家。因注重農業生產而得名,其言多重播百穀,勸農桑,以足衣食等農圃之技,而非學理。農家主張與民同耕,進而論及君民並耕,為儒家所不容。代表人物:許行。
小說家。代表平民社會之四方風俗。其代表人物大都出於稗官,即出於以說故事為生者。
兵家。是中國古代對戰略家與軍事家的通稱,又特指先秦對戰略與戰爭研究的派別,兵家又分為兵權謀家、兵形勢家、兵陰陽家和兵技巧家。兵家創始人是孫武,集大成者是孫武的《孫子兵法》。
醫家。泛指所有從醫的人。代表人物:扁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