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次元島
-
2 # 一慢二看
當然是正常的!
女孩喜歡看耍刀弄槍的,一般沒有質疑,為啥男孩喜歡看公主類的就說不正常呢。我曾寫過一篇文章,放在這裡供你參考:
========================================================
即便在2017年的今天,依然有許多成人認為男孩偏愛各類車、機械類的玩具,而女孩會更加喜歡洋娃娃和毛絨玩具。
1972年,《威廉的洋娃娃》這本圖書的出版挑戰了成人一貫的認知,提倡尊重兒童的個體差異。
威廉想要一個洋娃娃,他的哥哥說:“別犯傻!”“丫頭氣,丫頭氣!”--- 原文是Don"t be a sissy,譯者選了不那麼刺眼的“丫頭氣”,我個人覺得不如就用“娘娘腔”好了。
故事是這樣的:
有一天,威廉的爸爸問他:“你想不想要一個籃球?”
可是威廉想要的是洋娃娃——一個頭髮捲卷、睫毛長長,穿著白長袍、戴著小帽,藍眼睛會“喀”的一聲閉上,和隔壁的南希一樣的洋娃娃。
“噁心!噁心!”威廉的哥哥說他。
“娘娘腔!”鄰居的孩子也嘲笑他。
洋娃娃,洋娃娃,威廉想要個洋娃娃
他最好的朋友艾德說: “你這個娘娘腔!”
為什麼你一個男孩子要玩洋娃娃?
他的表弟佛瑞德說 “洋娃娃是給女孩子玩的。”
別當個蠢人,他的哥哥說。
爸爸對奶奶說:“他有籃球、有電動火車、有自己的工具箱,幹嘛還要洋娃娃?”
奶奶笑著說:“他就是要一個洋娃娃,一個可以摟摟、抱抱,可以帶去公園的洋娃娃。這樣,等他長大,像你一樣當爸爸的時候,他就知道怎麼喂孩子吃東西,怎麼愛他,買他想要的東西給他——譬如說洋娃娃;然後他就慢慢學會怎麼做一個好爸爸啦!
威廉的父親買的籃球實際上代表了社會對於男性的一種期待和認定,但是就個體來說,這個期待與威廉的願望不匹配。
《奧利佛是個娘娘腔》中的父母有針對性地送他去上舞蹈課,不過,他學的是踢踏舞,我想這個舞蹈型別的選擇還是悠著點了
父母和老師的支援,讓奧利佛保留了對自我認定的心理基礎,而不是去“改變”
在電影《舞出我天地》中,男孩子比利喜歡跳芭蕾舞,爸爸刻意安排他去學拳擊,後來發現兒子真得對跳舞充滿熱情,也有天賦,接受了這現實並且送他去上芭蕾舞校。
《舞出我天地》中父親帶著兒子去考舞蹈學校
所謂“娘娘腔”,指的是男孩行為上某種程度的女孩化,表現也因人而異,不盡相同。
德國的一項研究表明,孩子的“娘娘腔”基本上與遺傳因素無關。這就意味著,男孩“娘娘腔”的形成,在更大程度上是與其生活的環境息息相關的。實際上,諸如父親的性格、家長的期待、排行、家裡女性多還是男性多、小夥伴的影響等等,都可能對孩子的行為方式、性格特徵產生一定的作用。
德國兒童行為學家的另一項專題研究,大約6%的男孩在其上中小學,甚至進幼兒園時,即出現程度不等的“娘娘腔”,而且其中有一半在其成年後仍表現得“奶油味”十足。同樣,另一半也就不再繼續娘娘腔了。從這個資料來看,大約3-5%的人群會一直有娘娘腔的特徵。
電影《舞出我天地》中,比利不愛拳擊愛舞蹈
傳統觀念強的父母是不會希望自己的孩子是這種狀態的,就像威廉的爸爸那樣,嘗試著為改變兒子做些什麼。我們要學習的是像威廉奶奶那樣,接受孩子的內心選擇,幫助孩子成長。
很多情況下,我們因為傳統的觀念總是想著改變孩子,而不是尊重孩子。即便是需要改變,那也是父母的教養行為,除了三分天註定,另外的七分是家庭教育的結果。
傳統的教育觀念下,家長對待男孩通常比較嚴厲,甚至經常因為調皮而打男孩。但實際上,他們需要更多的溫柔、笑容以及身體的親密接觸,尤其是在他們出生到六歲的啟蒙階段。
和女孩相比,男孩學的比較慢,不太擅長社交,所以更特別需要非常瞭解他們的、有時間且能保持心情愉快的家人的幫助。
對於男孩,媽媽的溫柔更加重要。男孩首先會從媽媽的身上學習怎麼愛人,他們將媽媽視為第一個親密和愛的典範與物件,媽媽在教導和談話時展現的樂趣,有助於男孩的大腦發展語言功能,也能讓他更容易與人相處。
當然爸爸的陪伴也很重要。除了媽媽的貼身愛護之外,很多研究顯示孩子和爸爸玩耍的方式更有活力。得到爸爸疼愛,經常和爸爸一起玩的男孩,會和爸爸比較親密,想要學習模仿爸爸的行為,如此一來,和其他男性的相處就更從容自在了。
回覆列表
小朋友喜歡看動畫片很正常啊,因為動畫對小朋友的吸引力就是很高的,因為在家裡看電視,看的基本都是少兒頻道,最近它在播放的比較多的就是《小公主索菲亞》,所以自然會看到,或許男孩子對公主類的沒有女孩子的興趣多,但是都是小孩,都喜歡動畫,在看了一段時間後,本不是很喜歡的動畫也會有興趣想看。而且以前的很多男孩子還和女孩子一樣喜歡芭比公主系列的動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