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原來這是歷史
-
2 # 小K談歷史
以下是作者對本題的幾個觀點,如果有不對的地方請專業人士隨時批評指正:
一.為什麼草原上的蒙古人都住在蒙古包裡呢?
我認為這跟他們的生活環境有直接的關係,畢竟是遊牧民族,需要大量飼養牛羊等牲畜,這也是他們的生存方式。古代不同於現代,一旦養殖業達到了大批的規模,必然會導致植被的減少,就像自然界的草食動物要不停的遷徙一樣。如果在當下,我們可以大批次的購買草料來餵養所飼養的牲畜,可是在古代這些都是不可能的,所以智慧的蒙古人,建造出了蒙古包,方便他們隨時去尋找更茂盛的草原去過更美好富足的生活。(也有可能缺少建房屋的樹木材料等)
二.為什麼蒙古人佔領中原建立元朝後沒有遍地蒙古包呢?
因為中原有著悠久的文化底蘊,數千年來,中原人們就過著富足的農耕生活,這也是與遊牧民族最大的分支點,農耕會比遊牧的生活更有保障,安逸,人們有了穩定的食物來源就有更多的時間來發展文化。從晉末南北朝到清,中原之地被多個不同的遊牧民族統治過,最後都會被漢文化所同化,因為人類會一直本著更好的方向去發展前進,這是毋庸置疑的。元朝統治者應該也會看到這一點,雖然蒙古包是遊牧民族智慧結晶的產物,但這裡畢竟沒有草原,大量肥沃的土地會長出無窮無盡的糧食,任何事物都應該有他存在的價值和必要性。開句玩笑的話,如果真要是遍地蒙古包,那真得去看看老中醫了。
-
3 # 詩和遠方9366
其實答案就在你的問題中,元人入主中原,對於居住影響,主要體現在其位置變化(草原地到農耕地)。
蒙古包是用來在草原上被遊牧民族用來住宿的,其最大特點是方便轉移和相較露天居住提供了一個可避風雨雪蚊等相對封閉的空間,這既方便遊牧民族的季節性遷徙,也相對舒適。
元人入主中原後,很快由遊牧轉變了農業生產,因種植土地固定,不再需要遷徙,同時土木結構的房屋更舒適和牢固,屁股決定腦袋,元人當然因地制宜了。
-
4 # 一壺酒一張琴一溪雲
簡單說下元朝簡史:元朝歷史從至元八年(1271年)蒙古族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開始,到洪武元年(1368年)秋明太祖朱元璋北伐攻陷大都為止,元朝在全國的統治結束。前後共計98年。那為什麼元朝入主中原之後,為什麼沒有把蒙古的傳統居住民俗帶入中原了?看我細細講解,先說明以下為一家之言。
回答歷史類問題,要考慮到當時年代的歷史背景,還要結合我們華夏民族源遠流長的文化傳承。以上問題我們就簡單的從這兩個方面來回答:
一、歷史背景。元朝眾所周知是由遊牧民族蒙古族為主導建立的。在北方的廣闊大地上,由於生態環境的因素,農作物的種植不易,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以畜牧業養殖為主導的生產形式。逐水草而居,按照四季變化遷徙,就成為了遊牧民族的常態。因為居住地的不斷變化,就無法去建立城池固定居所,那麼蒙古包就成為了一種最適合遊牧民族的生活場景。方便,易搭建可拆卸。用如今的話說那就是拎包入住,不用操心!要換地方了,東西一拆,馬背牛背上一放,來場說走就走的旅行!浪漫麼?(蒙古人:其實我不想走其實我想留。)這是地域的限制種植技術的限制!
二、文化。其實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因為經濟文化技術的發達以及地域優勢帶來的水土肥沃讓居住在中原地區的漢族人得到了遠比北方西南方地區其它民族更好的生活條件。這也讓其它民族都非常的羨慕漢族所擁有的中原土地。歷史上,外族入侵中原王朝,基本都是因為遇到天災外族人民實在活不下去了,才沒有辦法去中原劫掠。要有口吃的,誰去打仗送死啊!一旦外族入主中原後,他們得到了他們想要的生活,有地,有糧食,能吃口飽飯了,誰還願意沒事老搬家。住在城裡多好,城牆又高大,防禦遠比蒙古包強,磚石木頭總比布屋結實吧!也就不用人人都住蒙古包了!如果城裡人人都住蒙古包,一旦打起仗來,大家都知道“火燒連營”是什麼意思吧!
自然也就不會選擇推廣居住蒙古包了
以上淺見,一家之言!
-
5 # 塗山大蝦
蒙古包主要是方便搬遷,草原放牧逐草而居,居住在蒙古包裡比較方便。還有實力減弱時,打不過也便於逃跑。
元朝時,進入中原的蒙古人並不算多,主要是官員貴族和軍隊。官員貴族基本都生活在城市裡,沒必要再去弄個蒙古包來住。軍隊這塊,蒙古騎兵多駐紮在草原地區,方便牧馬。進入南方的也駐守要塞(數量也不多)。
而且,元朝在草原上都興建了大大小小的定居城市,更沒必要把簡易住宅推廣到中原地區了。
回覆列表
眾所周知的是北部的王朝都是遊牧民族。過著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居無定所的,蒙古包能因地制宜,便於拆解安裝。自古北部少數民族一直都羨慕中原的農耕文化,在入主中原後受到漢族農業文明的薰陶,走上漢化道路,是一個總的歷史趨勢。蒙古亦是如此,此後的清朝也逃不出這個歷史趨勢。當遊牧文化碰撞了中原的農耕文化時,遊牧文化就不適用,慢慢的通化了。元朝比清朝相比。歷史要短的多,主要是亡於統治集團與被統治地區的文化差異未能彌合。這和入鄉隨俗是一個道理。若是強行改變根深蒂固的風俗。必然會激起民憤。不利於統治階級的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