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萌萌的糯包子
-
2 # 吉月文
師爺不是官員,是官員個人聘請的助手。政府既不會給師爺任何的權力,也沒有政治名分,也不承擔師爺的工資。因此嚴格的說,官員是可以不聘用師爺。但問題在於,政務繁多並且很多專業性的事務,新上任的官員自己並不能處理,所以聘用失業在事實上又是不可避免的。師爺承擔的工作實際上非常廣泛。第一是專業性的政務,比如徵稅,訴訟等等。古代的時候稱為錢糧以及刑名。第二是為官員提供諮詢。第三是為官員提供資訊收集服務。明清時期,師爺大部分來自於浙江紹興地區。他們基於同鄉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網路系統。藉助這個系統相互通訊,可以瞭解很多不為人知的政治秘密,從而為官員服務。如此巨大的工作量,不可能僅由一個人完成。縱使縣令一般也會聘請2到3名師爺。高階官員的師爺數量是多多益善,不設上限。晚清曾國藩的師爺數量,可達數百人。
師爺的來源,主要是落第計程車子。大部分都有秀才或者秀才以上的功名。古代科舉考試的成功率不高,大部分人都要自行擇業。師爺和教師是最常見的兩種職業選擇。但師爺的收入要比教師高不少。根據史料記載,收入較低的師爺,一般每年也有100兩左右的收入。收入較高者可達1000兩。相比較而言,教師大約只有一半。所以相對而言,師爺其實是一個不錯的出路。在這其中,尤為值得一提的是紹興師爺。紹興師爺,最早興起於明代晚期。到清代時期最為興盛。紹興的讀書風氣很盛,但科舉不易,因此有大批落第士子。這是紹興師爺品牌形成的人才基礎。隨著第一批紹興師爺在外地形成口碑,後有大量的紹興人以此為業,形成了中國古代一種特色的地域服務品牌。當時的紹興師爺內部形成了自己的師徒培訓體系和行業協會。最關鍵的是,這種以同鄉為基礎構建的特殊政治網路,對於官員有非同一般的資訊價值。所以當時有無紹不成衙的說法。
師爺不算官。
師爺一般分兩種,刑名師爺和錢穀師爺。用現在的職業打個比方,師爺就是當今縣委書記從社會上聘請的律師和會計師。
他們並沒有公職身份,因為那一定要走科舉的道路。而能走通科舉的路子,他們也不會屈尊來做師爺了。大部分做師爺的人,都是科舉不如意的秀才(甚至有童生)。
問題來了,大部分的縣太爺都是進士出身,按說應該比他們這些師爺牛逼,那還有請師爺的必要嘛?
有,而且相當有必要。大部分從書齋裡出來的進士,四書五經是熟的,但是讓他們甩手去當縣令,很有可能會抓瞎。為什麼?
以刑名師爺來說,他寫八股可能寫不過縣太爺,但是如果兩個人比賽誰精通《大清律例》,你猜誰會贏?順帶說下,《大清律例》有四十卷,七律八表四百三十六條,然後各個皇帝都有增改,到同治已經有一千八百九十二條。關鍵是這些條例互相之間還有可能衝突,何時用舊例,何時用新例?沒有明確條例又該怎麼判?
如果不是那種非常精明的官員,很有可能會被這些案子弄到頭昏腦漲。還記得紅樓夢裡,葫蘆僧判葫蘆案的故事嘛?師爺還起到一個提點的作用,告訴你轄區之內,哪個是大佬的親戚,能夠直達天聽,哪個是退休的閣老,屁股摸不得。就算精明的官員能精通律例,但是很有可能一個案子判下來,烏紗帽就莫名其妙的丟了。強如左宗棠這種牛逼人物,剛入官場的時候,所辦的案子也總是被罵,後來請了一個刑名師爺,才算撥雲見霧。
還有一種師爺,專攻經濟,也就是所謂的在賬本里發現虧空的“錢穀師爺”,當然,抹平一些賬本收支也不在話下。這些人,在古代都算是專業人才。做的好的師爺,年薪大概是千兩白銀,這是個什麼概念呢?如果一個縣官不貪腐,能拿的正規收入大概也就這個價錢了吧。要知道這些師爺不是國家編制,他們的束脩(工資)都是縣令(府臺)用自己的錢發的,所以,師爺拿了縣令錢,縣令不貪,喝西北風嘛?
也許有人要問了,花這麼多錢請個師爺,真的值得嘛?我想,絕大部分都會請的。要知道,縣官可能當個三年就走了,師爺可是能夠在一個地方長待的。再加上身處縣(府)衙,交通內外,身居要位,特殊的身份也會引來無數人前來結交,久而久之,他們也會在地方上形成一個龐大的關係網。幾乎可以作為當地士紳的代表,想在當地待得舒服的官員,自然改知道該怎麼做。
還有,師爺之間也會因為同年、同鄉等結成關係網,甚至形成家族產業,或者師傅帶徒弟,著名的紹興師爺就是典型代表。紹興人特別講血緣、師緣、鄉緣,互相提攜。著名師爺龔萼寫過《雪鴻軒尺牘》,在40多年裡服務過20多個官員,從他的書裡可以看到,事業之間結拜是非常流行的,即所謂的“換帖”、“訂盟”。還有所謂的拜師禮,或者一個家族有30多人都在當師爺,這些例子都讓人歎為觀止。縣令請了一個師爺,其實是附帶請了一個當地的社會關係網。
也許你們會問,既然他們這麼牛逼,為什麼不走科舉呢?因為科舉這條路難走啊。尤其他們是在人多地少、文風鼎盛的江浙,科舉相對其他省的競爭更加激烈(參見如今江浙閩一帶的高考),而當師爺地位在一縣一府之內可以說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能夠依靠鄉梓同學之力就能夠達成人生巔峰,所以,非常多的不得志儒生都很樂意進入這個行當。